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產

精神生產:   是社會意識(政治法律、宗教、藝術、科學、哲學等)形式的生產。   精神生產是與人類的物質生產相對應的活動,這一對應發生在人類社會的分工開始之際。

概念

相關條目

精神生產
社會意識(政治法律、宗教藝術科學哲學等)形式的生產。

精神生產的特徵:

一、依附性

一定的精神生產由物質生產的一定形式決定,即物質生產是決定精神生產的。這是由物質與意識的關係屬性來辨別的。精神生產必須依附於一定的物質條件才能實現。

二、參與性

但精神生產一直是直接參與了物質產品的創造過程。是物質生產活動得以產生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人類通過勞動所創造的物質成果,總是凝結著人類的智力、觀念和思想,是人類智力、觀念和思想的物化形態。在物質生產實際進行前,生產者總是根據實際需要和勞動條件,通過精神活動,選擇實際勞動過程所需要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生產者還要通過分析、判斷等精神活動,調整和處理人和物的結合方式,實現生產的目的。可見,精神生產活動貫穿於物質生產的全過程,是物質生產過程各個環節得以進行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沒有精神生產就不可能有物質生產及其產品。精神生產及其產品通過對物質生產要素的影響和改變,促進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甚至巨大發展。這正如馬克思說的,“理論一經掌握民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2]列寧也強調:“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並且創造客觀世界。”[3]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帶來了社會需求層次的變化,物質產品的需求總的來說將呈現遞減趨勢,人們越來越追求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這就需要整個社會能夠提供層出不窮的精神文化產品。同時,“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4]只有大力發展精神生產才能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通過精神生產,發展科學教育事業,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等文化事業,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進而提高民族素質,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

三、能動性

精神生產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的特點,即精神生產對物質生產的具有影響和反作用,精神生產通過對物質生產過程和要素的影響,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社會生產力的水平,促進了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持續不斷地推動著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精神生產能夠為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精神產品中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既源於社會實踐,是社會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又為新的社會實踐提供理論指導。科學的社會理論為改造社會、改革政治體制、變革生產關係、建設政治文明提供指導,從而使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相適應。正如馬克思曾經指出的:“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率建立相應的社會關係,正是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係創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範疇。”所以,精神生產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並與物質生產一起,相互作用,推動著社會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