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軒記

“吾甚愛吾軒,為吾記。 謝安石事業,侯固饒為之。 謝安的功業啊,他本來是可以建立。

原文

國家行在武林,廣信最密邇畿輔。東舟西車,蜂午錯出,勢處便近,士大夫樂寄焉。環城中外,買宅且百數。基局不能寬,亦曰避燥濕寒暑而已耳。
郡治之北可里所,故有曠土存,三面傅城,前枕澄湖如寶帶,其從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有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廬以居,而前乎相攸者皆莫識其處。天作地藏,擇然後予。
濟南辛侯幼安最後至,一旦獨得之,既築室百楹,財占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意他日釋位得歸,必躬耕於是,故憑高作屋下臨之,是為“稼軒” 。田邊立亭曰“植杖” ,若將真秉耒耨之為者。東岡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徑款竹扉,錦路行海棠。集山有樓,婆娑有室,信步有亭, 滌硯有渚。 皆約略位置, 規歲月緒成之, 而主人初未之識也。繪圖畀予曰: “吾甚愛吾軒,為吾記。 ”
余謂侯①本以中州雋②人,抱忠仗義,章顯聞於南邦③。齊虜巧負國④,赤手領五十騎縛取於五萬眾中,如挾毚兔⑤,束馬銜枚,間關西奏淮⑥,至通晝夜不粒食: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用是簡深知⑦,入登九卿,出節使二道,四立連率幕府⑧。頃賴士禍作,自潭⑨薄於江西,兩地震驚,談笑掃空之。使遭事會之來,契中原還職方式,彼周公瑾謝安石事業,侯固饒為之。此志未償,因自詭放浪林泉,從老農學稼,無亦大不可歟?
若予者,倀倀一世間,不能為人軒輊,乃當急須襏襫,醉眠牛背,與蕘童牧豎肩相摩,幸未黧老時及見侯展大功名,錦衣來歸,竟廈屋潭潭之樂,將荷笠棹舟,風乎玉溪之上,因園隸內謁曰: “是嘗有力於稼軒者” ,侯當輟食迎門,曲席而坐,握手一笑,拂壁間石細讀之,庶不為生客。侯名棄疾,今以右文殿修撰再安撫江南西路雲。

注釋

①侯:指辛棄疾。
②雋:才智出眾。
③南邦:指南宋。
齊虜巧負國:指張安國降金。後文“賴士禍作”指賴文政發動武裝暴動。
⑤毚(chán)兔:狡兔。
⑥間(jiàn)關:崎嶇展轉。奏:通“走”。
⑦用是簡深知:因此被皇帝察知。
⑧“入登九卿”三句:指辛棄疾曾擔任的職務。
⑨潭:指潭州。
10謂:認為或稱
11薄:迫近

譯文

我國的都城在臨安(武林),上饒郡(廣信)離京畿最近。車船東來西往,像蜜蜂一樣在水陸兩路交錯穿行,交通十分便利,因此士大夫都樂意到上饒郡居住。
郡城的北邊一里多,有塊平曠的土地:三面靠近郡城,前邊的澄湖像寶帶穿行而過,(這個地方)長一千二百三十尺,寬八百三十尺,十分平坦,可以建屋居住。然而此前查看居住地的人都沒看中這個地方。
濟南的辛棄疾最後來到,一下子看中這裡。建築了百來間房後,才占了這裡十分之四,於是把左邊的荒地開闢為園地,栽滿水稻,居然超過十弓那么大。構想他日退位歸來,一定要在這裡耕作,因此在高地建屋俯瞰這裡,命名為“稼軒”。之後令人在田邊建立亭子稱“植仗”,好像真的想拿農具耕作。東邊山岡,西邊土山,北邊田舍,南邊山腳,小徑穿竹林而過,路旁植滿海棠。群山上有樓,樹影婆娑中有屋舍,信步行走有亭子,洗墨硯有水,都只預想了大概的位置,規劃好一定日子後建成,然而主人最初沒認識到它的好處。(他)繪圖給我囑咐我說:“我喜歡我的軒,替我寫一篇傳記吧。”
我認為辛棄疾本來是中州才華出眾的人,講信義,在南宋十分有名,張安國背叛了國家,辛棄疾赤手空拳率領五十個騎兵將他從五萬人中捆綁回來,就好像撬開巉岩逮住兔子一樣容易。(之後)就將馬的蹄子上裹上布,在馬的嘴裡塞上東西,取道淮西南下,一天一夜沒有吃飯,聲勢雄壯慷慨,那些怯懦的人都非常受鼓舞。皇上召見他再三讚嘆,由此被皇帝察知,受到重用,位列九卿,擔任兩路轉運使,四次任安撫使。不久,賴文政叛亂,勢力由潭州蔓延到江西,兩地震驚,(但)辛棄疾在談笑之間就把叛軍掃蕩一空。那周瑜謝安的功業啊,他本來是可以建立。(但)這個志向還沒實現,就自己表示要縱情山水,跟從老農學習耕種,也沒有什麼不可的。
像我這樣的人,茫茫然度過一輩子。真希望還沒老去時能夠看見辛先生建立大功,穿著錦衣回來,盡享屋舍水潭的樂趣,之後戴著斗笠棹著小船,在平靜的溪水上(賞玩),(之後我)通過園林僕從拜謁:“我是曾經幫助過辛先生的人?”(於是)辛先生停止進餐親自到門前迎接,同席而坐後握手笑了笑,拂淨石壁上的塵土看我作品石刻的《稼軒記》,(他)大概不會把我當作陌生的客人吧。
辛先生名叫辛棄疾,現在憑右文殿修撰的身份,充任江南西路安撫使。

作者簡介

洪邁(1123年-1202年),饒州鄱陽人,南宋名臣,官至翰林學士、龍圖閣學士、端明殿學士。以筆記容齋隨筆》、《夷堅志聞名於世。洪邁出生於一個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洪皓、哥哥洪适,都是著名的學者、官員,洪适官至宰相。

中心思想

這是《稼軒詞》中突出的愛國篇章之一。它的思想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寫作者抗敵救國的雄圖大志。二、寫作者對恢復大業的深謀遠慮和為國效勞的忠心。

寫作背景

辛棄疾(1140.5.18-1207.10.3),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軒,因此自號“稼軒居士”。漢族歷城(今山東省濟南歷城區遙牆鎮四風閘村)人。
辛棄疾存詞629首,數量為宋人詞之冠。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他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
辛稼軒是文人中的異數,書生和百夫長的超完美結合,他的清亮,一掃文人柔靡的形象。作為一個具有實幹才能的軍事家,辛棄疾曾經獲得相當高的地位。他對抗金事業的追求,不像文人那樣出於書生的義憤卻只懂得紙上談兵。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人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紛紛起義。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後來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訊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