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寂茶

空寂茶

空寂茶是日本茶道的一種,起源於東山文化時代的書院式茶室風格,以空寂作為茶道基本精神把日本茶道的精髓發展到了極致。

基本信息

日本茶道的一種,起源於東山文化時代的書院式茶室風格。
提起日本茶道,就不能不提到千利休此人,千利休以空寂作為茶道基本精神把日本茶道的精髓發展到了極致。在千利休之前,日本茶道一向是貴族書院式茶道,以中國式茶席作為模式,從客廳設備、裝飾、擺設到茶具無不講究豪華的排場,擺放中國宋、元時期的水墨畫和工藝品,一邊品茶,一邊欣賞名畫、名工藝品。千利休則一反這種貴族書院式茶道,明確將“空寂”作為茶道的審美理念。千利休強調“貧困”,“貧困”是“空寂”的本質構成。這裡所說的“貧困”,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純粹貧困,而與世俗(諸如財富、權利、名譽等)相對,試圖從“貧困”中感受一種超現實的最有價值的存在。因而,他將“空寂”定義為對“貧困性”的審美情趣。千利休改革書院式茶道,提倡草庵式的“空寂茶”,主要以“貧困”作為舉行茶道或茶會用的特殊建築——茶室,將其素化,即將茶室改革為草庵式的木結構建築,且茶室面積從四鋪半席縮小至二鋪席乃至一鋪半席大小,這樣茶室內就自然充滿熱氣,茶人容易達到純一無雜的心的交流。茶室牆抹土,再抹上一條四五寸寬的稻草和泥土混合的塗料,多是灰土、茶褐色、暗褐色等中間色。整個茶室建築結構簡素、色彩沉靜。茶室中配以同樣簡素、沉靜的茶葉罐、茶壺和形狀不勻整的粗茶碗,在茶室壁龕里掛上一軸水墨畫或簡潔的字幅,擺上一個花瓶,插上一朵小花或花蕾,在小花或花蕾上點一滴水珠子,這滴水珠子乍看是假的,細看確是真的,晶瑩欲滴,安然地綴在上面。在茶室微暗的光線下,從這種簡素、不勻整的中和、沉靜的色的背後,可以想像出無限紛繁的形和無限多彩的色;從一朵花或花蕾的內面,可以想像出一朵花比百朵花更純潔、更生輝。茶道議式開始,一切按照嚴格的規範動作,且帶有音樂節奏感。在室內,進退跪坐雙手著地移行,否則就會給人一種暴力感。主人獻茶,緩慢地端起茶碗,按規範動作將茶碗正面轉向客人,放在客人面前,客人端起茶碗也按同樣的規範動作將茶碗正面轉向主人,然後開始靜靜地品嘗。沉浸在靜寂低回的氛圍中,茶人就會在情緒上進入枯淡之境,引起一種難以名狀的感動,並且不斷升華,產生一種悠悠的餘韻,不時勾起一縷心蕩神馳的美感,同時在觀念上生髮出一種美的意義上的余情。這種草庵式的“空寂茶”與能藝、水墨畫一樣,帶有“無”的性格,實際上是企圖從“無”的境界中追求一種精神美。這種美就是以茶道的“空寂”為中心的審美情趣。
由此可見,千利休貫徹於茶道中的“空寂”,是強調從“無”的境界中發現完全的、純粹的精神,就是說物質生活縱然貧困,精神生活也是豐富充實的。千利休並沒有把“空寂”看作一種消極的情緒,他從中發現了其積極的核心,努力在草庵式的“空寂茶”中重點創造出一種有別於以中國茶席作為模式的貴族書院式的茶道的一種自己民族的新形式的茶道,以“貧困中的富有”充實其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美學的角度言之,千利休的草庵式茶道,以“簡素”、“狹小”和“貧困”完成了茶道這一特殊藝術以“空寂”為中心的審美。

空寂茶之簡介

日本茶道的這種禪性,最開始萌芽於東山文化時代的書院式茶室。這種茶室面積已經縮小到四鋪半席,茶具也開始簡素化,並布置畫和工藝品等讓茶人鑑賞,提高審美素養,這樣的方式已經初具“寂”的精神性,為後面確立深刻的禪意的精神性的“空寂茶”打下基礎。

空寂茶之溯源

室町時代末期的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南方宗啟一反書院式茶道,提倡“空寂茶”,最後由千利休完成了這一茶道形式。
可以這么說,“空寂茶”的始祖村田珠光在點茶法上引進了禪趣,將禪與茶,禪的精神與茶的意味都達到枯淡的“空寂”之境。有這樣一個故事,珠光的師傅一休宗純好奇弟子珠光既參禪又沉溺於茶道,於是有一次突然將珠光手中的茶碗打落,而珠光泰然自若、氣定神閒,一休忍不住稱讚“禪,也在茶中!”
如此淡定從容,正是空寂之茶的精髓所在。珠光的弟子中,屬紹鷗為佼佼者。
“千利休把茶與撣精神結合起來,創造一種以簡索清寂為本體的“佗茶”。這種以隱逸思想為背景的茶會與足利義政東山時代流行的書院式茶會相反,一掃豪華的風氣,只是邀請幾個知己在一問狹小而陳設簡單的屋裡,利用簡單的吃茶器皿,在閒靜中追求樂趣。”
以上引號部分是百度百科裡相關的介紹。
千利休繼承了師傅紹鷗以及珠光的茶道精神,提倡自然簡單的幽玄茶道,繼續追求著“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的禪之境界,強調簡潔的茶室、質地粗糙的茶具,並且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創建草庵式茶室,將一時茶道的“空寂之風”帶到一個空前輝煌的境地。

人文解說

千利休

安土桃山時代的茶匠,出身於和泉國今市町的千宗易,先後向北向道陳以及武野紹鷗學習茶道,並參禪於笑嶺宗訢,在他自言茶道的“傳”是紹歐所做,“道”是來自珠光後,將珠光與紹歐的茶道藝術相融合,被後人譽為“茶道天下第一人”。

黃金茶室

在追求奢華的那個屬於秀吉的時代,聚樂第、大阪城、伏見桃山城、黃金茶室……所有所有人們可以想像的奢華在那個時代毫不掩飾,讓人忍不住將“燦爛豪華”寫作這一時代的文化標誌。
以“黃金”為審美,茶人們紛紛試圖建立以黃金茶室為中心的茶道。黃金茶室規模很小,和珠光以來的四鋪半類同,然而茶室中各種器物嶄新名貴,茶具上鑲刻皇室菊花圖案,壁龕里懸掛名畫、放置古銅花瓶,充滿貴族的浮華,與通禪茶室不可同類而語。

草庵式茶室

相比黃金茶室,千利休改革的充滿簡單素雅的草庵式茶室與之形成強烈對比。
南坊宗啟的《南坊錄》中曾記載“一宇草庵二鋪席,充滿了空寂”。
草庵式茶室原木結構,草葺人字形屋頂,屋內外均為土牆,柱子外露,隔窗糊白紙,窗框分竹格或由葦編,一切保持自然素材的原色。茶室面積狹小,只有二鋪席乃至一鋪半席大小。
茶室牆壁抹土,再抹一層四五寸厚的稻草和泥土混合的塗料,多為灰、茶褐、暗褐等中間色。色調沉靜平淡。
茶室內設一壁龕,內掛一畫軸或字幅。畫軸多為圖面大部分空白的日本水墨山水畫。壁龕內放置一個素雅竹編花瓶,插一朵沾露的小花。體現素雅之感。
茶室入口矮小,任何人出入茶室都需要蹲跪經過,象徵消除所有世俗偏見,不分貴賤,人人平等,保持茶道平和安詳的精神。
千利休在茶庭的設計上也主張”六分方便四分景觀”。
茶室的前庭叫做“露池”,茶庭四周是圍籬,中間一條園路,地形狹長,是進入茶室的必經之路。兩側用植被或白砂敷於地面,栽植樹木,配置岩石,其中置石一般是奇數,由7至15塊組成,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擺法順其自然。沿路設寄付(門口等待室)、中門、待合(等待室)、雪隱(廁所)、燈籠(照明用)、手洗缽(洗手用)、飛石(即步石)、延段(石塊、石板混合鋪成的路段)等待客所需的設備。
如此狹窄的茶室和茶庭空間,如此簡潔的內部擺設,卻蘊蓄了無邊的開闊和無限的幽玄。讓人進入回歸自然、返璞歸真、與造化合一的古雅與空寂的禪之境界,顯示了“千百妄想拋雲外,一身清淨萬事空”的茶文化心境。
那時日本從中國引進茶文化,完全是照搬中國貴族書院式的茶道模式。可是,經過四五個世紀的吸收消化,到了16世紀,千利休提倡茶道應以"無中萬般有"、"一即是多"的禪宗思想為根底,去掉一切人為的裝飾,追求至簡至素的情趣。他首先改革了茶室,由書院式的茶道,發展為草庵式的茶道,從茶室建築、裝飾和擺設,到煮茶方法、使用茶具樣式和吃茶禮儀,進一步融入禪的簡素清寂的精神,俗稱“空寂茶”。由此在日本有“茶禪 一昧”的說法,茶道也因此成為修煉精神和交際禮法之道。
這些年來,我多次出入茶室,感受到茶室的特殊韻味。
草庵式茶室是原木結構、草葺人字形屋頂,內外均為土牆。窗框是葦編的,不鑲玻璃,糊上白色的日本紙,一切保持原色,順其自然。茶室都很狹窄,僅有二鋪席乃至一鋪席半的面積。但整個茶室色彩沉靜,使茶人容易達到純粹的精神交流。
作為茶室組成部分的庭園,叫做露地,地形細長,是進出茶室的必經之路。在前庭置石燈籠和踏腳石,底部和周圍綴滿苔蘚。踏腳石由約7至15塊的奇數組成,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擺法順其自然,以不引人注目為度。同時種植松、竹,日本人認為松是純潔的表現,青竹是“清寂”的表現。茶室與露地相配合,營造出一種枯淡的氣氛。
茶室室內的惟一裝飾就是設有一個壁龕,內掛一畫軸或字幅。畫軸一般多是日本水墨山水畫,其最大特色,就是畫面留下很大的余白,這種余白不是作為簡單的“虛”的“無”,而是一種充實的“無”,即用“無心的心”來填補和充實。也就是滲進了強烈的禪的“無中萬般有”的藝術思想。不擺脫虛妄之念,是無法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豐富內容的。比如畫風,風本是無色,作為無色的色,在水墨畫面卻存在無限的色。有如清代畫家金冬心所言:“能畫一枝 風有聲”,以無聲、無色而達到“繪聲”、“繪色”的藝術效果。在柔和的線 與色中潛藏著敏銳的禪機,不用禪的“心眼”是感受不到的。
壁龕內還置一個花瓶,多為竹製,上面吊一支花或插上一朵小花。小花瓣 上點一滴水珠子,在茶室昏暗的光線下,像是散落的一顆珍珠,晶瑩欲滴,托出一朵小花比百花更加生輝。
總之,草庵式茶室里里外外,與茶道的“空寂”的精神,以及“和敬清寂” 的理想是完全協調一致的。正如南坊宗啟的茶道書《南坊錄》所說的:“一宇 草庵二鋪席,充滿了空寂”。

空寂茶之精神

“一盅茶,品味,禪也在茶中”
“草庵茶(珠光風格的茶道)的第一要事為:以佛法修行得道。追求豪華住宅、美味珍饈更是俗世之舉。家以不漏雨、飯以不餓肚為足。此佛之教誨,茶道之本意。”
“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空寂本意,是表示佛的清淨無垢的世界。草庵式茶道乃拂卻塵芥,主客誠心相交,不言規矩和法式,惟生火、煮水、吃茶而已,別無他事。亦即佛心顯露之所在也。只拘泥於禮法,則會墮入於凡俗。……皆不可悟得茶道之真髓也。”
——南坊宗啟 《南坊錄》
日本的茶道核心追求和、敬、清、寂。草庵式茶室與茶道的“空寂”的精神以及“和敬清寂”的理想是完全協調一致的,這也正是千利休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的“四規七則”。“和” 指和平、祥和,表現為主客之間的和睦;“敬” 指尊敬、互敬,表現為上下關係分明,有禮儀;“清”就是純潔、清靜,表現在茶室茶具的清潔、人心的清淨;“寂” 指幽寂、苦寂,表現為茶室中的氣氛恬靜、茶人們表情莊重,凝神靜氣。
淡泊,隨緣,自然,曠達……禪的“化境”與茶的清幽空寂,自然淡雅不謀而合;茶的淡泊也與禪的平常恰恰融為一體,構成了“茶禪一味”的境界。

平衡現代人的身心

如今日本茶道流派紛呈,最著名的是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家。不少茶室的內外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茶道的精神本質不變,仍然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日本人將茶道完全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一是作為禮儀教育,以提高國民 的文化素質。茶道是日本中小學生課餘學習的重要科目,就像我國許多家庭將自己的小孩課餘送去學習鋼琴或其他樂器一樣,起到了修身養性的作用。此外姑娘出嫁前,還要經過特別的茶道程式訓練,以作為主婦有條不紊地操持家務的基本訓練之一。二是作為心理輔導的重要一課,是白領階層緩解壓力、尋找 心理平衡、消除身心疲勞的好方式。這類茶道活動,尤以年輕職業女性居多,她們在節假日或上茶道教室,或去庵堂參加茶道儀式,以達到清爽精神、淨化心靈和交誼的目的。日本各寺廟也都開有坐禪班,周末總是爆滿。白領階層的高級管理人員還利用舉行茶道這種形式,進行社交活動和公關活動。三是茶道作為一門文化學科的分科,列入了大學教程。我所熟悉的一位女生留日攻讀這門課程,還榮獲茶道學博士學位。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因此應該多飲此茶。來達到平衡身心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