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雞屬

竹雞屬

竹雞屬(學名:):僅有2個物種,體長約30-36厘米,體重200-360克。灰胸竹雞喙黑色或近褐色,額與眉紋為灰色,頭頂與後頸呈嫩橄欖褐色,並有較小的白斑,胸部灰色,呈半環狀,雄鳥腳上有距。棕胸竹雞大小和灰胸竹雞相似。體羽多為深淺不同的棕色,胸頸部有由寬闊栗色條紋形成的寬闊項圍,雌鳥和雄鳥相似,但眼後紋為棕栗色,下體黑斑較少和較小,野外特徵均甚明顯,容易識別。 棲息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坡森林、灌叢、草叢和竹林中,特別喜歡在陡峭山溝溪流旁的灌叢和草叢地帶活動。晚上棲息於樹上或竹林上。常成群活動,群由數隻至20多隻組成,冬季結群較大,繁殖季節則分散活動。分布於孟加拉國、中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泰國,越南和印度。

形態特徵

該屬僅有2個物種,體長約30-36厘米,體重200-360克。 灰胸竹雞喙黑色或近褐色,額與眉紋為灰色,頭頂與後頸呈嫩橄欖褐色,並有較小的白斑,胸部灰色,呈半環狀,下體前部為栗棕色,漸後轉為棕黃色,肋具黑褐色斑,跗跖和趾呈黃褐色。上體黃橄欖褐色。眼淡褐色;嘴褐色。雄鳥腳上有距。 棕胸竹雞大小和灰胸竹雞相似。體羽多為深淺不同的棕色,胸頸部有由寬闊栗色條紋形成的寬闊項圍,眉紋白色或皮黃色,緊接其下有一黑紋或栗紋。頦、喉和頸側茶黃色,胸栗棕色,兩脅和腹具粗大黑斑。雌鳥和雄鳥相似,但眼後紋為棕栗色,下體黑斑較少和較小,野外特徵均甚明顯,容易識別。  

棕胸竹雞 棕胸竹雞 灰胸竹雞 灰胸竹雞

棲息環境

棲息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山坡森林、灌叢、草叢和竹林中,特別喜歡在陡峭山溝溪流旁的灌叢和草叢地帶活動。有時也出現於山邊耕地和村屯附近到麥田覓食,晚上棲息於樹上或竹林上。  

生活習性

竹雞常結群活動,群體中有較為明顯的社會性行為。集3-5隻或10多隻不等,時常排成單行隊形行進。夏季多在山腰和山頂活動,冬季移至山腳、溪邊和叢林中覓食。晚上一個個在橫樹枝上排成一串互相緊靠取暖,如果某隻竹雞因病或其它原因跌落,其它竹雞將會擠過來填補它的空餘位置。  

竹雞以雜草種子、蔬菜葉、嫩芽、顆粒型果實以及較小的昆蟲為食。人工飼養多食玉米、小麥、稗子等,也吃麵包蟲一類的昆蟲。竹雞善鳴叫,鳴聲尖銳而響亮,雌性發出單調的“嘀、嘀”短聲,雄性聲音及聲調酷似“扁罐罐、扁罐罐”,常連續鳴叫數十次,至其精疲力盡方止。特別在繁殖期連鳴不已。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泰國、越南北部和印度阿薩姆邦、中國(四川、貴州、雲南、長江以南各省、陝西、台灣)、。  

竹雞屬分布圖 竹雞屬分布圖

繁殖方式

竹雞的繁殖期4-7月。通常營巢于海拔500-2500米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帶。3月末群即開始分散,雌雄鳥亦開始不斷發出響亮的求偶叫聲,很遠即能聽到。營巢於灌叢、草叢、樹下或竹林下地面凹處,偶爾在森林和灌叢中地上營巢,有時也在樹根附近的裸露地方營巢。巢甚簡陋,多為地面隱蔽較好的天然凹坑,或由親鳥刨挖而成,內墊以枯草和枯葉。每窩產卵3-12枚,通常4-8枚,卵殼厚而且硬。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孵化期17-18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後不久即能活動,幾天后就能飛行。  

下屬物種

竹雞屬(2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棕胸竹雞Bambusicola fytchiiAnderson, 1871
2灰胸竹雞Bambusicola thoracicaTemminck, 1815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在中國分布區域狹窄,數量稀少,不常見,應控制獵取。  

保護級別

均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雉科的分類

雉科 在生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雞形目中的一個科。雉科包括雞形目絕大多數成員,多達26屬166種,中國有21屬49種。
分類原雞屬(gallus),馬雞屬(Crossoptilon),長尾雉屬(Syrmaticus),孔雀屬孔雀雉屬(Chrysolophus),鷳屬(Lophura),血雉屬(Ithaginis),勺雞屬(Pucrasia),雪雞屬竹雞屬(Perdix),石雞屬(Alectoris),雉雞屬(Phasianus),雉鶉屬鶉屬(Callipepla),鷓鴣屬(Francolinus),錦雞屬(Chrysolophus),角雉屬(Tragopan),虹雉屬(Lophophorus)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