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兵馬俑

秦陵兵馬俑

1974年在陝西省臨潼縣西楊村發現一處地下建築及陶俑,其位於秦始皇陵園東側1千米處。這件事震動了世界,這就是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陵兵馬俑。

秦陵兵馬俑秦陵兵馬俑

概述

秦始皇陵隨葬用的大型陶塑作品。1974~1977年陝西省考古工作者在發掘臨潼縣西楊村西南的 3座秦俑坑中發現。三坑在秦始皇陵陵園東垣外 1公里許的東門大道北側,皆為土木混合結構的地穴式坑道建築。1974年3 月發現的1號坑最大,平面呈長方形,面積達14260平方米。坑內作土棱與坑道櫛比相間布局,東端設開闊的前廳。廳內整齊有序地埋藏著由210件武士俑組成的3列(每列70件)橫隊,面朝東方,象徵軍陣的前鋒。其後的11條坑道,埋藏著由數千件武士俑和多輛駟馬戰車組成的40路縱隊,除位於邊沿、擔負側翼與後衛的武士分別面向南、北、西方外,其餘38路武士及戰車一律面朝東方。按已發掘部分的排列密度推算, 1號坑埋藏兵馬俑總數達6000餘件。1976年發現的2號坑,位於1號坑東端北側20米處,平面略呈曲尺形,面積約6000平方米,據已發掘資料推算,此坑埋藏兵馬俑約1400餘件,木質戰車89輛。兵馬俑亦面朝東方,其兵種、陣容、造型及姿態等方面,均比 1號坑豐富多彩。3號坑位於1號坑西端北側25米處,東距2號坑約120米,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約 520平方米,坑內埋藏木質戰車1輛,陶馬4匹,武士俑68件。武士俑作環繞周壁、面內相向排列。從各坑的形制結構及兵馬俑的裝備情況判斷, 1號坑象徵由步兵和戰車組成的主體部隊; 2號坑為步兵、騎兵和車兵穿插組成的混合部隊; 3號坑是統領1、2號坑的軍事指揮所。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徏臧滿之。”秦俑坑修建工程約始於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後,到前209年因陳勝、吳廣起義而被迫停工,前後費時約10年。陶塑兵馬俑當是秦始皇在世時由全國各地徵調來服徭役的大批匠師與刑徒所製作。
為數眾多、造型精美的陶塑兵馬俑布成面向東方、氣勢磅礴、威武雄壯的軍陣場面,再現了秦軍軍容整肅、奮擊百萬的宏偉氣派,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是秦始皇“示強威、服海內”主導思想的產物。從陵園總體設計的角度來考慮,也是秦代禁衛軍的真實寫照,象徵著守衛陵園的職能。
崇尚寫實、手法嚴謹是秦始皇陵兵馬俑的主要藝術特點。武士俑身高175~196厘米,陶馬高150~172厘米,長200~203厘米,型體與真人真馬相等,形貌服飾皆嚴格地模擬現實。花樣繁多的髮髻、連綴甲片的皮筋、扣接革帶的帶鉤、綁紮腿部的裹腿、系在腳背的靴帶、穿納鞋底的針腳、馬身披掛的鞍韉等,無不一絲不苟地刻劃,處處體現著陶塑匠師們創作態度的嚴謹、觀察生活的深邃和表現技巧的卓越。
性格鮮明、形象生動是秦俑的又一藝術特點。武士俑大致可分為軍吏俑、著甲步兵俑、輕裝步兵俑、立式弩弓俑、蹲式弩弓俑、騎兵俑、車士馭手俑等 7類,皆分類模製成型,再經人工修飾而製成。每類之中,又有幾種不同的頭像模型。這種模製和手塑相結合的方法,既便於大批製作,又能避免多人一面之弊。作者通過對眉眼、鼻翼、鬍鬚等細部形象的刻劃,著重塑造將士們堅毅勇敢、沉著機智、威武剛健的性格;同時又通過不同的衣冠服飾,表現出不同的級別身份。在威武剛強的共性之中,還注意到不同個性的刻劃,例如: 1號坑出土的一件按劍將軍俑, 具有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神態;2 號坑出土的一件垂手將軍俑,作肅立注視狀,表現了治軍有方、凜然不可侵犯的氣勢。再如 2號坑出土的一件蹲式弩弓俑,顯得格外機智勇敢; 1號坑出土的不少著甲步兵俑,具有堅韌不拔的氣質;一件蓄鬚的輕裝步兵俑, 顯得格外風趣樂觀。由於匠師們技藝高低不齊,秦俑中也存在少量表情呆滯、愁眉苦臉的形象,個別的還存在身手比例失調的情況。這種水平低劣的作品,僅是秦俑中的支流。從主流方面來看,秦始皇陵兵馬俑不愧為秦代雕塑藝術取得劃時代成就的標誌。

參考書目

 始皇陵秦俑坑考古發掘隊:《臨潼縣秦俑坑試掘第一號簡報》,載《文物》,1975年11期。
 始皇陵秦俑坑考古發掘隊:《秦始皇陵東側第二號兵馬俑坑鑽探試掘簡報》,載《文物》,1978年 5期。
 秦俑坑考古隊:《秦始皇陵東側第三號兵馬俑坑清理簡報》,載《文物》,1979年12期。
 湯池:《秦及兩漢時期的雕塑藝術》,見《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 2·秦漢雕塑》,人民美術出版社,北京,198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