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坐

箕坐

箕坐,猶箕踞,兩腿張開坐著,形如簸箕。

詞語讀音

jī zuò

ㄐㄧ ㄗㄨㄛˋ

引證釋義

箕坐兩腿張開坐著,形如簸箕:

漢 王充 《論衡·率性》:“ 南越王 趙佗 本 漢 賢人也,化南夷之俗,背畔王制,椎髻箕坐,好之若性。”

三國 魏 應璩 《與崔援書》:“昔 戴叔鸞 箕坐見邊文禮,此皆衰世之慢行也。”

宋 委心子 《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婚兆門·辛秘綠衣》:“ 辛秘 五經及第後, 常州 赴婚,行至 陝 ,困息於木陰傍,有丐者箕坐,訪 辛 行止。”

清 王晫 《今世說·簡傲》:“夜秉燭,藉廣氈箕坐,縱談古今興喪得失。”

補充說明

在中國古代,人們在正式場合下,應採用跪的姿勢來坐,臀部放在兩腳的腳跟上。如果是兩腿伸向前坐著,叫作箕坐,是個很不禮貌的坐法,兩腿盤起來坐也是不合適的。在三國、晉朝及稍晚一些時候這種坐姿仍是在正式場合所必須採用的。在一些比較嚴肅的古代影視作品,如《三國演義》中,是可以看到在上流社會正式場合,特別是對其它在座的人尊敬的話,一定要採用跪姿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