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邯鄲

穿越邯鄲

《穿越邯鄲》,是潘永生在五年的時間裡,騎一輛腳踏車,挎一架相機,帶一個簡單行囊,走遍邯鄲轄區19個縣市區1.2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有名歷史遺存及有故事的地方,寫下幾十篇訪問遊記,拍攝上千幅照片。這些文字和圖片沒有歷史、地域、時間、人物的限制,全部包容在邯鄲文化的大背景下,穿越了邯鄲的歷史、地域、事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邯鄲當前歷史文化的狀況與作者對文化的思考,無疑是一把打開邯鄲歷史文化的鑰匙,必將成為推介邯鄲的一部精品力作。

《穿越邯鄲》作品介紹

《穿越邯鄲》是潘永生在五年的時間裡,騎一輛腳踏車,挎一架相機,帶一個簡單行囊,走遍邯鄲轄區19個縣市區1.2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有名歷史遺存及有故事的地方,寫下幾十篇訪問遊記,拍攝上千幅照片。這些文字和圖片沒有歷史、地域、時間、人物的限制,全部包容在邯鄲文化的大背景下,穿越了邯鄲的歷史、地域、事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邯鄲當前歷史文化的狀況與作者對文化的思考,無疑是一把打開邯鄲歷史文化的鑰匙,必將成為推介邯鄲的一部精品力作。

作者簡介

潘永生,河北省邱縣人,中國電力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散文學會會員、邯鄲市作家協會理事、邯鄲市攝影家協會理事、邱縣作家協會主席。1991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作品有:《清江尋夢》、《香城固之戰100問》、《平原第一役——共和國將帥與香城固之戰》、《邱縣電力志》等。有多篇作品入選多種文集並獲多類獎項,其中《平原第一役——共和國將帥與香城固之戰》獲第四屆全國電力職工文學作品比賽著作獎。

《穿越邯鄲》目錄

尋找趙王城
駐足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盤桓回車巷
逗留朱家巷
徜徉學步橋
游夢黃粱夢
流連叢台
見證趙王陵
項羽破釜沉舟處
飄在運河上的那些邱縣事
邱縣飛來白天鵝
監獄蘇三王墳
水德堡村的驚愕
毛遂故里探秘
祭拜楊露禪墓廬見聞
車過廣府城
歲月蒼蒼弘濟橋
磁山洺河石北口
何處覓京娘
買了一本《楊蘭春傳》
喜看媧皇又新景
晉冀魯豫抗日殉國烈士公墓
從赤岸到王堡
響堂鋪人家
坎坎坷坷看石龍
絮飛羅敷潭
夕登紫山
平原孤冢君子墓
廣平尋古
駙馬墳駙馬渡
順道壽山寺
沙麓山上讀王莽
北宋陪都大名府
一塊石碑的劫數
鄧台女兒
潘美故里紀行
梨花節小記
成安縣裡的禪宗二祖慧可
成安人的毛澤東情結
又登響堂山
千年瓷都影像
對話蘭陵王
有關孝景帝的鬧劇
來到講武城
誰辯金鳳銅雀台
古鄴殘冢湮香魂
夢繞邱縣
香城固戰役碑園
七星井
御史墓前沉思
尋跡大侯冢
感悟段乾木故里
張莊訪月潭
謁魏徵碑
斥丘侯墓有感
走近劉大觀
孫維城身後
孔武馬永貞
許由故里風情
南曲城懷古
雲固有古槐
杏林寺釋梵
故趙追蹤
沙丘平台散記
潘城窪里尋潘井
清河探訪潘金蓮
開陽堡絮語
長驅長平
古城上白拾零

作品剪輯

飄在運河上的那些邱縣事

自打隋煬帝楊廣開通大運河,就歷來褒貶不一。大運河之一的永濟渠也曾在今邱縣境內的興平堡村北一帶呈彎月狀蜿蜒流過,有靳興平村出土的墓志銘詩為證:前枕金河似月鉤,後看兩界曲堤頭,東至張橋五六里,西邊官路達揚州。在千年歲月的歷史長河中,究竟流走了多少歷史真實,堙沒了多少人間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只能從飄著的一鱗半爪的波光中去還原或追尋了。
一場秋雨過後,心裡想著續寫段乾木的故事,就與張敏、蔣兆海兩位先生相約去冠縣北館陶鎮段乾木墓址採風,途中順便又拉上了楊鳳奎先生。道路尚且泥濘,但擋不住我們尋古探幽的熱情。經行路橋村西排水渠,瞥見路邊一塊文保碑,上書“古永濟渠遺址”幾個大字,話題登時就熱烈起來。過清陽城村時,就一致同意順路拐個彎兒,去邱縣曾經的“飛地”,現在的館陶縣東廠西廠村看看。
明朝宣德六年,也就是公元1431年,由於農民上繳皇糧的方式由民運改為官軍兌運,邱縣在縣治東20公里的衛河西岸馬頭村北購置土地,建立水次兌軍倉,作為上繳糧草的存放之地。後漸成村落,當地人稱為“銀家圈”,也叫邱縣廠或水次廠。隨著人口的增加,村落逐漸擴大,村子一分為二,東邊的叫東廠村,西頭的就叫西廠村。解放前,此地尚有邱縣納糧地3338畝,人口1581人。解放後劃歸館陶縣管轄。因之這個村子,邱縣便和大運河扯上了關係。
進廟、看碑,是喜歡地方歷史文化人的通常愛好。還沒進東廠村,就見麥田裡有一塊大石碑,幾個人就踏著田埂,近前一看究竟。
這是一塊“東廠村李姓祖墓碑”,透過斑駁的字跡辨認,方知李氏為最早遷居東廠村的居民,始遷祖李本,還有一位在朝為官的正三品大員叫李珍。順著這條線索,我們來到東廠村,和幾位在村口賦閒的老者閒談起來。
聽說我們是邱縣人,一老者接著我們的話茬就說:這裡原來就歸邱縣管。我們一聽,倍感親切。當我問起村里還有什麼老房老屋或者歷史遺蹟,80歲的李占中隨口就說,這裡有七十二座皇窯,到處都有“貢磚”。
在他的引導下,我們來到村南樹林邊,同樣看到一塊寫有“明清時期七十二皇窯遺址”的文保碑。早在明代,石碑前的窪地就是運河河道。從西南方向馬頭村流過來的運河,在東廠村南折向村東,在村東繞了個彎兒又折向村北,在村北又折了個“U”形的大彎兒,才向遠方蜿蜒流去。所以,接連就有丁圈、毛圈、劉圈等許多帶“圈”的村名,包括東廠村曾經的村名——“銀家圈”,應該就是和運河多彎以及水利上的“三彎兒頂一閘”有關。
這兒出產的“皇窯磚”,就是建設北京城的“貢磚”。明朝成化、弘治、正德年間,東廠村南與村北的衛運河西岸,有窯廠七十二座,綿延分布在運河西岸,這些窯廠終日青煙繚繞,窯火升騰,日夜燒制城磚和牆磚,由朝廷設立在臨清的“工部營繕分司”統一管理,所產城磚殿瓦打上臨清標誌,經檢驗合格後,用黃裱紙包裹,由過路船隻捎帶裝船,運往北京,修建皇宮和寢陵。
在邯鄲文聯工作的東廠村人李占山,非常注意收藏帶字的“貢磚”,幾年下來,累計收藏了幾十塊規格、型號不一的“貢磚”,一部分自己收藏,一部分獻給了館陶縣博物館。這些帶字的“貢磚”,有大有小,大的重達25公斤,小的僅有“九斤頭”,生產的年代主要有“成化十九年丘縣窯造”、“弘治五年臨清州丘縣窯造”、“弘治十三年丘縣窯造”、“正德十年丘縣窯造”。其中一塊磚上的戳記為“成化十七年四月十六日丘縣窯造”,對於磚的生產日期,標得具體而清晰。
東廠村屬邱縣管轄,邱縣屬臨清州管轄,磚的戳記標得明白無誤,看哪個磚匠還敢偷工減料,渾水摸魚!至於為何要在這裡建官窯燒“貢磚”,其一是這裡得水運之便利,其二是與當地水土特徵有關,這裡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土壤細膩,富含鐵質,層層疊疊,俗稱“蓮花土”。用這種土燒制的磚,質地緻密,六面光潔,成色好、硬度高,不蝕不鹼,經久耐用。
在東廠村北,我放眼望去,滿是青青麥苗的土地上,堤岸、主河道、河床,有著明顯的河道痕跡。霎時,我的腦海中仿佛浮現出當年運河的繁忙景象來。仲秋季節,盈盈一水,來往船隊,滿載漕糧,順風揚帆,在水面穿梭;暮春時令,天旱水瘦,縴夫用力,艄公把擼,更有舵手掌舵,在水波蝸行。所有這些大船小船、官船民船,經過東廠村時,都要停船靠岸,裝上數目不等的“貢磚”,在官吏吆喝和船夫號子的噪雜鼓譟聲中,再次啟錨北行。
東廠村的“貢磚”究竟燒造了多少年?運河水究竟運走了多少塊邱縣磚,已經沒有人去深究了。留給東廠村的,是村里和村外至今隨處可以撿到的殘磚。成生產隊的時候,村里人誰家蓋房子、砌院牆、壘廁所、修豬圈,就會去河邊挖“窯根”,撿“貢磚”,用它當建築基礎。在李占江家五間北屋的牆基上,我掃去表面浮土,不費力氣就找到好幾塊帶戳記的“貢磚”。對我們看到“貢磚”的稀奇,東廠村人也很好奇,甚至有些瞧不起,他們心裡看重的,是東廠村曾經在朝廷里當過三品大員的大力士李珍。
公元1699年,即清朝康熙三十八年正月,康熙帝第三次南巡來到衛運河,視察漕運水源不足問題。進入山東地界,決定暫時分行,只乘一舟,減少扈從,晝夜前進,往閱衛河。來到東廠村北時,遇到了麻煩。龍舟突然擱淺,不能前行,隨行官員人等乾瞪眼也沒辦法解決。這時,自小在運河岸邊長大的水次廠(東廠村原名)人、身材魁梧而且臂力過人的李珍來到船邊,自告奮勇,一隻手就把龍舟拉進深水處。康熙帝一時高興,下了龍舟,在村旁岸邊的清涼寺召見李珍,御封他為河南開封府原武縣主薄。西藏暴亂期間,李珍隨軍平暴,立下顯赫戰功,並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受封登仕郎,官至四品京堂。
運河水把自小生長在岸邊的李珍運走了,等他老了的時候,又把他送了回來。葉落歸根的李珍,有一次恰巧碰到來這裡巡視的邱縣知縣,村民見到縣官紛紛下跪,唯獨李珍不跪,縣官正要責問,李珍衝著縣官呵斥道:回家抱孩子去!
東廠村人每逢講起這個故事這個情節的時候,都演繹的惟妙惟肖。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不為民做主的縣官,跪他何用!但,告老還鄉的李珍可以呵斥縣官,平頭老百姓可沒有這個膽量。老百姓心裡永遠默默念叨的,只能是那些為官一任,即使為官一天,也為百姓辦事的好縣官。
為邱縣人豁免運河縴夫勞役的江西南昌人張焜,就是邱縣人心目中的這樣一位好縣官。他僅在邱縣任職一年。
清順治十五年,東昌道憲台以暫借民夫協助臨清縴夫的名義,讓邱縣出了一次民夫,沒成想,一次以後竟然成為慣例。每次運河上有兵船過往,就要邱縣幾千人去當縴夫。連年出縴夫,不僅累死多人,還使邱縣民怨沸騰,怨聲載道,人人避之如虎。順治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61年,舉人張焜到邱縣任縣令,下車伊始,他不僅繪製了邱縣各地縴夫到達運河的距離以說明路途跋涉之累,還呈文說明邱縣歷史上從無派遣過縴夫的先例,也不應該由遠離運河的邱縣出縴夫,進而列舉了被派縴夫的苦難遭遇,最後向上司提出豁免邱縣派遣縴夫的勞役。東昌道官員對張縣令的明智做法和切切言辭大加褒揚,即刻答覆他的請求,免去了邱縣人的縴夫之役。自此,運河兩岸,再也聽不見邱縣縴夫痛苦的呻吟,看不見邱縣縴夫苦累的身影。
運河彎彎,流水淙淙。清朝同治年間,魯西農民起義軍把邱縣官府設在東廠村存放漕糧的水次兌軍倉燒掉了;不知什麼時候,一場洪水過後,運河河道東移1公里,河水也不再流經東廠村邊;再往後,邱縣從館陶買來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村落東廠西廠村,又歸屬了館陶。而有關運河、有關漕糧、有關貢磚、有關李珍、有關縴夫的運河水上故事,卻依然漂流在運河上,漂流在運河岸邊村民的心河上。

作品榮譽

《穿越邯鄲》榮獲2015年河北散文名作獎一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