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道德

管理道德

管理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道德,是從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行為準則與規範的總和,是特殊的職業道德規範,是對管理者提出的道德要求,對管理者自身而言,可以說是管理者的立身之本、行為之基、發展之源;對企業而言,是對企業進行管理價值導向,是企業健康持續發展所需的一種重要資源,是企業提高經濟效益、提升綜合競爭力的源泉,可以說管理道德是管理者與企業的精神財富。原則是指個人的道德原則,它們可以與社會的準則和法律一致,也可以不一致。這種管理道德觀強調個性和個人英雄主義,認為人如果壓抑自己,不充分施展和發展自我,違背自己內心的是非觀,是不道德的。

什麼是管理道德

管理道德管理道德
一般來說,道德是社會基本價值觀一個約定俗成的表現,人們一般都會根據自己對社會現象的理解、社會認同的形態,形成與社會大多數人認同的道德觀,大多數人能夠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哪些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道德一般可分為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三類。其中職業道德,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繫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在職業勞動和工作過程中應遵守的與其職業活動相適應的行為規範。職業道德是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遵守或履行行為標準和要求,以及應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烽火獵聘專家認為管理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道德,是從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行為準則與規範的總和,是特殊的職業道德規範,是對管理者提出的道德要求,對管理者自身而言,可以說是管理者的立身之本、行為之基、發展之源;對企業而言,是對企業進行管理價值導向,是企業健康持續發展所需的一種重要資源,是企業提高經濟效益、提升綜合競爭力的源泉,可以說管理道德是管理者與企業的精神財富。

發展階段

1.前管理階段。在這一階段,管理道德觀受個人利益支配。按怎樣對自己有利制定決策,並按照什麼行為方式會導致獎賞或懲罰來確定自己的利益。在這一階段上,行為者認為凡是對自己有利的行為就是道德的;對自己不利的行為就是不道德的。

2.管理階段。道德觀受他人期望的影響,包括遵守法律,對重要人物的期望作出反應,並保持對人們的期望的一般感覺。這種道德觀,有良性的也有惡性的。一些真正為企業整體利益著想的道德觀就是良性的。相反,以個別人期望為是非標準的管理道德觀就是惡性的。

3.原則階段。原則是指個人的道德原則,它們可以與社會的準則和法律一致,也可以不一致。這種管理道德觀強調個性和個人英雄主義,認為人如果壓抑自己,不充分施展和發展自我,違背自己內心的是非觀,是不道德的。

影響因素

1.外部因素的影響。外部因素的影響主

管理道德

管理道德管理道德

要包括早期教育因素、企業的管理體制及制度因素、企業文化因素、社會大環境因素等。一是早期教育因素的影響。個人早期受的教育、生活環境,尤其是在其幼、童年時期所處環境的薰陶、所受教育的程度對其今後的觀念的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通過這時期感知、認知事物,其個人的道德觀初步形成。“孔融讓梨”就是早期教育對其道德影響的表現。二是企業的管理體制及制度因素的影響。企業的管理體制是否有利於企業發展,企業領導者是否為管理者創造一個工作、發展的平台,企業是否做到組織結構科學合理、規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善、人才培訓培養機制是否激勵有效等,都對管理道德的形成起到較大影響。正如張瑞敏評價他在海爾充當的角色時,認為“第一是設計師,在企業發展中如何使組織結構適應企業發展;第二是牧師,不斷地布道,使員工接受企業文化,把員工自身價值的體現和企業目標的實現結合起來。”

三是企業文化因素的影響。一個企業有較強的、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就可以抵禦外來風險,化解內部衝突。在走上市場經濟之路以來,許多企業注重實施企業文化建設,形成具有企業自身特色的文化,如海爾文化,不僅使海爾的知名度進一步提升,而且使企業的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員工的親和力進一步增強,從而形成了海爾人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準則。

四是社會大環境因素的影響。一定時期社會上大多數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會從外部影響、甚至改變個人的管理道德觀。尤其足在社會轉型期,多種因素綜合導致了一些人的道德觀危機,如社會不同層次的管理道德問題、職業圈子中的管理道德問題、企業內部日常管理中面臨的管理道德問題等。

2.內在因素的影響。內在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管理者自身的意志、能力、信念因素、自身責任感因素等。

一是個人意志、能力和信念因素的影響。個人意志堅強、個人能力較強、個人信念堅定的管理者對事物判斷比較準確,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是外部誘惑如何,其大多數會在道德準則判斷與道德行為之間保持較強的一致性,不會因一時之事、一念之差而作出不正確的選擇;反之則會在道德準則判斷與道德行為之間作出不正確的選擇。

二是個人責任感因素的影響。責任感是每個人對工作、企業、社會等所作出行為的負責態度,有較強責任感的人,是一個能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履行職責和正確行使職權的管理者,敢於、勇於對自己行為負責,很少出現違背道德準則的情況;反之,缺乏責任感的人,對自己行為的後果不願承擔責任,甚至認為“事不關己”,推卸責任,則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素質。上述幾種因素基本上決定了一個人管理道德觀的形成,不同的道德觀導致了相應的管理行為,造成各種各樣的管理道德問題。

失衡的表現

在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一些單純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企業唯利是圖。因此,在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經常出現應該遵守的道德規範與實際上不講道德經營的高度分裂,由此產生了企業管理的道德失衡。

1.企業與顧客的關係方面:欺騙性的廣告宣傳,在行銷和推廣上誇大其詞,生產不安全或有損健康的產品。有些經營者明知產品含有危害人體健康的成分,但故意向消費者隱瞞真相,而大力宣傳其對消費者有利的方面,或信口開河、擅自誇大產品的功效。

2.企業與競爭者的關係方面:假冒其他企業的商標,生產假冒偽劣產品,侵犯他人商業秘密,損害競爭對手商業聲譽,不遵守市場遊戲規則,挖牆腳等。特別是企業間不講信譽、彼此拖欠和賴賬、不履行契約。

3.企業與員工的關係方面:有些企業盲目追求利潤,不顧員工的生存和工作環境,侵犯員工的健康權利;有些企業在招聘、提升和報酬上採取性別、種族歧視,侵犯隱私;有些企業對員工的工作評價不公正,剋扣薪水等。

4.企業與政府的關係方面:財務欺詐、偷稅漏費、官商勾結、權利腐敗、商業賄賂、地方保護主義、國有企業改革中的“內部人”控制現象等。

5.企業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方面:企業為追求高利潤,對治理污染採取消極態度。對排放’三廢”等造成的污染不實施治理而是繼續偷偷地排出。特別是一些化工、印染、造紙等工廠規模小,對廢水缺乏必要的處理,嚴重污染環境。

我國管理道德失衡的成因

經濟體制不完善

在我國,由於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容易造成競爭無序,使企業管理道德缺乏約束。甚至出現經營活動缺乏公平競爭制度,經營“遊戲”規則混亂的局面。在此局面中,由於國家政策控制的原因,造成地區、行業、單位的競爭起點不同,從源頭上造成了競爭無序;加上市場體系不完善,未能形成眾多統一開放的全國大市場,使得地方保護主義泛濫,一些官員從當地經濟發展和自己政績、利益需要出發,非但沒有取締無序競爭,反而搞地區封鎖和部門分割,鼓勵、縱容包庇無序競爭、違法經營。

信息不對稱

信息傳遞的滯後和扭曲,使企業管理失衡成為可能。經營活動中出現一些欺騙、失信現象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信息不對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信息風雲變幻,使得信息難於控制。擁有信息多的一方就可能欺騙另一方,加上媒體廣告片面宣傳的推波助瀾,為不法企業欺詐行為開了方便之門。只要有利可圖,或者欺詐帶來的收益大於為進行欺詐所付出的成本投入,欺騙、失信就會不知疲倦地連續下去。這樣造成企業管理道德的失衡。

企業價值取向的偏頗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加的物質文化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價值觀,仍然是堅持團隊精神原則,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然而,在經濟轉型的特殊環境條件下,部分企業價值取向出現了偏頗,過分強調企業利潤最大化,功利主義的趨向嚴重,忽視甚至侵害他人的利益。這些企業為了私利,不擇手段,違法經營,使企業喪失道德,逃避責任,造成企業管理道德的失衡。

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差

相對經營者而言,消費者處於弱勢地位。為此國家頒布了一整套法律制度,目的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維護公平交易和消費者切身利益。然而由於消費者法制觀念落後,自我保護意識極其薄弱,許多消費者面對迅速形成的立法內容無從掌握和運用。越來越多的法律規定難於起到維護消費者權益的作用,而是成為一紙空文。這樣消費者的行為往往姑息遷就了企業不道德的經營行為。

培育

1.抓好管理道德教育。

一是提高管理道德認識,包括管理者對其管理的地位、性質、作用、服務對象、服務手段等方面的認識。對管理道德價值的認識是培育管理者管理道德的前提,就是要認識管理道德的實質、內涵,充分認識到管理道德對個人、企業乃至社會的重要性。只有提高對管理道德的認識,才能在思想上重視、在行動上實施、在發展中提升。

二是培養管理道德情感,就是管理者在處理自己和職業的關係及評價管理行為過程中形成的榮辱好惡等情緒和態度。主要包括對所從事管理工作榮譽感、責任感,對服務對象的親切感,熱愛本職工作,敬業樂業等。管理道德情感一經形成,就會成為一種穩定而強大的力量,積極影響人們管理道德行為的形成和發展。

三是鍛鍊管理道德意志,就是人們在履行管理義務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覺地克服一切困難和障礙,作出抉擇的力量和精神。是否具有堅毅果敢的管理道德意志,是衡量每個管理者管理道德素質高低的重要標誌。

四是堅定管理道德信念,就是管理者對所從事管理工作應具備的道德觀念、道德準則和道德理想發自內心的真誠信仰。管理者一旦牢固地確定了管理道德信念,就能自覺地堅定不移地履行自己的義務,並能據此來鑑別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培養和確立終身不渝的管理道德信念,是每個管理者管理道德修養的中心環節。

2.提煉、規範管理道德準則。

管理道德建設的過程,就是管理者管理道德素質形成和不斷完善的過程,這需要管理者把管理道德認識、管理道德情感、管理道德意志和管理道德信念等與所從事的管理工作、企業的實際情況等結合起來,注重吸收西方道德觀中合理的成分,廣泛繼承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觀的精華,提煉出體現管理特色的管理道德準則,使管理者了解、明確管理道德規範,認清管理道德的標準和行為準則,以利於管理者形成良好的管理道德。

通過提煉管理道德標準,實行管理道德的規範化管理,使管理者自覺地對照管理道德準則時刻檢查自己、規範自己行為,將管理道德準則內化成管理道德認識,從而培養成良好的管理道德行為習慣,既有利於管理者自身建設與發展,又有利於企業管理水平提高與發展。

3.樹立典型,加強引導。

在管理道德建設過程中,樹立典型、發揮榜樣示範的作用是重要的。典型引導是激勵人們自覺規範道德行為的有效途徑。

一是注重發揮企業領導者管理道德的表率作用。企業領導者是企業的精英,足高層管理者,其模範、表率行為對其他管理者管理道德的形成具有更直接的效果。對企業領導者來說,管理價值、道德價值高於物質利益,企業領導人應把國家、員工賦予的職位當作為國家、企業貢獻、為員工服務的機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勇於負責,不計得失,自強不息,以身作則,講真話、辦實事、“言必信、行必果”,樹立領導者良好的管理道德,這對推動整個層面管理道德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是樹立典型人物,做好輿論導向,發揮引導作用。著名專家譚小芳表示,象牛玉儒等現實生活中湧現出來的典型人物,他們的感人事跡、表現出來的道德品質是人們所景仰的,在這些典型人物身上也充分體現出了優秀的管理道德。因此,大力宣傳典型,把道德規範人格化,有利於使管理者以典型人物為榜樣,學習典型人物的人格,激發自身去追求典型人物所擁有的優秀的理想人格,並且以這種理想人格為標準而塑造自己,促進管理者管理道德水平的形成和提高。

4.管理道德行為列入崗位考核內容。

管理者是否具有管理道德,不是看其是否會背誦管理道德的多少規範條款,而要看他是否能理解管理道德,把管理道德要求與自己的工作相結合,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具體工作中,形成穩定的職業行為。管理道德規範化、制度化,就會成為管理者的習慣行為,就會在管理工作中發揮巨大作用,也必將在企業內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使企業步入良性的發展軌道。因此,企業應將管理道德建設納入管理者崗位考核內容之一,加強檢查、考核、獎懲,使每一個管理者不斷地自我對照準則檢查,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行為方向,最終養成良好的管理道德。

管理者是管理道德的主體,管理道德是對管理者行為的規範和制約,一個合格的管理者也必然是一個有道德的管理者,做有道德的管理者,應該是每一個管理者的職業準則。在當今時代,管理者和企業應注重開展和加強管理道德培育,提高管理者的管理道德,使管理者有所為、有所不為,養成良好的管理道德行為,才能有效地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獲取更大的效益,實現長效發展。

管理道德很重要

案例一:南京冠生園是我國食品行業的名牌企業,2001年8月,這家企業因為將隔年霉變的月餅加工成新月餅銷售,在新聞曝光後被市場視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並因此導致企業的垮台。

案例二 :《人民日報·華東版》在一篇《高指標引來注水財政》的報導中稱,安徽滁州市定遠縣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高額財政收入指標,造假虛增財政收入3730萬元。一名幹部說:“造假的最壞結果是被撤職,但完不成任務同樣沒有好前途。那還不如博一博,或許能過關。”這篇報導最後說:“經濟工作不能為了追求所謂的政績,而將民眾的利益丟之一旁,將黨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優良統統丟之一旁。”

以上兩個案例都反映了管理中不可忽視的問題:管理道德。管理道德是表明一個組織在管理過程中遵循的基本價值和希望其成員遵守的行為準則的規範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許多人都說,按照市場經濟的法則,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要爭取贏利最大化,而不顧及其他非經濟的問題。實際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管理道德不但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而且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運行所需的一種重要的新型資本形態,是一個企業精神財富和生命力所在。在深層次上,管理道德對企業管理進行價值導向,是企業創造財富和提高競爭力的源泉。

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會有不道德的管理?我認為績效評估是影響管理道德的重要因素,績效評估的科學與否,直接決定了企業管理道德的走向。績效評估(performance evaluation)是指對企業的經營業績、運營效率等各方面進行的綜合評價、價值衡量。它是上位管理層用制定好的標準來比較下位管理層某一期間內工作績效的記錄以及將績效評估結果反饋給下位管理層的過程。績效評估從其定義就可以看出,其評估過程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特別是在企業內外部環境變化都很大的情況下,原來制定的績效評估標準往往會失靈。因此,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符合市場經濟價值規律和運行模式的績效評估系統是非常複雜的。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績效評估系統要隨著企業內部各種環境因素的變化而適時調節。否則,陳舊的績效評估系統不僅不能成為企業發展的助推器,反而會成為企業發展的桎梏。試問,一個只盯住利潤指標的績效考核系統,如何能夠為顧客著想,並從顧客的角度出發,為其選擇最優的性能價格比的產品或服務呢?這一系統的合理性的重要表現是僅僅評價結果還是結果和手段同時評價。一個以成果為惟一標準的系統,會使人們在指標的壓力面前“不擇手段”,從而加大違反道德的可能。

道德的管理要求管理者在進行決策時以組織的最高利益為根據,鼓勵實質貢獻(MERIT),瓦解官僚組織體系中邀功作秀、虛假舞弊的毛病。但是,如果一個企業考察拚命要求下位管理層提高銷售額,則有可能帶來的後果是:用999元的成本贏得了1000元的銷售額。比較掙1000元花費999元和掙100元花費90元這兩者的區別,這是一個國小畢業生都明白的道理:後者的利潤比前者大10倍。但在評估銷售額指標時,掙100元花費90元的管理者肯定要被淘汰出局。

低劣的績效評估幾乎就是為了把一名專業人員推向歧途而設計的。現在有這樣一種流行的績效評估方法:在固定的人群中每年淘汰一人。設計者的意思是保證整個組織的所有個人都不斷地努力,從而創造高績效的工作成績。但是,這種低劣的績效評估會使戒備性思考充斥整個組織。戒備性思考會阻礙知識在企業的傳播,因此,為了保全自己,必須犧牲別人,人們總是會把先進的知識武裝自己,並且在自己掌握之後竭力將知識傳播鏈阻斷,形成自己暫時的知識優勢,造成知識傳播鏈的斷裂,加大組織的信息成本。另一方面,這種績效評估有時也會變相成人際關係的考察。一個人際關係有問題的人,他的能力不一定就存在問題,相反,人皆言善,其必有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