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巴龍鄉

竹巴龍鄉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的一個鄉級行政單位。

基本信息

竹巴龍鄉簡介:
巴塘縣竹巴龍鄉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與橫斷山脈西坡交匯處的金沙江上游東岸的川、滇、藏三省(區)的結合部。東與亞日貢鄉毗鄰,北與竹巴龍鄉水磨溝村相接,南與蘇哇龍鄉歸哇村相鄰,西與西藏芒康縣朱巴龍鄉隔金沙江相望。竹巴龍鄉有基/機里村(藏語為茲瓦)、竹巴龍村、水磨溝(藏語為里瓦)、貢桑村(自林貢,白德貢,紅久貢)等4大行政村。地理坐標:E:99°00′00″–99°09′17″,N:29°38′23″-29°48′55″,建區時面積為14240h㎡。
文化遺產:
紅久貢是一個非常小的村莊,但有非常豐富的文化資源。歷史上有個高僧大德叫智掏納索仁波切經過金沙江前往紅久貢。傳說當時的金沙江上沒有建大橋,所以過岸必須要皮船或木綁船來送行。那時候當地人不知道那位高僧大德的身份,所以沒有讓他坐船。 智掏納索仁波切非常地氣憤,他立即脫下自己身上的袈裟當船自己隨身攜帶的木碗來划行。他成功地劃到了岸邊,當地的村民不得不跪下身來承認這位高僧大德。後來他經過自林貢村的時候有位老阿媽在準備煮麥粥,也請留他在那裡喝一碗麥粥。他喝完那碗粥後祈禱自林貢的麥子每年都有好豐收。確實現今也是自林貢的麥子每年都有好豐收。他沒有到紅久貢的時候的見到幾位婦女在那裡彎草,他詢問她們:“你們在做什麼呢?”那些婦女回答說: “我們在這裡彎草(紅久)”。他問了三次她們回答的還是“紅久”,這使讓他非常地失望。因為他希望那些婦女說在“咱久”,而不是“紅久”,在藏語裡“咱久”和“紅久”意思非常接近。山上的草稱為“咱”,而田間地野里的草稱為“紅”。如果她們回答為“咱久”的話他想那裡開發為“咱尼日”或“咱聖山”。後來他不得不把那個地方稱為紅九貢並在那裡建了一座廟。 智掏納索仁波切圓寂後他的遺體也存留在那座寺廟。現今四面八方的人都到那裡去朝拜。
當古寺位於巴塘縣竹巴龍鄉基/機里村(藏語為茲瓦)。那座寺廟坐落於兩座大山之間。距離基里村約有4公里附近海拔2700多米的高山上,一座古老的寺廟—黨古寺座落在山腰上,地形十分奇特,酷似大鵬金翅鳥展翅欲飛的樣子。當古是藏語裡熊頭的意思。因為地形像熊頭,所以當地人稱它為當古。 據民間口傳,當古寺約建於1691年,至今已有320多年的歷史,是由當古喇嘛次仁烏金創建。也是一個歷史上修行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據傳說,他圓寂的時候沒有留下任何的東西並前往西方極樂世界---香巴拉。現今這座寺廟無人看管牆壁都已經垮了,但他當年種下的核桃樹還在那裡。應該儘快保護和維修這座寺廟。
竹巴鄉的名人:
1。根洛桑: 格西拉讓(博士),系巴塘縣竹巴龍水磨溝(藏語為里瓦)人。他在格西拉讓(博士)考試中獲得了優異的成績。
2。 次稱曲批: 格西拉讓(博士),系巴塘縣竹巴龍人。他的父親是漢族,母親是當地藏族。他在格西拉讓(博士)考試中獲得了優異的成績。
3。格龍丁真扎巴:1870年生於巴塘縣竹巴龍鄉基/機里村。母親名為:拉姆。父親名為:格桑。是一位全面掌握普瓦法和修行了不起的高僧。
4。 貢 布(Ba. Lobsang Gonbo)藏族,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竹巴龍鄉機里村人,2006年畢業於青海師範大學。他精通藏漢英,在藏區雙語教育,環境保護,培養太陽灶具技術人員等方面做了不少的貢獻。他在竹巴龍鄉基里村里建了藏漢英村級圖書館,太陽能熱水器浴室,資助了很多貧困生。
5。曲吉: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竹巴龍鄉人。任過甘孜州財校校長,民幹校校長。
6。桑平措: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竹巴龍鄉機里村人。任過色達縣司法局局長,現任色達縣宗教局局長。
7。扎西平措: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竹巴龍鄉人。現任甘孜州建設規劃局局長。
四川竹巴龍自然保護區:
主要保護對象為國家重點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四川重點保護動物“矮岩羊”及山地生態系統
竹巴龍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矮岩羊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自然生態系統為主的自然保護區,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群落類型。保護區所處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是連線川西北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主要過渡地帶,屬全球生物多樣性核心地區之一的喜馬拉雅——橫斷山區。該保護區保持了典型的自然生態系統,是全球同緯度生態系統保存最完整的地區,在全球範圍內都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保護區位於金沙江畔,保護區內山川支溝縱橫交錯,地形破碎,山頂渾圓,谷底函深,兩邊峭壁崢嶸,成為典型的“V”型河谷。因特殊地勢和交通條件的影響,區內人為活動主要集中在實驗區內的318國道附近,活動影響不足實驗區的1/3,且實驗區僅為總面積的15%左右,核心區包括了落葉闊葉林到高山草甸等多種森林植被類型,地形複雜,物種豐富,人為干擾極小。森林保持著原始封閉狀態,而且大面積的高山草甸沒有受到利用,整個保護區保持了原始自然狀態,自然生境完好,屬於受人類活動影響小、保持自然狀態好的自然型保護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