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福建省農業廳主辦的福建省惟一大學專科層次的普通高等職業學校。以全日制普通高等專科教育為主,同時開展各種形式的非學歷教育。學院面向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適應市場需要的套用型、技能型高級專門人才。

基本信息

簡介

學院院部位於福州市郊(福廈路旁,距福州市區27公里處),交通便捷,依山傍水,綠樹蔥蘢;福州市區位於福州市倉山區上三路190號,地處倉山學區,學術氣氛濃厚。學校2002年被授予省級文明學校稱號;2000-2001年度、2001-2002年度連續兩屆蟬聯省直機關“文明單位”稱號;2002年又被省農業廳授予“四優文明單位”和“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規劃占地面積1100畝,現有建築面積8.09萬平方米。學院擁有嶄新的教學實驗綜合大樓、圖書館、學生公寓、學生食堂、標準田徑場及籃球場足球場排球場等;教學設施設備先進、配套完善,擁有適應教學、科研需要的各類較先進的實驗室,以及多媒體電教室等現代化教學設施,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594.5萬元;圖書館藏書量25.08萬冊,電子資料光碟數百張,建立了電子閱覽室;校內生活設施完善,學生管理嚴格規範,學風、校風優良。

學校環境

學院地處省會福州,校園占地面積1100餘畝,現有相思嶺、首山兩個校區。坐落於相思嶺腳下、溪兜水庫之畔的院部校園,風景優美、環境怡人。相思嶺上鬱鬱蔥蔥、溪兜水庫波光粼粼,山、水、人相映成趣,一幅“山水樹人”的美麗畫卷躍然而出。校園生活區、教學區濱水而建,實訓區、創業園區依山而上,
為學院打造“前校後場、產學結合”的辦學格局提供了獨特的自然環境;運動區擁有400米標準塑膠跑道體育場、標準足球場、燈光網球場、籃球場及室內羽毛球(桌球)場,可供學生體育鍛鍊使用,為學生的多彩生活提供了良好條件。首山校區位於福州市倉山學區,學術氛圍濃厚,交通、購物便利。現有全日制在校生5400多人,成人教育學員2538人。

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267人,其中教授3人,農推研究員1人,副教授59人,博士11人,碩士153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畜牧獸醫)1個,省級教學名師4人;近年來,學院積極推進“專業帶頭人、骨幹教師”、“青年教師”、“兼職教師”等教師分類培養工程,師資隊伍結構不斷最佳化;聘請校外兼職教師154人,形成了由本校教師、省農科院客座教授、企業技術骨幹和台灣高校教師組成的“1+3”教學團隊。

學院沿革

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系由創辦於1902年的福建省福州市農業學校和創辦於1979年的福建省農業學校於2003年2

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校園一角
月合併組建而成。建校以來,數次易名,幾度變遷,沿續至今,已歷一百多個春秋,是我省第一所農業教育機構,也是全國最早創辦的農業教育機構之一。

1902年,閩浙總督許應騤在蠶桑棉總局舊址(福州水部門外耿王莊,今福州南公園)重辦農桑總局,並附設浙股、粵股蠶務學堂。由福建布政使周蓮任該局總辦,侯補道員何成浩任會辦,會同陳寶琛、葉在琦、鄭錫光諸紳,計畫振興全省農桑事務。浙股蠶務學堂聘浙江蠶學館畢業生任教習,粵股蠶務學堂聘廣東專家當技術員。浙股蠶務學堂學制3年,前後畢業10餘班學生,每班約30人。畢業生或是留任本堂教職員,或是派往各縣當勸業員。次年,基督教福州美以美會傳教士孟存慈在培元高國小校內創辦培元師範學校。

1905年,農桑總局派師範學堂學生陳耀西、邱中馨赴日本東京蠶業講習所留學。
1906年,浙股、粵股蠶務學堂改稱福建中等實業學堂,翌年改稱福建官立中等蠶業學堂,設蠶業本科班(學制3年)和蠶業別科班(學制2年),歸省提學司管轄。留日歸來的陳耀西任監督。
1912年,“蠶業學堂”改名為福建省立蠶業學校。1914年又改稱福建省立甲種蠶業學校,移址南門城邊街,並附設乙種女子蠶業學校。此前一年(1913年),福州公理會與美以美會合辦,將培元師範學校改名協和師範學校,移址於城內古仙橋。
1919年,美以美會辦的一所中學併入協和師範學校,改名福州協和師範中學校,遷倉前山施埔,高中分師範科、普通科,附設農林木場。
1927年,北伐軍入閩後成立的福建省教育改造委員會對福州原有的省立學校進行改造,分別合併。蠶校與創辦於1908年的福建省立甲種農業學校(創辦時為福州農事試驗場農業別科班)合併為福建省立第一高級中學第二分校。
一年後,為提倡、改進職業教育,省教育廳將省立第一高級中學第二分校改稱為福建省立福州農林中學。同年一月,福州協和師範中學校改名為福州私立協和中學,遷址福州西門外祭酒嶺,並開始兼設農林科。
1933年8月,按照教育部頒發的職業學校規程規定,省立福州農林中學校改稱福建省立福州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簡稱“高農”),遷址北門外崇福寺。私立協和中學因早就附設有農科,也按省令改辦職業學校稱福州私立協和職業學校(簡稱“協職”),專辦初、高級農科。
1936年,全省教育改革。“高農”併入長樂鶴上街的省立長樂初級農業職業學校,改稱福建省立長樂農業職業學校。1937年夏,又遷回福州北嶺與省農民師資訓練所聯合,當時名稱為“省農民師資訓練所、省立長樂農業職業學校、省長樂農場”三聯合機關。1938年,因抗戰形勢日緊,省立長樂農業職業學校隨省府遷往戰時省會——永安,奉令撤銷聯合機關,改校名為省立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簡稱“省立高農”),並奉令接收省立福安茶業職業學校及省立南平初級農業職業學校。
1939年,“省立高農”遷往連城文亨。這一年,“協職”遷往閩清六都。1941年4月福州淪陷,“協職”又遷往將樂(抗戰勝利後遷回祭酒嶺原址)。是年,“省立高農”在永安茅坪的新校舍落成,遷入後校名改為省立永安高級農業職業學校。1943年1月歸併省立農學院,為該院附屬高農。抗戰勝利後於1945年11月奉令獨立辦學,改稱福建省立福州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次年1月,奉令遷回福州北嶺原址,同年8月遷南港陳恕鄉,1948年2月因陳恕不宜辦學,又遷回北嶺舊址。
1951年8月1日省政府根據當年6月第一次全國中等技術教育會議提出的對中等技術教育採取“以調整、整頓為主,有條件發展”的方針,將福州私立協和職業學校與省立福州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合併,校名福州農業技術學校,以“協職”所在地祭酒嶺為校址。
1953年秋,學校調整出森林科,與從龍巖、建陽二農校調整出的森林科合併成立福州林業學校(隸屬林業部,1956年該校遷南平改稱福建省林業學校,隸屬省林業廳)。
1954年,莆田農校部分教工和學生併入。1957年8月,建陽農校作栽一個班併入。
1958年8月因國防建設需要,學校遷址福州城門鄉東塔村重建校園,隸屬福建農學院而更名為福建農學院附屬農業學校。
1960年8月增設大專班,隸屬福建農科院,改稱福建農業科學院附屬專科學校,61年秋大專班併入福建農學院,則更名為福建農業科學院附屬農業學校,此時,龍溪農校牧醫一個班併入。這時,學校共設有5個專業,在校生1072人。
1962年秋,南平農校農機一個班及創辦於1960年9月的閩侯專區農校併入。1966年4月,學校改名為閩侯專區農業學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學校停止招生。1970年秋被迫停辦,教工下放農場幹校“勞動鍛鍊”,校舍、土地被占用,圖書、儀器、教學設備被“瓜分”精光,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1975年秋農校復辦,校址設在福清琯口,按當時行政區劃改稱莆田地區農業學校。
1979年6月福建省農墾學校在邵武市原省“五七”幹校舊址創辦。
1983年12月,隨地(莆田)市(福州)撤併,學校隸屬福州市,定名為福建省福州市農業學校。
1994年8月2日經省農業廳、省教委批准,決定將農墾學校遷至福州市倉山省農業幹部學校內,實行兩校合併。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一校多制。合併後,隸屬關係不變,仍由省農業廳主管。
1997年4月福建省農墾學校更名為福建省農業學校。
2003年2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福建省農業學校和福州市農業學校合併組建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院址在原福州市農業學校校址。

專業設定

生物技術系

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園藝園林系扦插實踐課

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生物技術系成立於2003年8月。全系目前共設有4個專業:生物技術及套用專業、食品生物技術專業、環境保護與監測技術專業、種子生產與經營。設立生物技術、食品和體育等三個教研室。我系 現有任課教師41人: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1人,副高職稱15人,講師8人,助講14人。其中獲博士學位1人,碩士學位14人,師資結構較為合理。
信息技術系
信息技術系成立於2003秋。辦學特色在於深入了解企業技術新、發展快的特點;按市場規律辦學的原則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及調整教學方法;明確教學計畫的制訂以社會需求為準繩;努力爭取學生畢業後其所學知識和技能與市場需求接軌。實現學生高就業率是我們辦學的最大目標。
經濟管理系
經濟管理系成立於2003年8月,下設系辦公室、會計教研室、物流管理教研室、農經教研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室等機構。設有會計電算化、農業經濟管理、企業生產經營與管理、物流管理、會計與統計等專業。現有在校生900多人。經管系擁有一支較強的師資隊伍,現有教師41人,其中高級職稱11人、中級職稱18人、初級職稱8人。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3人,在職攻讀碩士14人,並有一支以複合理論研究與實際運作能力見長的雙師型師資隊伍15人。
園藝園林系
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園藝園林系2003年8月開始招生,現開設園藝技術高職三年專、園林技術(風景園林方向)高職三年專、園林技術(城市園林規劃管理方向)高職三年專、園林技術高職單招二年專、園林花卉高職五年專等三個專業、三個辦學層次。2006年7月首屆212名學生畢業,2006年秋季在校學生436 人,在編教職工31 人,專(兼)職教師 28人,其中副高職稱 4人,師生比1:16。

動物科學系

動科系成立於2003年,經過多年穩步的發展,現有專業教師16人,其中碩士研究生6人(含在讀),本科學歷10人,高級職稱7人(其中2名副教授),中級職稱1人,雙師型教師9人,外聘教授3人,20多位實踐經驗豐富、科研能力強的客座教授和實踐指導老師。我系專業設定符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現代養豬技術》還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

辦學特色

學院採取“引鳳築巢”的方式,先後引進省農科院和6家企業,吸納外來資金3000多萬元,共建“現代農業科教基地”、“新世景花卉”、“風光園林苗圃”等5個生產性實訓基地,校內擁有生物技術套用(園藝)、畜牧獸醫、物流管理3箇中央財政支持的實訓基地,省級財政支持的4個專業實訓基地,4個省級高職生產性實訓基地,初步形成了“前校後場”產學結合的辦學新格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博雅教育為切入點,依託“相思嶺講壇”、“博雅試驗班“、”海西創業學院“等平台,開展博雅教育、創業教育、國學教育,大力提升學生“學農、愛農、務農”的基本職業素養和綜合素質。

校園文化

學院依託“博雅試驗班”、“相思嶺講壇”、“道德講堂”、“書香校園”、“海西創業學院”、“相思嶺大學生創業園”等平台,重點打造了“博雅、國學、創業教育”三位一體的校園文化體系,在人才培養方面實現了“專業教學、創業教育和校園文化”三個平台的融合,學生的德智修養、文化品位、審美能力、職業素養不斷提高。同時,學院擁有院、系兩級各類學生社團66個,每年有上百場體現時代特徵、青年特點、農院特色的各色文化活動輪番上演,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學院打造“有名氣的學校”和“有特色的學校”奠定了堅實基礎。

管理機構

黨辦 、院辦

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實訓基地落成

黨辦 、院辦是在學院黨委書記、院長領導下的綜合性辦公室,負責學院黨務、文秘及重大活動協調、接待和對外聯絡等工作。下設 綜合科...
人事處
教務處
教務處是在院長和主管教學副院長領導下管理全院教學業務的主要職能部門
學生工作處
後勤管理處
後勤處工作的任務是為教學、生產和生活服務。在學院分管院長的領導下,主要承擔以下兩個方面的職責:
一、日常後勤服務工作職責;二、院修繕工作職責
科研處
 
團委
 
繼續教育中心
繼續教育中心繫我院繼續教育工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幹部培訓、成人教育、學院教職工繼續教育等工作。

學院主要領導

黃炳生學院黨委書記
陳志堅 學院院長
林友照 學院黨委副書記
李文棋 學院副院長
林善峰 學院副院長
范超峰 學院副院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