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喉鶲

紅喉鶲

紅喉鶲,雀形目鶲科動物,食害蟲的益鳥,在國內外均有分布,國內分布於黑龍江北部大興安嶺、東北部小興安嶺、西部松嫩平原等。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紅喉鶲紅喉鶲
中文名:紅喉[姬]鶲
物種分類:鳥類→雀形目→鶲科→[姬]鶲屬
拉丁名:Ficedulaparva
英文名:Red-throatedFlycatcher
屬中文名:[姬]鶲屬

俗 名:白點頦 黑尾傑 紅胸翁 黃點頦

是否藥用動物:否
是否經濟動物:是
經濟用途:所食的昆蟲,均為害蟲,故列為益鳥。
Iucn2003:LC.IUCN2003:Notlisted

描述

紅喉鶲紅喉鶲
體型:體重♂8.2-14.2g,♀10-14g;體長♂115-132mm,♀110-130mm;嘴峰♂8-11mm,♀8-11mm;翅♂66-74mm,♀65-73mm;尾♂47-58mm,♀47-55mm;跗蹠♂15-19mm,♀15-19mm。
形 態:鳥夏羽上體前額、頂、頭側、背、肩一直到腰概為灰褐色或灰黃褐色,眼先和眼周白色或污白色,耳羽灰黃褐色雜有細的棕白色縱紋。尾上覆羽黑褐色或黑色,尾黑色,除一對中央尾羽外,其餘尾羽基部一半白色。翅上覆羽和飛羽暗灰褐色,羽緣較淡。頦、喉橙紅色,顴區、喉側和胸淡灰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或灰白色,兩脅灰色,有的微沾橙紅色。秋羽頦、喉橙紅色變為白色。繁殖期雄鳥胸紅沾灰,但冬季難見。雌鳥頦、喉不為橙紅色而為白色或污白色,胸沾棕黃褐色,其餘似雄鳥。幼鳥似雌鳥,但胸和兩脅為赭色或黃褐色,大覆羽和三級飛羽尖端皮黃白色。虹膜暗褐色或褐色,嘴、腳黑色。

叫 聲:遇警時發出粗糙的trrrt聲、靜靜的tic聲及粗啞的tzit聲。

分布範圍

紅喉鶲紅喉鶲
·國內分布:國內分布於黑龍江北部大興安嶺、東北部小興安嶺、西部松嫩平原,東部完達山、南部老爺嶺、張廣才嶺,吉林東部長白山、延邊、南部通化、渾江、西南部四平、遼源、西部白城、中部吉林、長春,遼寧東南部丹東、寬甸、岫巖、東部本溪、撫順、新賓、桓仁、南部大連、營口、西部北鎮、錦州、朝陽,內蒙古東部和中部,北京,河北,河南,山東,青海西寧,甘肅,四川,貴州,雲南,廣東,香港,廣西,福建和海南島等整箇中國東部、中部、南部和西南等地。其中在黑龍江和吉林東部長白山等地繁殖為夏候鳥。在遼寧和北京分別在5月中旬和5月末均採得標本,亦可能在遼寧、內蒙古東部、河北東北部和北京繁殖,部分為夏候鳥。其他地區為旅鳥,部分在廣東、香港和海南島越冬,為冬候鳥。
·國外分布:國外分布於朝鮮、蒙古、俄羅斯遠東、堪察加半島、西伯利亞,往西到烏拉爾南部,越冬於印度、緬甸、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等地。另一亞種指名亞種Ficedulaparvaparva,分布於歐洲中部、東部和喜馬拉雅山西部,越冬於印度北部。

遷 徙

紅喉姬鶲在我國黑龍江和吉林東部長白山繁殖,在長白山從5月至9月末各月均有標本採集記錄,為夏候鳥。

生 境

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闊葉林、針闊林混交林和針葉林中,在長白山夏季最高上到海拔1800m的針葉林帶上緣與岳樺矮曲林交匯地帶,非繁殖季節多見於林緣疏林灌叢、次生林、雜木林和庭院與農田附近小林內,尤其在溪流和林區公路附近疏林灌叢中較常見。

食 性

主要以葉甲、金龜子、夜蛾、隱翅蟲、叩頭蟲、蜷象等鞘翅目、鱗翅目、雙翅目以及其他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

習 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也成小群。性活潑,整天不停地在樹枝間跳躍或飛來飛去,並常常從樹枝上飛到空中捕食飛行性昆蟲,然後又飛回原處。有時也在林下灌叢中或地上,尤其是非繁殖期,喜歡在近地面的灌叢中覓食。性膽怯,較少鳴叫,叫聲似‘hu-lee’、‘trill’或‘qi-qi’ 單調的聲音。但繁殖期間鳴聲婉轉,其聲似:‘piyopipi,piyopipi’或‘kiyu,kiyu,qi-qi’。常常喜歡將尾散開和輕輕地上下擺動。

繁 殖

繁殖期5-7月。到達繁殖地後不久,雄鳥立刻開始占區鳴叫。通常營巢於森林中沿河一帶的老齡樹洞或啄木鳥啄出的樹洞中,也在樹的裂縫中營巢。巢呈杯狀,主要由枯草莖和草葉以及苔蘚、獸毛等編織而成,結構較為粗糙。巢的大小為外徑9cm,內徑6cm,高3-4cm,深2-3cm。每窩產卵4-7枚,多為5-6枚。卵粉黃色或淡綠色、被有銹粉黃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7-17.5mm×12.8-13.0mm

分布範圍

分布於歐亞大陸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

分布狀況

遷徙經中國東半部。常見越冬於廣西、廣東及海南島

野外鑑別

小型鳥類,體長11-13cm。雄鳥上體灰黃褐色,眼先、眼周白色,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黑褐色,外側尾羽褐色,基部白色。頦、喉繁殖期間橙紅色,胸淡灰色,其餘下體白色,非繁殖期頦、喉變為白色。雌鳥頦、喉白色,胸沾棕,其餘同雄鳥。相似種鴝〔姬〕鶲雄鳥上體黑色具白色眉斑和翅斑,下體頦、喉、胸和上腹橙棕色。雌鳥上體灰褐沾綠,下體頦、喉、胸和上腹淡棕黃色。區別均甚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生存狀況

紅喉姬鶲在我國繁殖分布區較窄,繁殖種群不豐富。大量是遷徙和越冬種群,數量豐富,較常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