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是在省農科院良種中心和整合院內相關學科研究力量的基礎上,於2008年1月設立的福建省公益性研究機構。

基本信息

機構簡介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資源所主要開展微生物基礎生物學農業生物藥物、生物毒素生物藕合技術、植物內生菌免疫接種劑、微生物農藥發酵工藝與製劑技術研究,國內外良種資源收集、保存、創新與利用研究,中藥材良種創新、中藥資源評價、中藥材GAP關鍵技術、中藥生物技術套用及資源保護研究,農業生物資源保存技術、農業生物資源標準化、農業生物資源鑑定與評價研究以及農業生物資源庫、農業生物資源資料庫建設。

機構設定

下設辦公室、信息室、產業室3個職能科室和農業微生物研究中心、良種研究中心、藥用植物研究中心、農業生物資源保存中心和農業環境修復研究室5個專業研究室(中心)。建立了省發改委授牌的“福建省生物農藥工程研究中心”。
現有職工47人,其中國家一、二層次人才1人,研究員4名,副研究員13名,博士(生)9人,碩士(生)12人。主要承擔收集、保存農業生物資源,建立我省農業生物資源庫,承擔農業生物資源分析評價、繁育創新、開發利用及相關技術的研究工作。

科研領域

微生物研究方面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
共承擔國際合作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基金項目、省科技重點項目等100多項,研究經費一千三百多萬元,擁有分子生物學設備,氣相、液相、氣-質聯用色譜儀,微生物自動鑑定儀,全自動微生物發酵設備和製劑工藝研究設備等。與德國、瑞典、美國以及中國的港澳台地區建立了長期合作研究關係。研究成果獲國家專利10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

藥用植物研究方面

共承擔“福建澤瀉等3種道地藥材資源評價、規範化種植關鍵技術研究”等國家“十一五”中醫藥科技支撐項目、省科技廳重大專項專題等各類中醫藥項目多項。福建中藥材GAP產前關鍵技術研究及標準體系建立已通過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鑑定,居國內領先水平。完成了澤瀉、太子參的GAP認證;收集、保存了具有我省地方特色的澤瀉、馬藍、短葶山麥冬等中藥資源18科、238份,建立澤瀉、馬藍、短葶山麥冬和仙草等種質資源圃;篩選出仙草、山藥新品種各2個;完成了道地藥材澤瀉、麥冬等特定基因片段的測序工作;制定了青黛原植物馬藍仙草、建蓮和短葶山麥冬的種苗質量標準及其繁殖技術標準操作規程。在《中藥材》、《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等省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35篇;參加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編著出版《中草藥大典》、《中草藥採集手冊》和《中藥材規範化種植/養殖技術》等專業著作。

良種研究方面

開展國內外品種資源收集、創新與利用研究。近幾年陸續引進了高產、優質、抗逆、抗病的台灣蔬菜新品種,引進的台灣小型優質西瓜黑美人、黑武士,奇珍、脆珍甜豌豆,慶農系列花椰菜,東升南瓜月華苦瓜等數十種台灣蔬菜良種已在生產上大面積示範推廣。收集整理了一批國外農藝性狀優異的種質資源,根據本省及南方各省市場需求,對種質資源進行創新研究,選育出兩個苦瓜新品種,在本省及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廣泛栽培。

走向實踐

以“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區域現代農業產業技術支撐體系建設”為契機,資源所立足於服務三農,定期組織農業科技服務小分隊,實施“技術到田”行動計畫,結合當地實際需要,建立了科研工作、成果轉化和生產實踐可持續性發展的良性循環的服務體系。
面向世界經濟科技瞬息萬變的新形勢,面對全國、我省農業發展的新階段,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資源所的全體幹部職工正以蓬勃向上的朝氣、敢闖敢試的銳氣、開拓進取的勇氣,求真務實,奮發圖強,為我院各項工作的長足發展,為我省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為全省的“三農”工作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