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禪

」答曰:「一心無二,亦言定亦言不動,是故第二禪一相,何以故為名故。 劣修第二禪,為少光天之同朋而生。 勝修第二禪,為極光淨天之同朋而生。

第二禪dutiyajhāna):修行者“尋伺止息故,內[1]淨[2]心專一[3]故,無尋無伺[4],定生[5]喜樂,第二禪具足住。”他如是舍離二支,具備三支,三種善十相成就,證得第二禪[6]。第二禪分為色界的第二禪和出世間的第二禪,色界的第二禪包括善、異熟(果報)[7]、唯作三種,出世間的第二禪包括出世間的四道四果八種第二禪。[8]

律藏

《巴利律藏·經分別·大分別(比庫戒)·巴拉基嘎》:
“ 滅尋伺,內心安靜,於心專一,成就無,由三摩地第二禪而住。 ”

《善見律.卷第四》
“ 「念思滅者念思此二法過,入第二禪定,第二禪起,此二法即滅,何以故?為過二大支故,名為第二禪定。」又言:「第二禪定中,無初禪定法,有餘法,初禪定中觸法為初,此中二大支已過,即得第二禪定法。是故律中說,念思滅入第二禪定,內法者現。」問曰:「何謂為現?」答曰:「現者從身生,清者無垢也。禪亦名清,何以故?如青衣,因有青色故,名青衣,禪亦如是。因有清法故,謂之清禪。」問曰:「何以名定清?」答曰:「念思是動之根也,念思已滅,名即清淨,一相者一法起。」問曰:「何謂一法起?」答曰:「為不顧念思故,是名一法相,亦言無上。又言一相者,念思已離,亦言無雙,是名一相。」問曰:「一法相者,何以名為一法相?」答曰:「三昧是也。」問曰:「何謂為三昧?」答曰:「一心無二,亦言定亦言不動,是故第二禪一相,何以故為名故。」問曰:「何謂為名,非我亦非生氣是名名也。」問曰:「初禪無清耶?」答曰:「有,若爾者初禪亦名一相。」「何以止名第二禪名一相?」答曰:「念思動水動浪起不見面像,亦如第一禪。有念思心不清故,是名非一相,何以故?三昧不明故。」問曰:「第二禪三昧,何以獨明了?」答曰:「為心淨故,從三昧生喜樂者,此是從初禪定三昧生喜樂也,此是第二禪定。如初禪定有五支,第二禪定有四支,何謂為四?一者清,二者喜,三者樂,四者一心,若廣說有四,略說有三,如經文所說。」「何時三支起喜樂一心耶?」法師曰:「我今證一句,餘自當知,此是第二禪定品竟,離喜者。」 ”

經藏

《長部.沙門果經》:
“ 更有比庫,以滅尋伺,內心安靜、心為專一,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達第二禪而住。彼以由定生喜樂,流潤充滿盈溢周偏其身;以由定生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
大王!猶如有深池湧出水,於此[水池],無東方之流入[口],無西方之流入[口],無北方之流入[口],無南方之流入[口],兩天神時時與驟雨而且,由此深池涌流泠水,以泠水充滿盈溢、周偏流潤此深池;無不以泠水普洽此深池。
大王!比丘如是以由定生喜樂,充滿盈溢、周偏流潤其身;以由定生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
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 ”

論藏

《界論》:
“ 若劣修第二禪,生於何處耶?劣修第二禪,為少光天之同朋而生。於彼為幾何之壽命耶?是二劫。若中等修第二禪,生於何處耶?中等修第二禪,為無量光天之同朋而生。於彼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四劫。若勝修第二禪,生於何處耶?勝修第二禪,為極光淨天之同朋而生。於彼為幾何之壽命耶?是八劫。”

第二禪的禪支

廣說有四
《分別論》中說:“第二禪是淨[9]、喜、樂、心一境性”,這是為表示附隨於禪的(諸支)而說的。[10]
[編輯] 略說有三
第二禪是喜、樂、心一境性,是依於通達禪思之相而說的。[11]

第二禪的五自在

1、轉向自在:能夠在出定後把心轉向於諸禪支;
2、入定自在:能夠在任何想入定的時刻入定;
3、住定自在:能夠隨自己預定的意願住定多久;
4、出定自在:能夠在所預定的時間出定;
5、省察自在:能夠辨識諸禪支。

修習

當你已熟練初禪的五自在之後,可以進而修行第二禪。為此,首先你應進入初禪。從初禪出來之後,思惟初禪的缺點及第二禪的優點:你應思惟初禪接近五蓋,也應思惟初禪中的尋、伺禪支是粗劣的,它們使初禪不如無尋、伺的第二禪寂靜。存著想去除此二禪支,而只留下喜、樂、一境性的意願,再次將心專注於似相。如此你能達到具有喜、樂及一境性的第二禪。接著應當修行第二禪的五自在。[12]
以修習地遍為例:從初禪出定之時,因他的念與正知的觀察禪支,尋與伺粗起,喜、樂、心一境性寂靜現起。此時為了舍斷他的粗支而獲得寂靜支,他不同一的相下「地、地」的數數作意,當他想:「現在要生起第二禪了」,斷了有分,即於那同樣的地遍為所緣,生起意門的轉向心。自此以後,即對同樣的所緣速行了四或五的速生心。在那些速生心中的最後一個是色界的第二禪心,其餘的如已述的欲界。[13]

第二禪地

少光天

無量光天

極光淨天(又譯作光音天

出世間第二禪

至於出世間禪,當你修行觀禪達到行舍智時,你覺照、因與果的無常,或苦,或無我,同時也加強辨識禪那法的三相。當你覺照初禪法的無常,或苦,或無我本質時,如果在那時證悟涅槃,則那個道智與果智稱為初禪道智與初禪果智。[14]
在聖道心裏面,依照它的禪那可以分為第二禪的道心、第二禪的果心。[15]

相關條目

初禪

第三禪

第四禪

業處

入出息念

注釋與引用

1.↑ 這裡是自己之內的意思。但《分別論》中僅此一說:“內的,個人的”。故自己之內義,即於自己而生──於自己相續發生的意義。
2.↑ 為淨信。與淨相應的禪為淨禪,猶如有青色的衣叫青衣。或以二禪具備此淨──因為止息了尋伺的動搖而心得於淨,故名為淨。若依第二義的分別,當知此句應作“淨的心”這樣連結,若依前義的分別,則“心”應與“專一”連結。
3.↑ 不為尋伺的上升,故最上最勝為“專一”之義。最勝是說在世間為唯一的意思。或說離了尋伺獨一無伴亦可。或能引起諸相應法為“上升”,這是現起義。最勝之義的一與上升的“專一”是三摩地(定)的同義語。如此專一的修習與增長故名第二禪為專一。這專一是心的專一,不是有情和生命的專一,所以說“心專一”。
4.↑ 依修習而舍斷故,或於此二禪中沒有了尋,或二禪的尋已經沒有了為“無尋”。亦可以同樣的方法說“無伺”。《分別論》中這樣說:此尋與此伺的寂止、靜止、止息、息沒、湮沒、熄滅、破滅、乾枯、乾滅與終息。故稱為“無尋無伺”。 那么,在前面一句“尋伺的止息”便已成就此義,為什麼再說“無尋無伺”呢?答道:雖在那裡已成無尋無伺義,然這裡與尋伺的止息是不同的。上面不是已經說過:“為了說明超越粗支之故,而自初禪得證其它的二禪等,所以說尋伺止息故”,而且這是由於尋伺的止息而淨,不是止息煩惱的染污而淨,因尋伺的止息而得專一,不是像近行禪的舍斷五蓋而起,亦不如初禪的諸支現前之故。這是說明淨與專一之因的話。因為那尋伺的止息而得第二禪無尋無伺,不是像第三和第四禪,也不如眼識等,亦非本無尋伺之故,是僅對尋伺止息的說明,不是尋伺已經沒有的說明,僅對尋伺之無的說明,故有其次的“無尋無伺”之語。是故已說前句又說後句。
5.↑ “定生”,即從初禪,或從(與第二禪)相應的定而生的意思。雖然在初禪也是從相應定而生,但只有此(第二禪)定值得說為定,因不為尋伺所動亂,極安定與甚淨,所以只為此(第二禪)的讚嘆而說為“定生”。
6.↑ 清淨道論.說地遍品
7.↑ 第二禪的異熟(心),在第二禪地中,轉起結生、有分、死。攝阿毗達摩義論.攝離路分別品
8.↑ 攝阿毗達摩義論.攝心分別品
9.↑ 《分別論》:“淨即信、信仰、信賴、淨信,心專一即心的住立......正定”。
10.↑ 清淨道論.說地遍品
11.↑ 清淨道論.說地遍品
12.↑ 《如實知見》.帕奧禪師
13.↑ 清淨道論.說地遍品
14.↑ 如實知見.帕奧禪師
15.↑ 阿毗達摩講要.第二十七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