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風閘

四風閘位於歷城區東北,原名四橫閘,相傳建村於宋代,因地處趙王河建有四個閘口而得名。這裡人傑地靈,文化燦爛,名勝古蹟眾多,以“辛棄疾故里”遠近聞名。

在歷城區東北,遙牆鎮偏東南3.5公里處,有個百多戶人家的村莊四風閘。相傳建村於宋代。原名四橫閘,因地處趙王河建有四個閘口而得名。後沿稱四風閘。四風閘村,地處小清河畔,一片平川,風光秀麗。這裡人傑地靈,文化燦爛,名勝古蹟眾多。東西有始建於北魏時期的龍泉寺,現存有保護完好的大殿一座和古銀杏樹兩株;北面還有革命烈士李敬銓墓、鴨旺口溫泉和濟南國際機場。早在宋高宗十年(1140年),民族英雄傑出詞人辛棄疾就出生在這裡。《山東通志》載:“辛棄疾故宅在四風閘。”四風閘,以“辛棄疾故里”遠近聞名。
辛棄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後改幼安。“嘗謂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故以稼名軒,自號稼軒居士。辛棄疾早年喪父,自幼在祖父辛贊的撫養下長大成人。15歲後曾兩次前往燕山“諦觀形勢”,為後來起事做了準備。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間,濟南農民抗金領袖耿京的忠義軍發展到幾十萬人。這時22歲的辛棄疾懷著殺敵報國的強烈願望,在家鄉也聚集起兩千多人,舉起了抗金義旗,參加了耿京軍,擔任掌書記。他曾單兵獨騎追殺竊帥印叛變投敵的小頭目義端和尚。23歲謁見宋高宗趙構後,帶著朝廷的委任北上復命,行至海州途中,驚聞軍中叛徒張安國殺害了耿京,辛棄疾義憤填膺,當即立斷,親率騎兵50突襲由重兵把守的濟州敵營,生擒張安國,把他縛置馬上連夜押回建康,斬首示眾。這一英雄壯舉,博得了人們的讚佩,南宋朝野也為之震動。
乾道六年(1170年),宋孝宗召見了辛棄疾,並留他在京任司農主薄。乾道八年(1172年)辛棄疾改任滁州知州。南歸十多年來,辛棄疾向朝廷陳奏了許多卓有見地的抗戰方略,充分顯示了他的高昂鬥志和軍事天才。他創建雄鎮一方的“飛虎軍”,在抗金鬥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他上“美芹十論”,呼籲朝廷“以光復舊物而自期”。奏“論阻江為險須藉兩淮疏”、“議練民兵守淮疏”,分析了淮南的戰略地位,陳述了依靠民兵鞏固防務的建議。進“九議”,提出了恢復中原的具體措施。實行“寬征薄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以工代賑”、“彈劾污史”,政績顯著。
辛棄疾除一度調京任短時間的大理少卿外,便一直輾轉於湖北、江西、湖南等地任安撫
使、轉運使等一類官職。從淳熙元年(1174年)到九年(1182 年)間,辛棄疾的官職變更即有11次之多。南渡40年,競使他在家賦閒20餘年。不難看出,這種頻繁的調動和常年“休閒”,實際上是當權者對辛棄疾的疑忌和排斥。而辛棄疾奮發報國的行為,不僅得不到採納重用,反而引起那些滿足宴樂苟安的主降官僚的不滿和暗算。果然,諫官王藺便 拾無根流言,對辛棄疾提出彈劾,南宋當局也不容剖辯,淳熙人年(1181年)末辛棄疾即遭免職。被革職後,便退隱於帶湖新居。其間雖曾又有過任用,在恢復創建大業方面也有作為,卻仍然遭到了言官黃艾的指控,以莫須有的罪名,於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再遭革職。可惜這位忠心為國、文武雙全、政績顯赫的一代英豪,於開禧三年(1207年)九月十日,壯志未酬便含恨病故,離世人而去。葬於江西鉛山陽原山簏。
辛棄疾不僅是一位畢生致力於統一祖國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具有傑出才能的文學家,特別是在詞壇上享有崇高的聲譽。他以深厚的愛國熱情,多樣化的藝術風格,出色的表現天才,創作了大批動人心弦的愛國詞章,為豪放詞派樹立了一座空前的藝術高峰詞碑,與蘇軾並稱“蘇辛”。傳世詞600多首,集有《稼軒詞》四卷、《稼軒長短句》12卷等。他一生中創作的大量詞章,不僅是我們祖國文學遺產中的珍品,而且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