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柴生產行業

窯柴生產行業,是生產燒瓷燃料的一個行業。窯柴,即松木塊。民國時,窯柴的產地主要分布在浮梁縣東、南、西、北鄉的通航地區,其次分布在波陽、樂平、餘干、萬年、 婺源、祁門等縣的通航地區。其砍伐、加工的情況大致為:由當地柴農先在山上將松樹砍倒,砍去枝丫,再把松乾運至山下(也有不運至山下的),將其鋸成長約7.2寸的段,然後把木段劈成厚約5分的片。

簡介

窯柴生產行業,是生產燒瓷燃料的一個行業。窯柴,即松木塊。民國時,窯柴的產地主要分布在浮梁縣東、南、西、北鄉的通航地區,其次分布在波陽、樂平、餘干、萬年、 婺源、祁門等縣的通航地區。其砍伐、加工的情況大致為:由當地柴農先在山上將松樹砍倒,砍去枝丫,再把松乾運至山下(也有不運至山下的),將其鋸成長約7.2寸的段,然後把木段劈成厚約5分的片。

介紹

窯柴的運輸大體分這樣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柴農用肩挑或車推的辦法,將柴片運至河邊並堆碼整齊。地處偏僻山區的,雨季將砍好的窯柴丟人溪水,順流漂至入河口處,在那裡扎關攔阻,待柴集中一定數量,即行放關。在適宜裝船的河段扎關,將柴起坡,並堆碼整齊。第二階段,用木船或竹排將柴片運至鎮內。
窯柴經營行業,是經營燒瓷燃料的一個行業。民國十七年(1928年),全鎮經營窯柴的柴行共有88戶。除柴行經營外,亦有由柴農或柴商直接將柴售給燒瓷廠家的。
購銷窯柴,通常以擔為單位計量。所謂擔,就是兩夾藍(系用竹片製成的一種運輸工具兼衡具,其式樣為:上部為“人”字形,下部為方形)為l擔。如在鎮內交易,則以夾藍為衡具;若在產地交易,則不必用夾藍衡量,只須將“棍”折成合成擔就行。計算“棍”數的方法,通常是用尺去測量已堆碼好的柴片,測量後再算出柴片的“棍”數。用於量柴的尺主要有兩種:一種為四八尺,用這種尺測量柴堆,每長l丈6尺、高2尺為1“棍”,這樣的l“棍”通常折合為6擔;另一種為二五尺,用這種尺測量柴堆,每長2丈、高2尺5寸為1“棍”,這樣的l“棍”通常折合為9擔。
民國時,鎮內設有由燒瓷業主、柴行老闆、柴商組成的窯柴管理機構,名曰“保柴公所”。該所的主事者每屆任期3年,每屆由三方各自推選代表到這個機構主事。“保柴公所”內設有若干名辦事人員和警衛。這個機構的職責主要為:(一)負責保護窯柴的安全,制止盜竊和鏟剝柴皮。(二)負責衡具(夾藍)的年度檢驗。(三)調解三方之間發生的分歧或糾紛。機構的日常開支,主要是靠從進鎮窯柴徵收0.5%的管理費來維持。保柴公所訂有這樣一條規定:即所有窯柴只能用於燒瓷,居民一律不 準用窯柴做飯或做他用;嚴禁居民鏟剝柴皮。如有違者,一經發現,必予重罰。由於有這樣一條規定,故當地居民都不敢偷竊窯柴和鏟剝柴皮,就連窯柴掉在地上也不敢將它拾回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