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六逸

竹溪六逸

竹溪六逸,開元二十五年,李白到山東與孔巢文、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徠山竹溪隱居,,酣歌縱酒。世人皆稱他們為“竹溪六逸”。

簡介

【歷史人物-竹溪六逸】

開元二十五年,李白到山東與孔巢文、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徠山竹溪隱居,,酣歌縱酒。世人皆稱他們為“竹溪六逸”。

世人仰慕他們,儘管總是覺得有些狂妄而不可狎近。他們有著隱士與逸民的心理特徵,性之所至,高風絕塵。他們寄情于山水林泉,桀驁不馴,放曠不羈,柴門蓬戶,蘭蕙參差,妙辯玄宗,尤精莊老,那是一種悠然自在的文化態度,更是一種理想而浪漫的生存方式。

【石刻-竹溪六逸】

作者:徐瑋

作者利用壽山石豐富的顏色,用高浮雕、鏤空雕、圓雕,精雕細鏤,刻劃景石、竹、人物、亭台樓閣,表現六逸做詩、品榮、行吟。構思中講究立體感與空間感,層次清楚、內涵豐富、辦求意境生動自然,刻劃人物性格,掌握特定環境情節,注重於感情表露,細緻地刻劃竹竹林外境,白雲裊裊,流水潺潺,以襯托六逸悠閒于山林之間的愉悅心境。

【國畫-竹溪六逸】

作者:張大千

大千先生作於己卯(1939年),時年41歲,正是他居住青城山期間,多有閒暇,遊目騁懷,筆墨有所寄寓。此作無疑是張大千的一張代表作,它有很好的收藏記錄。這張畫,是他的傾力之作,在畫面上,除了必須出現的“六逸”之外,還有一個侍硯童子,一共七個人。比起經常可見的一兩個人物的畫作來,此作要複雜得多,花費力氣要大得多,因為畫面上的這些人物要分別交代清楚,而且周圍環境、竹林背景、溪水映帶,均需有所關聯,相互照應,一團和氣。此作雖然仍然是張大千自己的路數,但取法頗高,這在畫中的題字中可見端倪。所謂“擬李伯時復勾法”,李伯時,即北宋畫家李公麟(1049-1106),號龍眠居士,好古博學,法書名畫一覽便悟前賢用筆之意,作書於規矩中見飄逸,有晉人風度,而尤能書畫相通。善畫人物與馬,能分別狀貌,具體而微,用筆洗鍊,神采煥發。蘇軾稱讚他說:“龍眠胸中有千駟,不惟畫肉兼畫骨”。李伯時發展了“白描”畫法,創造出“掃支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