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鱗鮫

笠鱗鮫

笠鱗鮫沒有臀鰭,兩條細小的背鰭在背部較後位置。它們最長的達4米,外表非常像棘鯊,但身體沒有那些小齒。

基本信息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Animalia

笠鱗鮫
笠鱗鮫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 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
亞綱: 板鰓亞綱Elasmobranchii
目: 角鯊目Squaliformes
科: 笠鱗鮫科Echinorhinidae
屬: 棘鯊屬Echinorhinus
種: 笠鱗鮫E.cookei

基本信息

學名
命名者:Pietschmann,1928
中文名:笠鱗鮫
科中文名:笠鱗鮫科
科號科名:030 Echinorhinidae
模式種產地:SouthcoastofKauai,HawaiianIslands
大陸名:笠鱗棘鯊 
棲息環境: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俗名:刺沙 
棲息深度:11-11公尺
食用魚類:是 
有毒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最大體長:400cm
經濟性:是 
台灣分布:東北部 
世界分布:泛太平洋 
參考文獻:台灣魚類志(沉等,1993)、李柏峰(2003)碩士論文、中國動物志-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2001)、FAOSpeciesCatalogue,Vol.4Sharksoftheworld 
英文俗名:Pricklyshark,Cooksbrambleshark

形態特徵

體延長粗壯,頭稍平扁;吻短,吻端圓;鼻孔橫列,距口裂較具吻端為近,前鼻瓣中央有一葉狀突起;口裂廣弧形,口寬大於吻長,唇褶短而明顯;上下顎齒形相似,扁長形而似刀片狀,有一個傾斜之齒尖,成魚齒尖兩邊有一到多個小齒頭,相鄰牙齒相重疊;齒式為21-23/20-22,兩顎均無正中齒,1行在使用;噴水孔小,在眼睛後方;鰓裂寬大,第五鰓裂最大,為第一鰓裂長的兩倍;盾鱗大,直徑小於5mm,不擴展為圓盾狀,亦不與相鄰盾鱗融合成一片;基板表面有許多輻射狀隆起脊,中央尖突,呈斗笠狀。兩背鰭小,大小相似,後位;第一背鰭起點位於腹鰭基底起點稍後上方;第二背鰭起點在腹鰭基底末端上方;尾鰭為歪形尾,上葉發達,後緣無缺刻;腹鰭大,后角尖,外角圓;胸鰭小,後緣截形,外角和內角均圓。

生活習性

主要生活於大陸架和島嶼上層斜坡水域,為大型行動緩慢之底棲深海鯊魚,棲息水深在11-1,100公尺間,一般在70-400公尺間,體型最大可達4公尺。卵胎生。主要攝食魚類,以及角鯊、六鰓鯊之幼魚、貓鯊的卵鞘、烏賊和章魚等。

地理分布

分布於泛太平洋區,包括太平洋之熱帶島嶼及東太平洋地區。本省分布於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偶由延繩釣、流刺網或底拖網捕獲,非重要之食用魚,一般以加工食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