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子

筏子

筏子是水中的一種簡單的交通工具,一般是順水而下。人站在筏上,將篙插入水中,用力撐篙,筏子就前進,水緩時也可逆水行筏。

簡介

筏子是一種簡單的水上交通工具。在遠古時代,原始人類就用水上漂浮物當筏,後來發展成為木筏竹筏皮筏。竹筏是用許多根長青竹編排綑紮起來製成。人站在筏上,將篙插入水中,用力撐篙,筏子就前進了。筏子製造方便,航行平穩,裝載面積大,至今還用在內河運輸和捕魚等。

筏子筏子

我國的皮筏歷史悠久。《水經注.葉榆水篇》載:“漢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船(即皮筏)南下水。”《舊唐書.東女國傳》:“以牛皮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傳》:“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於水”。蘭州羊皮筏子,相傳是從清光緒年間興起的。 皮筏只能順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說,所以已經被淘汰。然而羊皮筏子有節約能源保護環境,視野寬闊等優點,如能乘坐羊皮筏子順流觀景,也是一種難得的樂趣。

製作及使用

竹筏是用許多根長青竹編排綑紮起來製成。人站在筏上,將插入水中,用力撐篙,筏子就前進了。筏子製造方便,航行平穩,裝載面積大,至今還用在內河運輸捕魚等。

製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剝技巧,從羊頸部開口,慢慢地將整張皮囫圇個兒褪下來,不能劃破一點毛皮。將羊皮脫毛後,吹氣使皮胎膨脹,再灌入少量清油、食鹽和水,然後把皮胎的頭尾和四肢紮緊,經過晾曬的皮胎顏色黃褐透明,看上去像個鼓鼓的圓筒。用麻繩將堅硬的水曲柳木條捆一個方形的木框子,再橫向綁上數根木條,把一隻只皮胎順次扎在木條下面,皮筏子就製成了。羊皮筏子體積小而輕,吃水淺,十分適宜在黃河航行,而且所有的部件都能拆開之後攜帶。

現在,黃河邊供遊客乘坐的羊皮筏子都是用13隻皮胎採取前後4隻中間5隻的排列方式綁紮成的小筏子,重20多斤,能坐5個人。據說,從前最大的羊皮筏子有600隻皮胎,能載重15噸),並排綑紮在細木架上製成。羊皮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皮筏用600多個羊皮袋紮成,長12米,寬7米,6把漿,載重量在20至30噸之間。現在,羊皮筏子已經成為黃河特色旅遊項目,黃河邊供遊客乘坐的羊皮筏子都是用13隻皮胎採取前後4隻中間5隻的排列方式綁紮成的小筏子,重20多斤,能坐6個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