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圍療法

箍圍療法是藉助於箍圍藥的截毒、束毒、拔毒作用而起到清熱消腫、散瘀定痛、溫經化痰等治療效應的一種敷貼方法。

箍圍療法是藉助於箍圍藥的截毒、束毒、拔毒作用而起到清熱消腫、散瘀定痛、溫經化痰等治療效應的一種敷貼方法。本療法古稱“帖法”、“帖熁”、“圍藥”,即根據病情選藥,研為細末,並酌取醋、酒、藥汁或油類等調敷於患處四周,以箍束瘡毒,消散癰腫,故以為名。

本療法起源甚早。早在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中,就對本療法有了相當翔實的載述:“凡用藥貼法,皆當瘡頭處,其藥開孔,令泄熱氣……凡癰,無問大小,亦(已)覺,即取膠(膏)如手掌大,暖水浸令軟納納然,稱大小,當頭上開一孔如錢孔大,貼腫上令相當,須臾乾急。若未有膿者,即定不長;已作膿者,當自出。若以鋒針當孔上刺至膿,大好。至瘥,乃洗去膠。”該書中還列舉了許多確有療效的箍圍驗方。宋代《太平聖惠方》則專篇論述“治癰腫貼熁諸方”,並將其具體操作方法、換藥方法及其寒溫貼熁辨治方等作了全面的介紹。清代吳尚先《理瀹駢文》稱“其功用,一是拔,一是截。凡病所聚結之處,拔之則病自出,無深入內陷之患;病所經由之處,已截之則邪自斷,無妄行傳變之虞”。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則強調“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之中,尤重圍藥”,就是因為本療法施用得當,確有初起者令其消散,已堅者促其破潰,潰膿者拔其餘毒之效。

[基本內容]

一、治療原則

癰疽瘡腫性質有寒熱之異、病勢有深淺之別,因此,在選用箍圍藥時首先要根據患者的病情辨證論治。《外精精義》指出:“夫瘡腫之生於外者,由熱毒之氣蘊結於內也。蓋腫於外,有頭生者,有漫腫者,有皮厚者,有皮薄者,有毒氣深者,有毒氣淺者,有宜用溫藥貼熁者,有宜涼藥貼熁者,有可以乾換其藥者,有可以濕換其藥者,深淺不同,其藥亦異,以是不可不辨也。一般說來,癰瘍瘡腫表現為紅、腫、熱、痛之急性過程者,應選取金黃散、玉露散等藥性寒涼諸方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瘀;其表現漫腫不高,不紅不熱等慢性過程,或遷延不愈,反覆發作者,可選用回陽玉龍膏等藥性偏溫諸方以溫經散寒,祛瘀化痰。介於上述熱證與寒證之間而表現為半陰半陽者,可選取藥性平和的沖和膏等方,以疏風行氣,活血定痛,散瘀消腫。”

二、常用箍圍藥

1、金黃散:大黃、黃柏、薑黃、白芷各25克,南星、陳皮、蒼朮、厚朴甘草各10克,天花粉50克。上藥共為細末,貯瓶備用。本方對癰疽發背、諸般疔毒瘡腫、濕痰流火、乳癰丹毒等症之急性期,或遷延不愈而表現為陽熱實證者均可套用。

2、玉露散:芙蓉葉不拘多少,研為細末,隨時調敷。也可酌加赤小豆、大黃、黃芩、黃柏、澤蘭葉等。用於癰腫癤瘡、乳癰不消、腸癰等證,尤適於漫腫紅焮、疼痛無明顯腫塊者。

3、沖和散:炒紫荊皮150克,獨活90克,赤芍60克,白芷30克,石菖蒲45克。共研為細末,貯瓶備用。用於癰疽發背陰陽不和,腫勢不揚、微紅灼熱、疼痛不甚之症,也可治療骨疽流毒等症。

4、回陽玉龍散:草烏、煨乾姜各90克,赤芍、白芷、南星各30克,肉桂15克。共研為細末,貯瓶備用。用於癰腫漫腫、不焮痛發熱之陰寒證。

三、操作方法

1、調敷賦形劑:

根據患者病情性質與病變階段,箍圍藥可選擇各種液狀賦形劑調配,以增強其藥效作用。常用的賦形劑有醋、酒、蜂蜜、蔥汁、薑汁、麻油、各種新鮮草藥汁等。如箍圍藥與醋調敷,能增強其解毒祛瘀軟堅等作用;以酒調敷,可促使藥性散發,並增強其活血通絡等作用;以金黃花、蒲公英等汁調敷,則取其清熱解毒之性,以蔥、姜、韭、蒜等汁調敷,則取其辛通散邪之長等等。現多用凡士林油配製,儘管也有配製和使用方便等優點,但總不如按照患病情況採取不同的賦形劑調敷來得針對性更強一些。

2、箍圍敷貼方法:

先根據病情選用合適的賦形劑,將箍圍藥調和至乾濕適中的藥糊。如果箍圍藥物自身含有汁液,如鮮仙人掌、鮮芙蓉葉等,則可搗爛成糊狀後直接敷用。病人取能夠充分暴露敷貼藥物患處的體位,醫生將患處洗淨擦乾,有創口者則應清創消毒後,把箍圍藥敷貼於患處。有些部位在敷藥後可能污染衣物或容易脫落,則套用紗布或膠布包紮固定。

上箍圍藥時,如果是癰疽、瘡癤初起,或腫勢散漫者,可滿敷其患處;若其毒已結聚,或破潰後余腫未消,宜敷貼其四周,中間留一小孔,以便箍圍拔毒。塗抹箍圍藥時,其範圍一般應略超出其腫起外緣。

[臨床套用]

本療法對癰疽、瘡癤、丹毒、瘰癘癭瘤、毒蟲咬傷等均有較好的療效。在其初起階段,用箍圍藥塗抹敷貼後大多可立見功效;病情較重者,亦可配合湯劑內外同治,以縮短病程。箍圍治療而使其毒聚膿熟,可用針、刀決破排膿;膿潰以後,可敷貼提膿祛腐、活血生肌類的藥膏(參見“薄貼療法”),以促使其瘡口早日痊癒。

一、鎖喉癰(頸部蜂窩組織炎)、丹毒、毒蟲咬傷

出現焮紅腫痛而無明顯結塊之陽證者,可用玉露散適量,加入菊花、絲瓜葉、蒲公英等鮮草汁,或金銀花露調成糊狀後箍圍外敷。初起者,也可將新鮮野菊花、大葉芙蓉花、蒲公英等酌取一二,搗爛箍圍;成膿期,可用玉露散加大黃、黃連、黃芩、黃柏細末,以蜂蜜水調敷患處。

二、癰疽、疴瘡、癤腫等

出現紅腫熱痛而有腫塊者,宜以金黃散適量,加入菊花絲、瓜葉汁或金銀花露調敷患處。如急性乳腺炎(乳癰)、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等,還可用鮮蒲公英150克、野菊花45克、連翹30克、乳香5克合搗外敷,或取鮮仙人掌150克去皮刺,搗爛箍圍。癤腫、疔瘡,可用露蜂房1個,燒存性,酌加大黃、黃連、黃芩粉,用茶油或麻油調敷。

三、化膿性骨髓炎、乳腺增生及纖維腺瘤、甲狀腺腫、甲狀腺瘤等

初起階段或慢性時期,無明顯的寒證或熱證表現者,宜以沖和散適量,加入蔥汁、陳酒調敷,可起到活血消腫、疏風化痰之作用。

四、骨結核伴有寒性膿腫、淋巴結核

中醫辨證屬陰證者,宜用回陽玉龍散熱酒調敷,或用凡士林調成軟膏外敷。淋巴結核患者也可以用蓖麻子、沒藥、大楓子、林鱉子、松香各等份,搗爛敷於患處。或用生半夏、生南星等份,搗為細末,以醋調敷。

[注意事項]

1、在運用本療法前,應根據患者的病情選用合適的箍圍藥和賦形劑。就其基本原則而言,陽熱證不得選用以溫熱藥為主組成的箍圍藥,以免助長火毒;陰寒證不得選用以寒涼藥為主組成的箍圍藥,以免導致寒痰凝瘀不化。

2、調配箍圍藥時,要注意掌握好藥物的乾濕程度,以既不至於流淌,又不致於脫落為適宜。敷貼之後,箍圍藥應保持濕潤,如果藥已變乾或脫落,則應隨時更換,使其藥力持續作用於患處。

[按語]

箍圍療法是中醫外科常用的行之有效的外治法,其使用的藥物有截毒、束毒和拔毒的治療作用而能箍集收束瘡毒,故稱之為箍圍藥。在治療時,它又可藉助於各種賦形劑的藥性而增強其溫通、活血、清解、消散等治療作用,因此配以適宜的賦形劑調敷患處,也是提高療效所不容忽視的。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