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長街道辦事處

秋長街道辦事處是客家人聚居地,有著深厚的客家歷史人文底蘊。 目前,秋長街道辦事處內正掀起集紅色旅遊文化、華僑文化和客家文化於一體的旅遊開發熱潮。 秋長有近千年的客家人聚居歷史,有著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蘊,如圍龍屋、宗祠等客家建築文化,釀豆腐、秋長狗肉等客家飲食文化,以及客家山歌、舞獅、傳統武術等。

簡介

秋長街道辦事處交通便利,道路網路四通八達,省道惠淡大道、新秋公路穿境而過,將軍路、秋寶路、秋湖路貫穿全鎮。水電供應充足,已建成日供水量達 2萬立方米 的制水廠1座,有220KV變電站1座,變壓器400多個。
秋長街道辦事處是客家人聚居地,有著深厚的客家歷史人文底蘊。鎮內現存各式客家圍屋80多幢,其中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葉挺將軍故居1處,有葉亞來故居、會龍樓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5處,這些規模宏大,各具特色和歷史的客家古建築,是客家傳統文化遺產中的一塊瑰寶,是極具開發潛力的旅遊資源。目前,秋長街道辦事處內正掀起集紅色旅遊文化、華僑文化和客家文化於一體的旅遊開發熱潮。
惠陽撤市設區後,秋長街道辦事處被納入惠陽城區統一規劃,並被定位為惠州市中心城區的主要工業區。秋長街道辦事處委、鎮政府緊緊抓住這一發展機遇,全面實施“工業立鎮、外向帶動、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抓好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不斷提升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目前,已有美國、日本、加拿大、韓國、香港、台灣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前來投資辦實業,現有各類工業企業近400家,涉及電子、藤器、吉它、地毯、毛織、工藝品、表殼、製衣等30多個行業,產品遠銷世界各地。

歷史文化名鎮

廣東省首批共3個歷史文化名鎮名單出爐,惠陽區秋長名列其中,也是惠州首個獲得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稱號的鎮(街道辦事處)。
從2002年起,秋長成立歷史文化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工作人員深入轄區40多幢客家傳統古建築、革命舊址、古書院等進行測量和資料蒐集,並編制了《秋長鎮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對當地的客家傳統建築實行分級保護。秋長的歷史文化保護區自南向北由小平原逐次向山區延伸,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帶,包括蔣田、埔仔、周田、鐵門扇、官山、茶園等地,以東北部周田一帶最為集中。周田是葉挺將軍故居所在地,該區域歷史遺存受到嚴格保護,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伴生,以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僑鄉文化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得到較好的傳承和保護。

秋長文化

客家文化
秋長有近千年的客家人聚居歷史,有著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蘊,如圍龍屋、宗祠等客家建築文化,釀豆腐、秋長狗肉等客家飲食文化,以及客家山歌、舞獅、傳統武術等。秋長是粵東地區客家圍屋最集中和保存最完好的地區之一,現存各式客家圍龍屋有100多幢,其中規模較大、保存完好、具有較高文化藝術價值的有40多幢,如葉挺祖居會水樓、葉亞來故居、碧灩樓、會龍樓等,這些客家圍龍屋設計科學、造型氣派,梁棟、廊牆等均有工匠巧奪天工的賦形。內牆壁畫色彩分明、栩栩如生,處處散發出客家人崇尚文化,追求藝術的氣息,是客家傳統建築文化遺產中的一塊瑰寶。這些傳統客家圍屋中,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5處。
紅色文化
秋長是惠陽革命鬥爭的策源地,轄區內11個村委會中有10是革命老區村,老區人口占本地總人口的80%以上。早在辛亥革命時期,同盟會員葉匡便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大亞灣登入後,曾生在葉挺將軍家鄉秋長街道辦事處周田村創建了“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並在淡水成立了東江地區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在1941年東江縱隊營救滯港文化界人士中,秋長的茶園和灘頭村是主要接待基地之一。秋長還孕育了“北伐名將”葉挺,“長征女傑”廖似光、“廣東省第一位女共產黨員”高恬波等無產階級革命家。
華僑祖居群
秋長海外華僑、港澳台同胞逾3萬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我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在眾多的旅外英才中,“吉隆坡王”葉亞來最為著名,他把自己的一生融入吉隆坡的開埠史,被譽為“開發吉隆坡的巨人”、“吉隆坡之父”。馬來西亞著名愛國僑領黃伯才等祖籍也都在秋長。廣大海外鄉賢不僅為僑居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而且故土情深,熱心桑梓,造福家鄉人民。目前,秋長境內仍保存著眾多的華僑祖居和紀念性建築物,如碧灩樓、會龍樓、黃伯才故居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