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崇福寺

福州崇福寺

崇福寺位於福建省 福州市北嶺象峰南麓,距市區約8公里,該寺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初名“崇福院”,建築規模較小,後遭廢圮。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僧人跬存至此,見山水殊勝,遂與師弟諦詳商議,擬創建養母堂。在清理地基時,意外發現一塊題有“崇福禪院”寺額的刻石,遂發願重建崇福寺。跬存、諦詳二僧在其師鼓山湧泉寺永覺禪師的支持下,派人四主募化,始建成小佛堂三間。

寺院簡介

至崇禎五年(1632年),大殿、法堂相繼落成,並請江西著名匠工雕制了一尊高三米多的阿彌陀佛像,雕工精緻,法相莊嚴,冠絕當時閩中諸存(現此佛像無存),於是朝山禮佛者日眾,永覺禪師曾有詩贈跬存道:“北嶺雲邊翠色濃,松窗竹几寂寥中。焚香默坐惟觀息,一任山花白與紅。”鼓山道霈禪師亦為該寺作記,後製成匾額,現尚珍藏於寺內,數年之後跬存及諦詳二僧先後圓寂,寺務無人管理:又因明末各地兵亂。交通受陰,外出募緣的僧眾無法返回,寺宇的修建工作只得中輟。迄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跬存的弟子清安來寺住持,境況才略有起色,清安圓寂之後,至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其高徒淑英主持該寺,隨即大興土木,經過五年的艱苦努力,重新整修大殿,再建東西兩廡,崇福寺乃初具叢林規模。其後因繼之乏人,該寺漸趨衰落,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鼓山湧泉寺古月禪師來此兼趨寺務,發心重建大雄寶殿、鐘樓、法堂、天王殿、方丈室、齊堂、客堂等,一切規制皆仿效鼓山湧泉寺。古月禪師於民國八年(1919年)圓寂,崇福寺僧眾在寺內特辟一堂建塔紀念,名“中興崇福古月禪師塔”,後古月禪師門人必定禪師執掌法席。當時有關當局默許農林學校強占寺產,必定禪師護持甚力。

1949年後,寺僧二十多人參加土改,分到一部分田地,誦經坐禪之餘,以耕田自養。1957年福州市佛教協會在寺中創設佛教安養院,安置老弱貧病的佛教徒數十人。由德欽法師任院長,明力法師負責日常工作。由於政府部門發給生活費,這些佛教徒均能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寺院遭破壞,後又被華僑農場占用。不久怡山西禪寺部分年老僧人亦徒置於寺中,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黨的各項宗教政策的落實,崇福寺得以恢復,並成為尼眾道場。由於傳常法師的慘澹經營,至1983年陸續重修了各殿堂並重塑多尊佛像。是年春,福建佛學院女眾班設於該寺,時至今日,由這裡畢業的尼眾遍布海內外,為佛教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僧才,如今的崇福寺,占地面積3816平方米,擁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齊堂、地藏殿、伽藍殿等18座殿堂,環境清幽,景致宜人,晨鐘暮鼓,香菸繚繞,已成為福建省重要的佛教活動場所。

崇福寺與日本佛教界有著深厚的淵源關係,日本長崎聖壽山亦建有一座崇福寺。該寺始創於明崇禎八年(1635年),尊福州崇福寺為祖庭,曾來華尋根認祖。

寺內有舍利塔兩座,其中一座為古月和尚墓塔;另有碑刻一塊。

崇福寺傳承法系屬曹洞宗。現任方丈傳常法師,78歲,福建霞浦人。1939年出家於霞浦大京白鶴堂,1950年移錫城關柏翠庵,1955年起先後被選為縣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1957年在福州鼓山湧泉寺受具足戒,後學戒於福州金雞山地藏寺,協助德欽法師在象峰崇福寺籌辦福建佛教安養院。1962年,任福建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福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1960年起任福州市第四、五屆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衝擊,下放工廠勞動,後在省政協工作。1980年回省、市佛教協會工作,任副會長之職。1983年起當選為福州市第八、九、十屆人大代表,對福州羅山法海寺、金雞山地藏寺、象峰崇福寺的重建嘔心瀝血,做出了重大的貢獻。1981年、1982年全力支持鼓山湧泉寺與象峰崇福寺舉辦男、女眾佛學培訓班。1983年經省政府批准開辦福州佛學院,任副院長之職至今。1989年,任金雞山地藏寺與象峰崇福寺方丈。1992年起當選為省第七、八屆人大代表。因熱心扶持殘疾人的康復工作,1996年元月被授予“八五”殘疾人康復工作先進個人稱號。現為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佛教協會顧問,福建佛學院副院長,福州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

崇福寺現任監院明淨法師,73歲,原籍福建福州人,師從圓瑛大師。

相關信息

寺院名稱 : 福州象峰崇福寺

所在城市 : 福州市

所屬教派 : 佛教

詳細地址 : 福建省福州市郊北嶺象峰南麓

交通方式 :

(1)乘坐68路公車到終點站“華塑二廠”下車可到崇福寺

(2)從福州火車站乘坐火車站--崇福寺的中巴到崇福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