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環境

保護環境

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保護環境是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並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做好綜合的治理,以創造出適合於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讓人們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概念。柴靜拍攝“霧霾之穹頂之下”有利於提高人們的保護環境的意識。

基本信息

主要內容

保護環境保護環境
(1)防止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化學污染,包括防治工業生產排放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噪聲、振動、惡臭和電磁微波輻射,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噪聲,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鎮生活排放的煙塵、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幹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定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

(3)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蹟、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另外,城鄉規劃,控制水土流失沙漠化、植樹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長和分布、合理配置生產力等,也都屬於環境保護的內容。環境保護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動和主要任務之一。我國則把環境保護宣布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並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保證這一基本國策的貫徹執行。

發起開展

保護環境保護環境
1963年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出版了一本名為《寂靜的春天》的書,書中闡釋了農藥殺蟲劑滴滴涕(DDT)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作用,由於該書的警示,美國政府開始對劇毒殺蟲劑問題進行調查,並於1970年成立了環境保護局,各州也相繼通過禁止生產和使用劇毒殺蟲劑的法律。該書被認為是20世紀環境生態學的標誌性起點。

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聯合國發起,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第一屆人類環境大會”,為人類和國際環境保護事業樹起了第一塊里程碑。會議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保護環境的全球性國際檔案,它標誌著國際環境法的誕生。
1975年在貝爾格勒召開的國際環境教育會議,該會議發表了著名的《貝爾格勒憲章》,此憲章闡明了環境教育的目的、目標、對象和指導原理。

1977年在蘇聯邦喬治亞共和國首都提比里西召開的第一次環境教育政府間會議,會議發表了《關於環境教育的提比里西政府間會議宣言》和《環境教育政府間會議建議書》 。

2009年12月7日—18日,丹麥首都哥本哈根Bella中心召開了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來自192個國家的談判代表召開峰會,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後的後續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減排協定。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後又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球氣候協定書,毫無疑問,對地球今後的氣候變化走向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這是一次被喻為“ 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的會議。會議發表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全球環境問題

1、氣候變暖
2、臭氧層破壞
3、生物多樣性減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銳減
6、土地荒漠化
7、大氣污染
8、水體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體廢物污染
11、土地沙漠化、鹼化

中國環境保護的起步

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也是從1972年開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廳水庫保護辦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廢處理辦公室共同研究處理位於官廳水庫畔屬於河北省的沙城農藥廠污染官廳水庫問題,導致中國頒布法律正式規定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和使用滴滴涕。1973年成立國家建委下設的環境保護辦公室,後來改為有國務院直屬的部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各省{市、區}也相繼成立了環境保護局{廳}。

我國環境狀況

1、大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以塵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劇。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華中地區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庫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內陸河流和大型水庫外,污染成加重趨勢,工業發達城鎮附近的水域污染尤為突出。
4、七大水系(珠江、長江、黃河、淮河、海灤河、遼河、松花江)中,黃河流域、松花江、遼河流域水污染嚴重。
5、大淡水湖泊總磷、總氮污染面廣,富營養化嚴重。
6、四大海區以渤海和東海污染較重,南海較輕。
7、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並呈加重趨勢。
8、城市環境污染呈加重趨勢。
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嚴重,呈惡化趨勢。絕大多數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10、全國2/3的河流和1000多萬公頃農田被污染。

中國環境保護面臨的問題

我國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污染物排放量還相當大,遠遠高於環境的自淨力;工業污染治理任務仍相當繁重,有些經過治理的地方又出現反覆,城鎮生活污染比重明顯增加;不少地區農業水質,土質污染日漸突出,有些地方的農副產品有害殘留物超標,影響人體健康和產品出口;部分地區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劇,等等。從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仍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嚴峻的環境形勢迫使我們必須做出選擇:是持續發展還是自我毀滅。毫無疑問,我們應當刻不容緩地採取有效措施,防治環境污染與破壞。否則,日益惡化的環境將使我們在其他領域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因此,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在保持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同時,必須把環境保護放在突出的位置。我們應該認識到:保護和改善環境也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

中國環境保護的發展

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環境保護,締結或參加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公約、議定書和雙邊協定,其中主要有: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及該議定書的修正;生物多樣性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關於特別是水禽生境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及其該公約的修正。東南亞及太平洋區植物保護協定、國際熱帶木材協定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防止因傾倒廢物及其它物質而引起的海洋污染的公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關於1973年國際防止船舶污染公約的1978年議定書,關於油類以外物質造成污染時在公海上進行干涉的議定書,國際捕鯨管制公約,國際油污染損害民事責任公約; 關於禁止發展、生產和儲存細菌(生物)及毒素武器和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核材料的實質保護公約,核事故或輻射緊急情況援助公約,核事故及早通報公約,禁止在海底洋床及其底土安置核武器和其它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條約;
政府的環境保護部門主要職責是執行各級議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鼓勵開發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以控制污染,保護和改善環境。

世界環境日

日期:每年的6月5日主題
1974年: 只有一個地球
1975年:人類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資源
1977年:關注 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
1978年: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年: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1年:保護地下水和人類和人類 食物鏈;防止有毒化學品污染
1982年:紀念 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年,提高 環境意識
1983年:管理和處理有害廢棄物,防止 酸雨
1984年:防治沙漠化
1985年:青年、人口、環境
1986年:環境與和平
1987年:環境與居住
1988年:保護環境、持續發展、公眾參與
1989年:警惕,全球變暖
1990年:兒童與環境
1991年: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只有一個地球── 一齊關心與共同分享
1993年:貧窮與環境──擺脫惡性循環
1994年:一個地球,一個家庭
1995年:各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我們的地球、家園、居住地
1997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1999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2000年:環境千年 行動起來
2001年:世間萬物 生命之網
2002年:讓地球充滿生機
2003年:水——二十億人生命所系
2004年:海洋存亡 匹夫有責
2005年:營造 綠色城市呵護地球家園
2006年:沙漠與沙漠化
2007年: 冰川消融後果堪憂
2008年:改變傳統觀念 推行低碳經濟 
2009年:你的星球需要你,聯合起來 應對氣候變化
2010年:多樣的物種,唯一的星球,共同的未來
2011年:森林:大自然為您效勞
2012年:綠色消費,你行動了嗎?2013年:同呼吸,共奮鬥
2014年:向污染宣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