紅漆描金雲龍紋排簫

紅漆描金雲龍紋排簫

紅漆描金雲龍紋排簫,清康熙,通高33.7cm,寬35.8cm,厚3.3cm。管內徑0.9cm,外徑1.3cm。清宮舊藏。

簡介

紅漆描金雲龍紋排簫紅漆描金雲龍紋排簫
排簫竹質,16管,管面各書描金律名,16管之律名按其陽律、陰呂分別排開。自左而右分別書倍夷則、倍無射、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兩倍律、六正律皆屬陽律。自右而左分別書倍南呂、倍應鐘、大呂、夾鍾、仲呂、林鐘、南呂、應鐘,兩倍呂、六正呂皆屬陰呂。16管之管徑一致,但管長卻各不相同,倍夷最長,應鐘最短。其排列規律為兩外側者最長,向中間長度依次遞減。每管之上端斜削一吹口,各管依長度不同而單獨發音。16管鑲插於形如茶几的木製套架之上。排簫通體髹朱漆,木套架兩面以描金雲龍紋裝飾,“康熙御製”描金四字款位於16款律名襲正中,套架下部正中嵌圓環,垂五彩流蘇。
排簫屬邊棱音氣鳴樂器,清朝時為中和韶樂中專用。排簫在上古時期也稱簫、比竹、鳳翼。古代文獻中多有記載,如《詩經·周頌·有瞽》:“簫管齊舉,喤喤厥聲,簫雍和鳴,先祖是聽。”《爾雅·釋樂》:“大簫謂之言,小者謂之筊。”1978年河南淅川縣下寺 1號墓出土石排簫,墓主人為春秋晚期楚人後裔,排簫石質堅硬,色如漢白玉,共13管,長短不等,由長至短依次遞減排列,這是我國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排簫實物。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兩架竹製排簫,系用 3道剖開的細竹片將13根長短不同的竹管依次排列纏縛而成,形制與河南淅川縣下寺 1號墓出土的石排簫相似,通體髹黑漆,彩繪三角雲紋。排簫在漢代鼓吹和隋、唐各代的宮廷雅樂中均占有重要位置,盛唐之際還曾東傳日本。古代排簫的形制與清代是有所區別的。唐、宋之前,排簫之音管從長到短依次排列,編結在一起,“其形參差,象鳳凰之翼”。唐、宋以後,排簫逐漸演變成兩邊管長、中間管短的對稱排列形制。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宮中開始大規模地製造樂器。用竹主要取自江南,僅簫、笛用竹,蘇州和江寧兩織造即備辦了2,000根,後唯恐不夠,又準備了5,100根。正如乾隆朝和碩莊親王允祿奏摺中所言:“製造樂器則自康熙五十二、三年陸續頒付太常在案……康熙五十七年樂器俱已告成。”這件紅漆描金雲龍紋排簫很可能是這一時期所造。

相關條目

文物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