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博物館

科爾沁博物館

內蒙古科爾沁博物館的前身為哲盟博物館,創立於1975年,是內蒙古自治區各盟市中建立最早的地區級綜合博物館。館址占地面積20000餘平方米,館舍建築面積5600平方米。主體展廳為仿古建築,紅柱黃瓦,金碧輝煌。1986年,國家政協副主席、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先生來館視察,在看完《哲盟古代簡史》等展覽後,興致勃勃地為展廳正大殿題寫了“哲盟博物館”五個楷書大字的匾額;1988年,著名文化名人、詩人賀敬之先生,在對館藏北方民族文物驚嘆之餘,又欣然命筆為臨街仿古牌樓題寫了“哲里木盟博物館”草書匾額。

基本信息

簡介

科爾沁博物館科爾沁博物館
內蒙古科爾沁博物館的前身為哲盟博物館,創立於1975年 ,2003年10月遷入新址,並更名為科爾沁博物館。該館是通遼市2001年十大重點工程之一,她坐北朝南矗立在通遼市文化體育廣場,東西長120米,南北寬42米,地下一層,地面四層,局部高度31米,總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整體設計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天園地方理念,正立面頂端造型為一輪彎弓,象徵著科爾沁蒙古人的稱謂。外牆用天然芝麻白花崗岩和深灰色玻璃幕進行裝飾,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充滿現代氣息

建築布局

科爾沁博物館科爾沁博物館展廳

新館地下一層分三個獨立區:中間地下室為人防工程,面積1600平方米,開發利用為文物庫房;東西兩側地下室各1600平方米,可開發利用為超市或圖書批發市場、文物工藝品交易市場等;地面一層為3000平方米的會展中心大廳和各120平方米的10個旗縣市區廳,可舉辦各類大型展覽和接待各種貿易洽談會;二、三層設計了六個文物展廳,總面積4800平方米。根據科爾沁蒙古族人口138萬,占自治區蒙古族人口三分之一的特點和館藏文物1萬多件的優勢,策劃了、《科爾沁歷史珍寶》、《歷代錢幣》、《蒙古族文物精品》、《毛澤東像章收藏》、《科爾沁藝術攝影展》、等五大展覽。這些展覽自2004年8月陸續開展以來,接待觀眾5萬多人次,其中免費接待未成年觀眾3萬多人次。2005年6月,科爾沁博物館被評為通遼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通遼市紅色旅遊景點,現已申報內蒙古自治區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層為多功能會議廳,面積1400平方米,能容納800人,可舉辦各類型大型會議、學術報告會和文藝晚會。

館藏文物

二十多年來,科爾沁博物館先後發掘了在國內頗有影響的庫倫1—7號遼墓、霍林河金界壕邊堡、遼陳國公主墓等、吐爾基山遼墓等,其中遼陳國公主墓被評為198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吐爾基山遼墓被評為2003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通過對全市文物古蹟進行的兩次大普查,現已查明通遼市境內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城址約1200餘處;通過普查時徵集和平時搶救性清理髮掘,使館藏文物達到了5740件(組),其中國家一級文物82餘件,二級文物199餘件,三級文物338件。按時代和藏品屬性分類,古代文物為4747件(套),近現代文物287件(組),自然標本28件(組)。當您走進博物館參觀或登入博物館網站,可看到紅山勾雲玉佩、西周青銅器、秦漢銀印、鮮卑金牌飾、唐代鏨花銀盤、遼代三彩摩羯壺、遼代白瓷佛、遼代紫定碗、金代春水秋山玉、元代青花玉壺春瓶、明代琺瑯盤、清代固倫雍穆長公主銀質骨灰盒等珍貴文物。
科爾沁博物館的幾十件文物精品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的展覽在美、法、日、加拿大、比利時等國家及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區展出,這些精美的文物不但為展覽增添了色彩,同時也為通遼市贏得了榮譽。

科室設定

科爾沁博物館內設9個部室。其中歷史部、民族部、藏品部、文物修復中心、考古中心、宣教部為業務部室;保衛部、辦公室、會展中心管理部為行政管理部室。現在,新建的博物館,氣勢宏大寬敞明亮,為全體職工提供了舒心愜意的辦公環境。

活動舉辦

科爾沁博物館科爾沁博物館
科爾沁歷史珍寶展》是館藏文物的精粹展覽,它濃縮了北方數千年的文化和歷史,講述了北方遊牧文明的發展和變遷,整個展覽根據時間年代和文物質地共分成七大部分。
第一部分為石器部分,這一部分中的展品跨越了幾十個世紀,主要都是遠古人類農耕和漁獵時的用具。有距今八千多年的興隆窪文化中出土的農耕用的打制石器,包括石耜和石鋤等;五、六千年前的紅山文化中出土的磨製石器,紅山文化已經是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打磨工藝有了長足的進步,這個時期出土的石耜和石斧已經打磨的非常光滑實用;隨後是距今約有四千多年左右的夏家店文化,此文化中出土的石環、五角形石器、六角形石器以及齒輪狀石器都標誌著石器的製作工藝又跨上一個新的台階,至今對這幾種石器的使用方法仍然在討論當中,專家們提出幾種不同的觀點:有認為是當時的一種祭祀用品、身份的象徵或打獵、打仗時的一種武器。這都有待後人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最後幾件是遼代的蓮花石臼和唐代的龍頭石斧,龍頭石斧應該是當時貴族們的一種把玩之物,同樣也顯示了身份,而蓮花石臼則是當時舂米或搗藥之用。這些石器主要的發源地都是在赤峰的敖漢旗,由於通遼地區在當時並不是某個古文化的發源地,但是卻是許多文化的輻射區,所以在這裡可以找到許多不同時期的文化遺留的文物和遺蹟
第二部分為陶器,首先展示的是幾件夏家店下層文化中出土的三足陶鬲,這些距今有四千多年歷史的陶鬲都是當時的
科爾沁博物館科爾沁博物館
些烹飪用具,整個鬲的內部包括三個支撐足都是空心的,增大的內部容積,也方便在底部加熱時迅速傳熱,是人類智慧的體現,可謂是當時的傑作。隨後是夏家店上層文化中出土的帶耳的紅陶壺,同樣是當時的烹飪時使用的鍋的樣式。夏家店上、下層文化實際上都是在赤峰敖漢旗的夏家店村出土的,只因先發掘了一層文化遺址,後在這一地區下層又發現了一層文化遺址,兩層文化大約相距五百年左右,從而定名為夏家店上層和下層文化。之後是兩千多年前的鮮卑族遺留的奔馬紋陶罐,也是館藏的一件一級文物,上面所刻畫的圖飾宛如千軍萬馬縱橫馳騁,從而得名為奔馬紋陶罐,也有專家認為是羊、鹿等動物,另有說法是當時一種象形文字,只是至今未被參透。剩下的陶器均源自遼代,有當時的陶雞冠壺、陶硯以及一件痰盂,從此處可以得知痰盂並非現代文明的產物,早在千年以前就有了這種代表人們講究衛生的證明了。第三部分為瓷器部分,這其中有多件館藏一級文物,前二十幾件都是遼代時期的精品,包括黃釉鸚鵡嘴壺、提梁壺、大
科爾沁博物館科爾沁博物館
碗、白釉雞冠壺、三彩摩羯壺等,北方的三彩工藝製作的也已經相當嫻熟,所上的色彩非常細膩,堪稱精品,摩羯本為印度神話中的一種神獸,長有龍頭魚身,這種奇異的造型通過三彩的修飾表現的惟妙惟肖。遼代的瓷器中尤為珍貴的是一對白瓷佛,他們刻畫的是佛祖坐下的兩大弟子阿難和迦葉,無論是從質地、造型甚至細微的面部表情無一處不是首屈一指。根據瓷器的地域性來說,通常是南青北白,遼白瓷本身就是北方瓷器中的佼佼者,加之細膩的雕工和它的歷史價值,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也就不足為奇了。遼代之後展出的是元朝時期的鐵花瓷器,這其中卻有一件罕有的青花玉壺春瓶特別搶眼,元青花現存於世上的數量只有三百多件,國外存有二百餘件,中國才一百多件,科爾沁博物館這件元青花就保存的相當完整,品相也相當好,可以說是非常珍貴了。之後就是明清時期的瓷器了,在六、七十年代在民間的保存數量是相當可觀的,在當時徵集上來的這些瓷器現在都已經很少能夠再找到了,其中包括青花長頸瓶、八卦紋琮式瓶、壽字長頸瓶、雙耳花觚、青花扁壺、茱萸紋天球瓶等,其中有一對明代嘉靖年間的大魚缸很是獨特,現在這樣的大件瓷器保存完整的已不多,而這樣的魚缸才保留有幾件,可見它們的珍貴了。
第四部分是玉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紅山文化的幾件象形玉器,有勾雲紋玉牌、玉蟬等等,代表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界事物的一種崇拜。由於一件玉龍“中華第一龍”的出土,紅山文化現在也是非常知名的古文化了。隨後是遼代的兩條隨葬的玉帶和玉蹀躞帶,保存的很完整,這都是當時只有貴族才能擁有的高級陪葬品。玉器中保存數量最多的是清代的玉件了,其中包括人們所熟悉的玉佩、帶勾、帶扣等,帶勾和帶扣實際上就是人們所系的腰帶的帶頭。其中的精品一件是通體透明的玉碗,它磨製的工藝相當高,不但很薄而且外壁還雕刻了許多花紋;另一件由一塊整玉打磨而成的玉如意,整個如意毫無瑕疵,上面沒有雕刻任何花紋,圓
科爾沁博物館科爾沁博物館藏品
潤光滑,吸引了大多數遊客的眼球。

第五部分是青銅器,這裡展出了兩件西周時期的祭祀用品,青銅簋和青銅簠,這是發現西周時期文物的最北端,其中
銅簋內部還刻有銘文,譯為“邢姜太宰它鑄其寶簋子子孫孫永寶用享”,意思是邢國的一位夫人命管家“它”製作的這個青銅簋,目的是讓以後的子孫永遠享受榮華富貴。後面是鮮卑族使用的青銅釜和遼代的銅鏡,上面的斑斑銹跡也見證了它們經過了幾千年的滄桑。館藏青銅器中數量較多的就是青銅佛像了,從佛祖到金剛,從羅漢到菩薩,從關公到章嘉活佛,形象了表現了從元朝到明清時期人們對佛教的信奉和虔誠。佛像樣式變化多樣,活靈活現,有純銅的也有鎦金的。時期不同,工藝各異,造型各異,風格各異,讓人大開眼界。
第六部分是金銀器,這一部分把兩千多年前的鮮卑族和一千多年前的契丹族奢華的金銀隨葬品展現的淋漓至盡,大到面具、頭冠、腰帶,小到項鍊、手鐲、耳墜、戒指,無不體現古貴族生前的富有,而死後也要把所擁有的富貴帶到另一個世界去的意願。這些金銀器有的是發掘墓葬發現,也有農牧民在田地或沙地之中偶然發現,其中有一對人面形金牌飾就是一個農民在沙地的鼠洞中發現後送到館內的。它們無不讓人感嘆當時貴族生活的奢侈,生前耀於人前,死後也不弱於他人。
最後一部分是精華薈萃部分,陳列了館藏的各種質地的鼻煙壺,包括翠煙壺、瑪瑙煙壺瓷煙壺等等。以及兩件琥珀握手和胭脂盒,顧名思義就是人去世後握於手中的陪葬品,意為人不空手而去。詮釋歷史珍寶,就是詮釋科爾沁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