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太姥山

福鼎太姥山

太姥山位於福建省東北部福鼎縣境內,在縣城以南45公里。

福鼎太姥山

太姥山

位於福建省東北部,在福鼎市正南距市區四十五公里,約在東經120度與北緯27度的附近。挺立於東海之濱,三面臨海,一面背山,巍峨秀拔,氣勢雄偉,奇岩怪石,千姿百態,景色獨特,蔚為奇觀。主峰海拔917.3米。登臨絕頂,極目東海,水在天際流,峰從海中出,不愧以“山海大觀”著稱於世。它北望雁盪山,西眺武夷山,三者成鼎足之勢,雁盪、武夷地處通衢,聲名遠著,而太姥僻居海隅,知之者鮮。閩人稱太姥、武夷為雙絕,浙人視太姥、雁盪為昆仲,實在頗有見地。
整個風景區面積為92平方公里,分為太姥山嶽、九鯉溪瀑、晴川海濱、桑園翠湖、福瑤列島五大景區;還有冷城古堡、瑞雲寺兩處獨立景點。擁有山峻。石奇、洞異、溪秀、瀑急等眾多自然景觀,以及古剎、碑刻等豐富人文景觀。
根據地質部門考察,太姥岩石為粗粒花崗岩,屬燕山晚期,地質史中生代白堊紀的產物,距今約九千萬年至一億年。由於地殼的變動,海洋上升,東西南北與近水平三組互相垂直的向節理髮育,形成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峭壁、山峰、山洞。又經千百萬年的風雨剝蝕,流水沖刷,就慢慢地形成今天的突兀的奇峰和怪石。
太姥山在唐宋時已十分興盛,山南山北有三十六寺院,其中以國興、瑞雲、靈峰、芭蕉、天王等寺規模最大。今國興寺的遺址上尚存石柱三百六十根,寺前有楞枷寶塔和石池,可見當時之規模。玉湖庵為宋理學家朱熹草堂,璇璣洞為朱熹隱居之所,山中還有歷代名人摩崖石刻“天下第一山”、“山海大觀”、“道仙佛地”等幾十處。太姥山下的秦嶼鎮,是福建明代沿海抗寇的英雄陣地之一。有“萬古雄鎮”之稱。
太姥山嶽景區
當遊人進入太姥山,就象進入當代世界抽象雕塑藝術大師的大型博覽廳,數千百副巨型的雕塑品,各具匠心,有的肖人,有的肖物。如“十八羅漢岩”、“仙人鋸板”、“夫妻峰”、“金貓撲鼠 ”、“玉猴照鏡”、“九鯉朝天”、“二佛談經”、“金龜爬壁”、“韋陀把天門”......等三百六十景,真是“太姥無俗石,個個似神工”。
特別是“九鯉朝天”、“二佛談經”這組景觀尤為奇絕,“九鯉朝天”石酷似九條鯉魚躍向太空,“和尚講經”石活象一個和尚身披袈裟坐在經壇上捧著經書面對東海說法。這組景觀綿亘千餘米,巍峨秀拔,氣勢雄偉,實為壯觀。若是一陣雷雨之後,江山如洗,水光瀲灩,波平如鏡的大海托出這一組深沉垂直的群峰,一明一暗,對比強烈。群峰背後曲折的海岸線,星羅棋布的島嶼,起伏綿延的山巒和變化多姿富有韻律的梯田,增強了懸崖峭壁的力度和垂直感,組成巨幅水印木刻似的“山海大觀”圖,既大刀闊斧又精雕細刻。
又因眾峰迭立,群石矗峙,登高一呼,山回谷應,故有“回音谷”、“三聲應”、“七聲應”等奇景,給遊人增添了無窮興味。
太姥由於地理上的特殊,不僅石奇,而且有很多曲折深邃的岩洞。經有關部門普查有各種各樣的洞一百多個。若想將這么多的洞走一遍需時二十八天,有的洞一進一出就需花一整天,這些洞各具特色,有向低處延伸,直通到海面,曰“通海洞”;有向上擴展,可達“九鯉朝天”石頂,曰“通天洞”;有兩岩陡立,上夾附石,曰“七星洞”;有削壁夾巷,見天如線,曰“一線天”;有終年滴水,曰“滴水洞”;有亂石壘疊,洞頂崛岩高低,遊人進入需弓腰折背而過,曰“三折腰”;有洞中套洞,神奇莫測曰“神仙洞”......有洞中可觀日,洞內可望海,洞穴存井,洞裡有龍潭,小的只容兒人小憩,大的可容千人,可以建樓、台、亭、閣。每逢夏日洞中空谷蘭盛,暗香浮動,時有時無,令人心醉神怡。如將軍十八洞,是十多個洞組成的洞群,可上、可下、可左、可右,洞中可望海、觀日,怪石似駱駝、似玉筍,千姿百態,有的似螺鏇向下鏇轉,有的夾壁直立,石徑遙通,不但有“一線天”,還有“三線天”,暗泉多處,清沏見底,水聲潺潺,每當陽光射入水中,反射於洞壁,就象流霞在飛舞,奇妙的光與色將遊人帶入幻覺世界。由於氣流的活動有的洞寒風習習,有的卻暖氣融融,奇妙的是站立一處,伸開兩手,冷暖感覺不同。有的地方,更有太古藤蔓為爭陽光,爭雨露,爭生存,頑強地盤鏇曲折,沿著洞壁延伸,編織著富有生命力的“讚歌”。這個“將軍十八洞”,一進一出需花二個小時,遊人要以各種動作行走,時蹲、時爬、時躡、時側,有人將這些動作喻為“太姥健身操”,姿態各異,一路歡聲笑語,樂在其中。
“雲橫斷壁千層險”是太姥奇峰的真實寫照。太姥有覆鼎峰、新月峰、筆架峰、仙藥峰、蓮花峰等四十五峰,這些山峰都在五百米到九百米之間。尤其上天門嶺過牛背石,上陀九嶺過天橋更是奇險,有些人非摸爬而過不可,有些人卻偏要在這險處探勝。過了險峰,極目千里,氣象萬千,確有無限風光之感。覆鼎峰因狀如覆鼎故名,福鼎縣名也由此而來。晴朗之日登上峰頂,東望海天茫茫,無邊無際,大小島嶼,歷歷在目。 新月峰又名觀日峰,晨可觀日,暮可賞月,是觀賞月上日升的好所在。“披衣起看扶桑影,日觀天門未足雲”,在太姥山上觀日可見一輪紅日氣勢磅礴地從海中三躍而升的奇景,這是其他風景區觀日所少有的,陳仲溱太姥山記:“嘗看日於泰山日觀台華頂,所見各異,而遙天曠海,此為第一”。夜間賞月,山色朦朧千岩黑,又是另有一番情趣.
游太姥的人常說太姥缺水景,其實不然,太姥山,山襯海,海托山,素稱“海上仙都”,既看山,又觀海,互相映襯,蔚為壯觀。太姥山多狹谷、山洞,地面積水少,一場大雨後,約二個小時,地表水就流入洞中,匯成各種暗泉和飛瀑,流水潺潺,滴水叮噹,如琵琶慢拔,如古箏輕彈,遊人可在洞中默聽泉聲,欣賞水趣,興味無窮。山澗暗泉多處,由於洞中回音作用,遊客在不同位置和角度,可以聽到各種不同的水聲,有的沙沙作響,有的嘩嘩作唱,妙不可言,它可洗去你胸中一切煩愁。還有東折瀑、西折瀑、九鯉溪等水景分布太姥兩側,游太姥的人常說太姥缺水景,其實不然,太姥山,山襯海,海托山,素稱“海上仙都”,既看山,又觀海,互相映襯,蔚為壯觀。太姥山多狹谷、山洞,地面積水少,一場大雨後,約二個小時,地表水就流入洞中,匯成各種暗泉和飛瀑,流水潺潺,滴水叮噹,如琵琶慢拔,如古箏輕彈,遊人可在洞中默聽泉聲,欣賞水趣,興味無窮。山澗暗泉多處,由於洞中回音作用,遊客在不同位置和角度,可以聽到各種不同的水聲,有的沙沙作響,有的嘩嘩作唱,妙不可言,它可洗去你胸中一切煩愁。還有東折瀑、西折瀑、九鯉溪等水景分布太姥兩側,國興寺後龍潭洞處已建成龍潭湖,“九鯉朝天”、“十八羅漢岩”映入水中,湖光山色,供人盡情游賞。有幾外從花崗岩縫隙或泉眼中湧出的礦泉水,甘洌爽口,因此說,太姥並非無水,洞中之水比地面之水更為奇妙。國興寺後龍潭洞處已建成龍潭湖,“九鯉朝天”、“十八羅漢岩”映入水中,湖光山色,供人盡情游賞。有幾外從花崗岩縫隙或泉眼中湧出的礦泉水,甘洌爽口,因此說,太姥並非無水,洞中之水比地面之水更為奇妙。
太姥臨海多霧,一年三百六十天,霧季達一百多天,古人讚美太姥山:“雲霧多變盡奇觀”。山有雲霧便有靈氣,太姥山石奇、峰險、洞異、水玄,又時有輕雲薄霧,這就使太姥群峰更富於神秘感;有時碧紗披體,更添秀麗;有時深存於雲霧之中,呼之欲出;有時大霧彌天,唯聞白雲深處鐘磬聲,使人如入仙境.....春夏之交或雨後初晴,山嵐瀰漫四合,匯成茫茫雲海,直展天際,眼下群峰出沒於萬頂波濤之中,時隱時現,時浮時沉,恰似凌波踏浪。尤其春冬兩季,海霧一來,更像波濤奔騰,激浪滾滾,一時整個山峰都隱沉於雲霧之中。秋日天高氣爽,晨昏幾片薄霧籠罩山巔,或有幾縷山嵐鏇繞峰巒,陽光穿過薄霧,明亮和諧,美妙非常。
九鯉溪瀑景區
九鯉溪瀑景區,位於太姥山嶽景區西南側,面積25平方公里。
九鯉溪又名赤溪,發源於福鼎太姥山、霞浦目海尖和柘榮東山埂三座大高山,匯集13條支流,流長25.86公里,下游延伸至霞浦縣境內楊家溪,注入東海。溪流彎曲,兩岸青山夾峙,綠樹蔥蘢,怪石林立,碧水澄澈,似武夷九曲。由龍亭南兜乘竹筏,順水漂流而下,直至渡頭村,途徑7曲16灘,全程11.5公里,需2個小時。沿溪可領略兩岸唐僧西拜、仙女下凡、達摩面壁、雄獅下山、金龜戲鱉等72處鬼斧神工、惟妙惟肖的山石景致。溪流時緩時急。平緩處,如閒庭信步,悠然自得;湍急處,飛筏似箭,有驚無險。到了下坪洋,水面寬達100多米,水流平穩,溪河開闊,可容數十竹筏,並排競渡,並駕齊驅。在漂流盡頭處的渡頭,有兩片面積為250畝的天然楓樹林,林邊河灘上夾有面積百佟軒的荻花灘。每年秋末初冬,楓林盡染,紅遍山種;而荻花則一片雪白,別有情趣。在兩片楓樹林的間隔地帶,有17株樹齡為800年~1500年不等的古榕樹林,雖歷盡滄桑,仍生機盎然,天空枝葉交錯,地面虬根盤繞,如孔雀開屏,似青龍探江,各顯姿態。據專家考證,這是全球緯度最北的一片古榕樹林。
位於龍亭村的古廟觀音亭南400米處。瀑布落差136米,瀑布下方有一塊可容200人觀瀑的巨石,巨石下是一個10米見方的龍潭。仰觀瀑布,飛流直下,猶如白練懸空,煙霧飄渺,聲勢逼人,涼風習習。瀑布周圍有拔地而起數十米的岩峰“將軍印”."文筆架"等幾十處岩石

景觀


翠郊古民居
翠郊古民居建於1745年(清乾隆10年),距今有250多年的歷史,具有華廈古建築“活化石”之美譽。其觀賞性、藝術性、歷史性可與永定土樓相毗美,是華廈傳統民居的瑰寶。翠郊古民居地處國家風景名勝區--太姥山下白琳鎮,距市區37公里,現有公路直達古民居景點
晴川海濱景區
晴川海濱景區,位於太姥山麓,由分布在晴川灣海域、跳尾灣海域的沙灘和島嶼組成,海域面積約40平方公里(其中景區面積25平方公里)。海上波光粼粼,漁帆片片、鷗鳥點點,姆嶼、日嶼、跳尾、七星等島嶼,如裴翠鑲嵌在藍緞般的海面上。在長達30多公里的海岸線上,散布著大小員當,大小蒙灣等眾多細軟潔淨的灘灘,其中長122米、寬600多米,以“灘平、沙軟”著稱的大員當海濱浴場;以奇特的海蝕礁石地貌景觀見長的牛郎崗沙灘最負盛名。這裡海水湛藍,沙質細軟,環境清幽,遠離塵囂,是開展帆板、游泳、賽艇、垂釣等活動的理想場所,又是踏沙、戲浪、拾貝的海濱旅遊好去處。在此,可領略海上的日出、日落,潮漲、潮落,以及風、雨、晨、昏、晴、霧,與天光、海色變幻之美。
福瑤列島景區
福瑤列島景區,距太姥山3.56海里,由大嵛山小嵛山、鴛鴦島、銀嶼、鳥嶼、觀音礁等11個島嶼和9個礁石組成,總面積24.5平方公里。島上氣候適宜,風景秀麗,昔稱福瑤列島,喻為美玉福地。
大嵛山島,直徑約5公里,面積21.22平方公里,最高處紅紀洞山海拔541.4米,為閩東第一大島。島上風光旖旎,有天湖泛彩、蟻舟夕照、少灘奇紋、南國天山、海角晴空等勝景。在碧波萬頃的東海之上,海拔200米處,鑲嵌著大小兩個湖泊,因而素有“海上天湖”之稱。湖周群峰環拱,其狀似盂,嵛山島由此得名。大天湖面積近千畝,可泛舟暢遊;小天湖200多畝。二湖相隔1000多米,各有泉眼,常年不竭,水質甜美,水清如鏡。因日而耀,因風而皺,時有白鷗翔集。湖四周山坡平緩,形成天山萬畝草場,富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風光。
天湖:天湖位於大嵛山島紅紀山上,海拔200米,有大、小兩面個湖泊,湖周圍群峰環拱,其狀似盂。大天湖面積近千畝,小天湖面積為200多畝。 大小天湖相隔1000多米,各有泉眼,常年不竭,水質甜美,清澈見底,幽藍、凝碧的湖水十分誘人。湖泮常有野生烏龜出沒。
嵛山島由大嵛山、小嵛山、銀嶼、鳥嶼等十一個島嶼和九個礁石組成,面積25平方公里,島上氣候宜人,風景秀麗,在海拔二百米高的島頂,有常年不竭,水淡且潔的“海上天湖”,島 還有萬畝天然草場,在煙波浩渺的東海上,體會“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意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