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官私印章

秦官私印章

中國秦朝及秦漢之際行用的官私印章。秦朝皇帝與百官均有印。秦立國後,即改變戰國時官私印章統稱璽(鉩)的傳統,規定帝、後印稱“璽”,余均稱“印”。秦朝皇帝璽見於記載的有兩種:①乘輿六璽。有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6種,是秦朝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時使用的印章。②秦始皇玉璽。傳用藍田玉鐫刻,螭虎紐,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丞相李斯所書。或謂文作“受天之命,皇帝壽昌”。據《史記·高祖紀》,此璽於劉邦兵入鹹陽時,秦王子嬰降時歸漢,漢以為傳國璽。秦皇帝璽均早佚,歷代所傳秦始皇玉璽均偽。

秦官私印章

正文

 
今存及秦漢之際官印約50餘種,均銅質,除“昌武君印”外,多數屬中下級官印。所鐫官名有少內、羞府、徒府、褐府、市府、尚浴、中官、田臣、安民正、將粟、右司空、將廄、將馬、尉等。“灋丘左尉”(見圖)、秦官私印章“茞陽少內”、“中行羞府”、“右褐府印”、“絰將粟印”、“修武庫印”等是秦官印的標準品。秦官印的文字、形制整齊劃一,體現了秦始皇推行的統一政策。主要特點是:①改變了戰國官璽中陰陽文並用的傳統,全部使用陰文印。文字多刻鑿,書體為小篆,略含古隸成分,類似秦權量上的文字,體態趨於方正,筆勢圓轉自然。印面鐫官名,或官名前加地名。四字印始成為官印的基本印式,官名、地名足四字者,官名後無“印”字,不足者加“印”字。印字末筆尾端均下垂。②印面均施界格,方印施田字格,半印施日字格。印文鐫于格內,布局規範端莊,少變化。印文排列不統一,大致有 4種:右起上下讀,右起橫讀,右起交叉讀,左起交叉讀。③印體多數呈正方形,邊長一般為 2.3厘米,也有少數略呈長方狀的。戰國時行用的巨型大璽及長條形、圓形、一邊中凸等異形璽已全部淘汰。印均鼻紐,比戰國璽鼻紐形大,孔寬。印背多數呈平板狀,亦有保持傳統的印背隆起呈坡狀者,或有台呈壇狀的形式。
秦私印近年有出土,傳世品亦有一定數量。多銅質,製作較精。印文內容主要是姓名印和閒文印,肖形印極少。文用小篆,印面多有界格,鐫刻形式與官印同。姓名印鐫刻姓名,2~3字,罕見加“印”字的。亦有單字名印。閒文印多鐫“中精外誠”、“思言敬事”、“和眾”等修身用語。秦私印的形制,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為長方形鼻紐印。印面一般為1×1.5厘米,印背多呈壇狀, 2~3台不等。另一種為圓形鼻紐印。面徑一般為0.9~1.2厘米,印體較厚,背有2~3台,狀似權。此外,尚有無紐的圓形、橢圓形及方形穿帶印。
還有一種私印,近年出土不少,時代可上溯戰國,下至秦或漢初,只刻出“”字,無姓名,所以也不能說秦印絕不用“璽”字,此種情況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