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體短吻獅子魚

粗體短吻獅子魚

體前部寬扁粗大,後部側扁,延長,皮膚光滑或具顆粒狀小棘,無骨質瘤狀突起,側線退化,口中大,前位,上頜稍突出,兩頜齒細尖或三叉狀,排列成齒帶,犁骨、齶骨無齒。

基本信息

粗體短吻獅子魚粗體短吻獅子魚
中文名:粗體短吻獅子魚

英文名:Careproctustrachysoma

中文門:名脊椎動物門

拉丁門名:Vertebrata

中文綱名:硬骨魚綱

拉丁綱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鮋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科名:圓鰭魚

拉丁科名:Cyclopteridae

中文屬名:獅子魚屬

拉丁屬名:Liparis

形態特徵

鰓孔中大,鰓蓋條6,背鰭1個,延長,連續或具一缺刻,鰭棘細弱,與鰭條相似。臀鰭延長,尾鰭狹長,常與背、臀鰭相連,胸鰭寬大,向前伸達喉部,腹鰭前胸位,癒合為一吸盤,鼻孔2個,極少為1個,有偽鰓。胸鰭下緣凹入,體被小刺,散布灰白色大小圓斑。為中小型魚類。多數體形粗鈍,笨重,體平扁,或圓形,有些體呈紡錘形,為了保護、防衛和隱蔽,頭部多凹凸,具棘突和皮瓣;有的頭部或頭體均具骨板;許多種類的鰭棘或頭部棘突具毒腺,刺傷後引起中毒。缺乏適於高速游泳的深叉形或新月形尾鰭,而為活動較差的圓截形或凹形尾鰭;胸鰭下部鰭條較粗而不分枝,有些種類更發展為指狀游離鰭條,用於在水底爬行翻掘,索覓食物;有些種類腹鰭連合成一吸盤,吸附於石上;有的胸鰭長大如翼,在水中滑翔。由於不活動的底棲生活,其呼吸條件不利。具假鰓,輔助呼吸;胸鰭寬大圓形,拂水調節氧氣;鱗片趨向於從櫛鱗轉化為圓鱗,最後退化至光滑無鱗,或代以絨毛狀突起,或鱗片轉化為骨板或骨瘤狀突起。無鱗的種類,皮膚常具呼吸功能。多數種類口和整個頭部顯著地增大,以利於捕捉食物。因主食無脊椎動物,牙齒較細小,鰓耙粗短。某些活潑游泳或深水種,頭部棘突和眶下骨突減弱或幾乎完全退化。

環境

居於深海洋海底,深度上下限147–785m。

分布

太平洋西北部,日本海鄂霍次克海

危險性

無害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