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范爾霖

簡介約翰·范爾霖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主席。 1966年,范爾霖先生從他父親手中接過華爾街特種經紀公司,踏上了他的華爾街之路,在1980年代,他掌控紐約證交所長達10年。 在這次會見中,范爾霖向鄧小平贈送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證章,而鄧小平回贈給他的是一張中國公司的股票。

簡介

約翰·范爾霖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主席。在1987年10月份那場國際股票市場危機中,他面對危機鎮定自若,有效的緩解了股災中肆意蔓延的恐慌;除此之外,人們讚頌他還因為他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推動計算機技術套用到證券交易中去的重要人物。2012年病逝於曼哈頓,享年81歲。

人物生平

1966年,范爾霖先生從他父親手中接過華爾街特種經紀公司,踏上了他的華爾街之路,在1980年代,他掌控紐約證交所長達10年。1980年到1984年,他是紐約證交所董事長;1984年到1990年,他是證交所主席兼執行長。
范爾霖一生最受讚譽的莫過於他在1987年股災的那個“黑色星期一”中的傑出表現。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紐約證券交易所創下了股票市場歷史上的最大單日跌幅,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暴跌508點,全球股市隨之全面下泄,引發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場恐慌。隨之而來的,是1980年代末的經濟衰退。
股災來臨,市場上一片恐慌。很多人建議紐約證券交易所停市,以終結這種歇斯底里的市場恐懼蔓延。當時,香港聯交所已經率先宣布10月20日到10月23日歷史性的把股市和期市停市四天,以便清理大量未完成交易。身為紐約證券交易所主席的范爾霖頂住壓力,力主依舊開市,不能關閉紐約證交所來結束危機。當時,他這樣告訴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如果我們關了它,就永無開張之日了。”這位鎮定自若的華爾街老兵果斷的決策,舒緩了市場上的恐懼,避免了不斷的恐慌性下跌和可能隨之而來的金融崩潰。
這次股災一直令人感到奇怪,因為當日根本沒有任何不利股市的訊息或者新聞,而下跌之劇又讓人嘆為觀止,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這場股災,學術界至今仍在爭論。
危機過後,羅納德·里根總統寫了一封公開信,讚揚范爾霖先生脫凡的職業水準,還有他在市場面臨巨大不確定性時所秉持的實用主義哲學理念。
約翰·考菲是哥倫比亞大學證券法教授,他這樣描述范爾霖——“變革的推動者”,而考菲送給范爾霖的前幾任主席的,則是“保守派”這樣的字眼。
范爾霖很早就認識到投資和使用具有突破性的證券交易技術有著多大的好處,他自己的企業(Phelan&Co.)就是首批使用這些電子技術的公司。作為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總裁,在交易所眾多高技術操作的計算機化上,他說服華爾街投入了數百萬美元的資金。最後的結果是,紐約證交所能夠在三十年前就可以使用電子系統處理大規模的日常交易,至今想來,這都是一件讓人難以置信的事。
在1976年范爾霖還是證交所副主席的時候,他就聘用了威廉姆·M·巴特恩擔任紐約證交所的執行長,巴特恩成了第一位來自公眾公司的執行長擔任證交所CEO的人。而和范爾霖一樣,巴特恩是技術現代化的狂熱支持者。
小約翰·約瑟夫·范爾霖於1931年5月7日出生在紐約。16歲時他就在自己父親的公司里跑腿,他曾發誓稱自己“絕對不會再在華爾街工作”,那裡“工資很低,從家到公司的交通很差,而且工作也很糟。我想一定能有更好的謀生方式。”
范爾霖是韓戰中海軍陸戰隊的退伍老兵,他畢業於位於紐約的艾德菲大學,拿到了一個企業管理學位。1957年,約翰·范爾霖最終還是回到了他父親的特種經紀公司——已經頗有聲名的Phelan&Co.。
特種經紀公司是獨立的企業,其成員在交易大廳工作,買入賣出以確保市場的公平、有序以及特種股票的流動性。“他們是股票交易的空中交通控制員”,紐約證券交易所高級通信副總裁理察·阿丹莫尼斯曾經這樣說過。幾年前,特種經紀人的名號被另一個名稱(dedicatedmarketmakers)取代。
老范爾霖死於1966年,這一年,約翰·范爾霖接受父親的公司,開始成為Phelan&Co.的掌舵者。他同時還是多家公司董事會成員,這裡面包括像美林證券這樣的公司,他甚至還是紐約天主教慈善基金會的董事長。
早在1986年,范爾霖就已經為中國人所知。1986年11月10日至13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北京舉行中美金融市場研討會,當時的媒體用“華爾街大亨將‘金融市場’帶到人民大會堂”這樣的標題來形容這次高規格會議。這批來賓中就有時任紐約證券交易所主席的范爾霖先生。
1986年11月14日,研討會剛剛結束,鄧小平會見了范爾霖,並同他作了長時間的談話。在這次會見中,范爾霖向鄧小平贈送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證章,而鄧小平回贈給他的是一張中國公司的股票。這樣,范爾霖就成了第一位擁有中國股票的美國金融家,享有了上海飛樂音響公司這家社會主義企業的股份權。有趣的是,當時這張股票的股東欄寫的並不是范爾霖的名字,為此,范爾霖還堅持到上海去為這張股票過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