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箕篤[糞箕篤]

糞箕篤[糞箕篤]
糞箕篤[糞箕篤]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糞箕篤(學名:Stephania longa),是防已科、千金藤屬的草質藤本植物。分布於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廣西、福建、廣東、海南、雲南等地,生長於海拔1,50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灌叢或林緣,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糞箕篤[糞箕篤] 糞箕篤[糞箕篤]

糞箕篤是一種草質藤本,長1-4米或稍過之,除花序外全株無毛;枝纖細,有條紋。葉紙質,三角狀卵形,長3-9厘米,寬2-6厘米,頂端鈍,有小凸尖;基部近截平或微圓,很少微凹;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有時粉綠色;掌狀脈10-11條,向下的常纖細;葉柄長1-4.5厘米,基部常扭曲。

復傘形聚傘花序腋生,總梗長1-4厘米,雄花序較纖細,被短硬毛;雄花:萼片8,偶有6,排成2輪,楔形或倒卵形,長約1毫米左右,背面被乳頭狀短毛;花瓣4或有時3,綠黃色,通常近圓形,長約0.4毫米;聚葯雄蕊長約0.6毫米;雌花:萼片和花瓣均4片,很少3片,長約0.6毫米;子房無毛,柱頭裂片平叉。

核果紅色,長5-6毫米;果核背部有2行小橫肋,每行約9-10條,小橫肋中段稍低平,胎座跡穿孔。花期春末夏初,果期秋季。

產廣東、廣西等地。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雲南東南部、廣西、廣東、海南、福建和台灣等地。生於灌叢或林緣。

主要價值

藥效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濕通便,消瘡腫。治熱病發狂,黃疸,胃腸炎,痢疾,便秘,尿血,瘡癰腫毒。

①《嶺南採藥錄》:"生肌止血。治痢疾,又治發黃,發狂。乳瘡,和片糖搗爛敷之。"

糞箕篤[糞箕篤] 糞箕篤[糞箕篤]

②《陸川本草》:"清涼解毒,通大便。治腸胃炎,大便秘結;蛇咬傷。"

③《南寧市藥物志》:"清熱利水,治炎症性腹瀉及尿血;外敷惡瘡,消腫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鮮者0.5~1兩)。外用:搗敷。

【選方】治脫肛:糞箕篤五錢,馬騮卵五錢,豬大腸一節。共煲服。(《陸川本草》)

中藥化學成分

糞箕篤根含千金藤波林鹼(stephaboline),糞箕篤鹼(longanine),糞箕篤酮鹼(longanone),輪環藤寧鹼(cycleanine),高阿羅莫靈鹼(homoaremoline),千金藤拜星鹼(stephabyssine),原千金藤拜星鹼(prostephabyssine)。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莖藤柔細,扭曲,直徑1-2mm,棕褐色,有明顯的縱線條。葉三角狀卵形,灰綠色或綠褐色,多皺縮捲曲。根莖圓柱狀或不規則塊狀,下面著生多數根,長可達30cm,直徑5-12mm,表面土黃色至暗棕色,有比縱皺。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張維性,有粉塵。氣微,味苦。

藥志論述

1.《嶺南採藥錄》:生肌止血。治痢疾,又治發黃,發狂。乳瘡,和片糖搗爛敷之。

2.《陸川本草》:清涼解毒,通大便。治腸胃炎,大便秘結,蛇咬傷。

3.《南寧市藥物志》:清熱利水,治炎症性腹瀉及尿血;外敷惡瘡,消腫毒。

【異名】蛤乸草、田雞草(《嶺南採藥錄》),雷砵嘴、畚箕草、飛天雷公(《南寧市藥物志》),犁壁藤、鐵板膏藥草(福建)。

【來源】為防己科植物糞箕篤的全草或根莖及根。

【採集】全年可采。一般多在秋季割取藤葉或連根挖取,洗去泥砂,除去細根,曬乾或鮮用。

【藥材】乾燥全草,藤莖柔細,扭曲,粗1~2毫米,棕褐色,有明顯的縱行線條;葉三角狀卵形,灰綠色或綠褐色,多皺縮捲曲。根莖圓柱狀或不規則塊狀,下面分生許多根,長可達30厘米,徑5~12毫米,表面土黃色至暗棕色,有縱皺;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有粉塵。

【性味】①《嶺南採藥錄》:"味腥,性平。" ②《陸川本草》:"苦,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