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芙蓉

大葉芙蓉

大葉芙蓉是一種中藥。別名:木芙蓉、醉酒芙蓉,植屬錦葵科。

概述

大葉芙蓉(中藥材植物名:大芙蓉)(植物科目:錦葵科)大葉芙蓉(中藥材植物名:大芙蓉)(植物科目:錦葵科)
大葉芙蓉是一種中藥
古籍名:大葉芙蓉《本草綱目》。
別名:木芙蓉、醉酒芙蓉。
植物名:大芙蓉。
生長環境:本品為直立、分枝、大灌木。栽植於園地或小數野生。
分布:原產我國,現廣布於熱帶各地。
入藥部分:花、葉。
集期:秋採花、郊外。
性味:性寒、止咳血。

主治、用量和用法

肺燥咳血:乾花十朵,豬瘦肉適量,清水煎服。

附錄

(葉)治熱瘡、蛇頭纏指:用鮮葉適量,搗爛外敷患處。

方歌、驗方、方解

(方歌)肺燥咳血芙蓉花,蛇頭纏指葉堪誇,內服最宜豬瘦肉,外敷還用片糖加。
驗方(治熱毒陽瘡方):木鱉子、火炭母、大葉芙蓉葉、了哥王、蒲公英、如意草、羊蹄草、上藥各等分,共為細末,水煮,外敷患處。
(方解)本方蒲公英、了哥王、火炭母、芙蓉葉、羊蹄草等清涼解毒;木鱉子溫通止痛;如意草化氣散毒。合為清涼解毒之劑,治熱瘡有效。
(方歌)熱毒陽瘡木葉蓉,羊蹄如意合蒲公,火炭母同木鱉子,哥王為末外敷松。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採集】10月採摘初開放的花朵,曬乾。 【藥材】乾燥花呈鐘形,或團縮成不規則橢圓狀;小苞片8~10枚,線形;花萼灰綠色,5裂,表面被星狀毛;花冠淡紅色、紅褐色至棕色,皺縮,質軟,中心有黃褐色的花蕊。 【性味】辛,平。 ①《本草圖經》:"味辛,平,無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木芙蓉花苦甜。" ③《四川中藥志》:"性平,味微苦,無毒。" 【歸經】 ①《滇南本草)):"入肺。" ②《本草求真》:"入肺、肝。"功用主治清熱,涼血,消腫,解毒,治癰腫,疔瘡,燙傷,肺熱咳嗽,吐血,崩漏,白帶。 ①《本草圖經》:"主惡瘡。"②《滇南本草》:"止咳嗽,解諸毒瘡。" ③《滇南本草圖說》:"敷瘡,清肺涼血,散熱消腫。" ④《綱目》:"治一切大小癰疽,腫毒惡瘡,消腫、排膿、止痛。" ⑤《生草藥性備要》:"消癰腫,散瘡瘍腫毒,理魚口便毒,又治小兒驚風肚痛。" ⑥《分類草藥性》:"治目疾,女人白帶,補氣和血。" ⑦《貴州民間方藥集》:"通經活血,治婦科崩帶諸病。" ⑧《四川中藥志》:"治腹瀉。" ⑨《本草推陳》:"外敷打撲傷,腫痛。"木芙蓉花 ⑩《上海常用中草藥》:"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止痛。"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鮮者1~2兩)。 外用:研末調敷或搗敷。

臨床套用

用芙蓉花製成20%軟膏外敷,治療癤腫,蜂窩組織炎等具有消炎、遲腫、撥膿、止痛作用。據300餘例觀察,一般上藥1次後疼痛即見減輕;經3~7次便能收到有膿拔膿,無膿消腫的效果 。

觀賞價值

木芙蓉可分為野生種、園藝種兩大類,在花形上有單瓣和重瓣之分。野生種大都為單瓣,栽培種重瓣的居多。木芙蓉花一般都是朝開暮謝,早晨初開花時為白色,至中午為粉紅色,下午又逐漸呈紅色,至深紅色則閉合凋謝,人們形容其“曉妝如玉暮如霞”,謂之“醉木芙蓉”。木芙蓉花初開時為深紅色,後為白、鵝黃、粉紅、紫色等,能連開數日,逐日變色,甚至一朵花上也能出現不同的顏色。由於每朵花開放的時間有先有後,常常在一株木芙蓉上同時有白、鵝黃、粉紅等不同顏色的花朵,絢麗奪目。 在廣州流花湖公園,神奇的木芙蓉花在一天內變換出了3種顏色:早晨剛開放的時候,花朵的顏色是潔白的;中木芙蓉花午時分,它又慢慢變為淡粉紅色;到傍晚快要凋謝的時候,它又轉為深粉紅色。公園工作人員說,這種木芙蓉花的生命周期只有1天,早晨開放到晚上就凋謝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