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場街

窯場街,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毛李鎮境內,西北距毛老店9•5公里,東北距沙洋縣城25公里,濱臨長湖和宋湖。住居民122戶,人口340人。現為沙洋縣毛李鎮窯場村村民委員會駐地。

窯場街,位於湖北荊門沙洋縣毛李鎮境內,西北距毛老店9•5公里,東北距沙洋縣城25公里,濱臨長湖和宋湖。住居民122戶,人口340人。現為沙洋縣毛李鎮窯場村村民委員會駐地。
此地三面環水,以前經常被漁民作為避風港,且土質優良,適宜燒制陶製器皿,這裡一度成為地方官窯生產基地,十分紅火。本地現保存南北兩處大型古窯遺址。當地人介紹說,北窯燒陶,南窯燒磚。後來,這裡逐步發展成為一個自然小集鎮,人們便稱之為窯場街。是水路通往沙市荊州的天然良港,荊州古城的城牆磚有一部分就是在窯場燒制後,從這裡通過水路運往荊州的。現在,窯場街設有商店、糧站、衛生站、學校、糧油食品店、飲食店等企事業單位。
毛李古窯遺址就在窯場街邊上。據考證,明朝初年,開國皇帝朱元璋採用謀士朱升的“高築牆”的建議,對全國的重點軍事重鎮新修或加修城牆。荊州當時是湖廣分省的省會,因地處長江中游咽喉,東連吳越,西控巴蜀,南達湘粵,北通中原,系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因而被列入國家“重點工程”。修城所需的磚,主要由湖北、湖南生產和調運。荊門州因與荊州城毗鄰,又是荊州府下轄的一個州,自然向荊州貢獻的城牆磚最多。據資料記載,接到朝廷聖旨後,荊門州官經過多方考察和慎重考慮,決定在毛李的長湖邊建立州府窯場,專門為荊州城燒制和運送青磚。原因是:第一,這裡的土壤呈粘性,適合於制磚和燒制其它陶器;第二,這裡水運發達,不僅到荊州城下只有五六十里,而且運輸柴火等也方便;第三,這裡過去已有民窯生產磚瓦和陶器,有一批技術好的工匠。只要稍加改造,就可以成為州窯,可以節省大量成本。於是,荊門州在此設立了造辦處,由一名副州長掛帥,調集全州力量,在此日夜趕製朝廷用磚。可以想像,當時這裡窯火通明,人聲鼎沸,船隻如梭,一派忙碌景象。隨著國家任務的完成,原來燒制的城磚不適用、也不允許老百姓使用,因而改燒民用磚,後又燒造陶器和陶瓦,到新中國成立後,這裡一直還在繼續生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