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號系列飛船

神舟號系列飛船

神舟飛船是中國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達到或優於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技術的飛船。神舟號飛船是採用三艙一段,即由返回艙、軌道艙、推進艙和附加段構成,由13個分系統組成。神舟號飛船與國外第三代飛船相比,具有起點高、具備留軌利用能力等特點。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由專門為其研製的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發射基地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回收地點在內蒙古中部的草原上。

基本信息

飛船結構

軌道艙

飛船結構分為: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附加段,四部分,“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是一個圓柱體,總長度為2.8米,最大直徑2.27米,一端與返回艙相通,另一端與空間對接機構連線。軌道艙被稱為“多功能廳”,因為幾名航天員除了升空和返回時要進入返回艙以外,其它時間都在軌道艙里。軌道艙集工作、吃飯、睡覺和清潔等諸多功能於一體。
為了使軌道艙在獨自飛行的階段可以獲得電力,軌道艙的兩側安裝了太陽電池板翼,每塊太陽翼除去三角部分面積為2.0×3.4米,軌道艙自由飛行時,可以由它提供0.5千瓦以上的電力。軌道艙尾部有4組小的推進發動機,每組4個,為飛船提供輔助推力和軌道艙分離後繼續保持軌道運動的能力;軌道艙一側靠近返回艙部分有一個圓形的艙門,為航天員進出軌道艙提供了通道,不過,該艙門的最大直徑僅65厘米,只有身體靈巧、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進出自由。艙門的上面有軌道艙的觀察窗。
軌道艙是飛船進入軌道後航天員工作、生活的場所。艙內除備有食物、飲水和大小便收集器等生活裝置外,還有空間套用和科學試驗用的儀器設備。
返回艙返回後,軌道艙相當於一顆對地觀察衛星或太空實驗室,它將繼續留在軌道上工作半年左右。軌道艙留軌利用是中國飛船的一大特色,俄羅斯和美國飛船的軌道艙和返回艙分離後,一般是廢棄不用的。
作為航天員的“太空臥室”,軌道艙的環境很舒適,艙內溫度一般在17至25攝氏度之間。

返回艙

返回艙又稱座艙,長2.00米,直徑2.40米(不包括防熱層)。它是航天員的“駕駛室”。是航天員往返太空時乘坐的艙段,為密閉結構,前端有艙門。
神舟飛船的返回艙呈鐘形,有艙門與軌道艙相通。返回艙式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內設可供3名航天員斜躺的座椅,供航天員起飛、上升和返回階段乘坐。座椅前下方是儀錶板、手控操縱手柄和光學瞄準鏡等,顯示飛船上各系統機器設備的狀況。航天員通過這些儀表進行監視,並在必要時控制飛船上系統機器設備的工作。軌道艙和返回艙均是密閉的艙段,內有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確保艙內充滿一個大氣壓力的氧氮混合氣體,並將溫度和濕度調節到人體合適的範圍,確保航天員在整個飛行任務過程中的生命安全。
另外,艙內還安裝了供著陸用的主、備兩具降落傘。神舟號飛船的返回艙側壁上開設了兩個圓形視窗,一個用於航天員觀測窗外的情景,另一個供航天員操作光學瞄準鏡觀測地面駕駛飛船。返回艙的底座是金屬架層密封結構,上面安裝了返回艙的儀器設備,該底座重量輕便,且十分堅固,在返回艙返回地面進入大氣層時,保護返回艙不被炙熱的大氣燒毀。

推進艙

推進艙又叫儀器艙或設備艙。推進艙長3.05米,直徑2.50米,底部直徑2.80米。安裝推進系統、電源、軌道制動,並為航天員提供氧氣和水。
它呈圓柱形,內部裝載推進系統的發動機和推進劑,為飛船提供調整姿態和軌道以及制動減速所需要的動力,還有電源、環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統的部分設備。兩側各有一對太陽翼,除去三角部分,太陽翼的面積為2.0×7.5米。與前面軌道艙的電池翼加起來,產生的電力將三倍於聯盟號,平均1.5千瓦以上,差不多相當於富康AX新浪潮汽車的電源所提供功率。這幾塊電池翼除了所提供的電力較大之外,它還可以繞連線點轉動,這樣不管飛船怎樣運動,它始終可以保持最佳方向獲得最大電力,免去了“翹向太陽”所要進行的大量機動,這樣可以在保證太陽電池陣對日定向的同時進行飛船對地的不間斷觀測。
設備艙的尾部是飛船的推進系統。主推進系統由4個大型主發動機組成,它們在推進艙的底部正中。在推進艙側裙內四周又分別布置了4對糾正姿態用的小推進器,說它們小是和主推進器比,與其他輔助推進器比它們可大很多。另外推進艙側裙外還有輔助用的小型推進器。

附加段

附加段也叫過渡段,是為將來與另一艘飛船或空間站交會對接做準備用的。在載人飛行及交會對接前,他也可以安裝各種儀器用於空間探測。
對於附加段現階段的設備沒有官方介紹,但是一些業內人士進行了大膽的推測,如:其中一個半環型裝置,據推測是用來安裝方形的儀器裝置。而三個相互垂直並可伸出的0.4米的探針被推測為可能是導航系統的一部分或對接系統的一部分。因為美國的阿波羅飛船上曾有類似的裝置用來進行對接。神舟飛船軌道艙前端可能裝有俄羅斯式的對接系統。但這些裝置可能只是一種試驗型,在將來執行與太空站對接的任務時肯定會被新型對接系統所替換。

神舟一號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畫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征-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征2號F載人航天火箭。在發射點火十分鐘後,船箭分離,並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飛船入軌後,地面的各測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測量船對飛船進行了跟蹤測控,同地,還對飛船內的生命保障系統、姿態控制系統等進行了測試。

發射時間: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9次飛行,也是最近3 年連續1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起飛約10分鐘,飛船與火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1999年11月21日3時41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1分/14圈

神舟二號

2001年1月16日19時22分,我國第二艘無人飛船“神舟二號”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至此,飛船按預定計畫,在太空飛行了7天。圍繞著飛船的測控和回收,我國航天測控人員決戰太空,展開了緊張的工作。

試驗項目: 我國第二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艙段組成。與“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據介紹,我國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其中包括:進行半導體光電子材料、氧化物晶體、金屬合金等多種材料的晶體生長;進行了蛋白質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間晶體生長;開展了植物、動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離體細胞和細胞組織的空間環境效應實驗等。

評論反應:此次航天飛船發射,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的進展,向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發射時間:2001年1月10日1時0分3秒

發射火箭: 長征二號F型火箭,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六十五次飛行,也是繼一九九六年十月以來中國航天發射連續第二十三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飛船起飛十三分鐘後,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1年1月16日晚上7時2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的四子王旗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神舟三號

2002年3月25號晚上10時15分,我國研製的“神舟”三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晚上10時15分,火箭點火升空,“神舟”三號飛船疾速向太空飛去,在夜幕中留下了一道絢麗的軌跡。10分鐘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這次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為不久的將來把中國的航天員送上太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返回時間:2002年4月1日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66次飛行,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運載火箭發射已經連續24次獲得成功。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試驗項目: 神舟四號“神舟”三號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這次發射試驗,運載火箭、飛船和測控發射系統進一步完善,提高了載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飛船上裝有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這次發射,逃逸救生系統也進行了工作。這個系統是在應急情況下確保航天員安全的主要措施。飛船擬人載荷提供的生理信號和代謝指標正常,驗證了與載人航天直接相關的座艙內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

神舟四號

神舟號系列飛船神舟號系列飛船
神舟四號飛船是在神舟一號、神舟二號、神舟三號飛行試驗成功的基礎上,經進一步完善研製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相同。神舟四號飛船是第四艘無人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組成。飛船總長約7.4米,最大直徑2.8米,總質量7794公斤。在推進艙和軌道艙的II、IV象限各安裝一個太陽電池翼,推進艙的兩個太陽電池翼總面積24.48平方米,展開後的翼展寬度約17米。軌道艙的兩個太陽電池翼總面積12.24平方米,展開後的翼展寬度約10.4米。神舟四號飛船配置有13個分系統及供配電與電纜網。結構與機構分系統保證飛船的構型,並為航天員提供生活的結構空間。

“神舟”四號飛船於2002年12月30日凌晨在酒泉載人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按預定計畫在太空飛行了6天零 18小時,環繞地球108圈。飛船在軌運行期間,廣大參試人員在江主席賀電的鼓舞下,團結協作,精心測控,努力確保飛船安全飛行和回收成功。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統一調度分布在三大洋的四艘“遠望”號航天測量船及各有關地面測控站,對飛船進行了持續跟蹤、測量與控制。飛船在太空成功地實施了太陽能帆板展開、軌道機動、姿態確定等數百個動作,成功實施變軌,並進行了兩次軌道維持。

“神舟”四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艘正樣無人飛船,除沒有載人外,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完全一致。在這次飛行中,載人航天套用系統、航天員系統、飛船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全面參加了試驗,先後在太空進行了對地觀測、材料科學、生命科學試驗及空間天文和空間環境探測等研究項目;預備航天員在發射前也進入飛船進行了實際體驗。飛船在軌飛行期間,船上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寶貴的飛行試驗數據和科學資料。

發射時間: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9次飛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 2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十幾分鐘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搭載物品: 除了大氣成分探測器等19件設備已經參加過此前的飛行試驗外,其他的空間細胞電融合儀等33件科研設備都將是首次“上天”。一場籌備了10年之久的兩對“細胞太空婚禮”也將在飛船上舉行,一對動物細胞“新人”是B淋巴細胞和骨髓瘤細胞,另一對是植物細胞“新人” ——黃花菸草原生質體和革新一號菸草原生質體。專家介紹說,在微重力條件下,細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現象將消失,更有利於細胞間進行配對與融合這些“親熱舉動”,此項研究將為空間製藥探索新方法。

神舟五號

神舟號系列飛船神舟號系列飛船
1999年11月20日~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無人試驗飛船飛行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繼研製並發射成功了神舟2~4號無人試驗飛船,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為實施載人航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神舟-5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製的我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在軌運行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傳送地面,並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

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8860mm,總重7840kg。飛船的手動控制功能和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為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飛船由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到近地點200km、遠地點350km、傾角42.4°初始軌道,實施變軌後,進入343km的圓軌道。飛船環繞地球14圈後在預定地區著陸。

發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71次飛行,也是繼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29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9時10分,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4圈

搭載物品: 除了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外,“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台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試驗項目:神舟5號將儘量減少機艙內的實驗項目及儀器,以騰出更多空間來供航天員活動並執行科學觀察任務,可以說這一次的任務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

新技術套用: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動檢測系統和逃逸系統。其中設定了幾百種故障模式,一旦發生危險立即自動報警。即使在飛船升空一段時間之後,也能通過逃逸火箭而脫離險境。

神舟六號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飛船系列之一。與“神舟五號”在外形上沒有差別,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神舟六號飛船於台北時間(UTC+8)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中國航天員被送入太空,預計飛行時間為5天。先在軌道傾角42.4度、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347公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實施變軌後,進入343公里的圓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鐘,飛行軌跡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發射時間: 2005年10月12日9時0分0秒

發射火箭: 神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584秒

返回時間: 10月17日凌晨4時3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四子王草原秋韻

飛行時間/圈數: 115小時32分鐘/飛行77圈

搭載物品: 共有8類64種搭載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來、查氏集團等知名企業標識,搭載的生物菌種、植物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種子則用於太空育種實驗。在開艙儀式現場,6位特殊的“乘客”有機會精彩亮相,它們分別是極地考察時使用過的中國國旗、國際奧委會會旗五環旗、上海世博會會旗、《申報》百年紀念特刊、書畫作品《六駿圖》和10幅少先隊員太空畫作品。神舟六號返回艙搭載的物品還有“我給‘神舟’六號航天員寫封信徵文活動”特等獎作文、共和國元帥特種郵票和神舟六號個性化郵票等郵品以及書畫名家的作品等。

技術套用:飛船的種類非常多,但最常用的是衛星式載人飛船。這種飛船像衛星一樣在離地面幾百公里的近地軌道上飛行,飛行高度大約為300公里。飛船有單艙式、雙艙式和三艙式,目前國際上成熟航天國家的飛船均是三艙式,這次神舟六號就是三艙式飛船,說明中國航天技術已經初步達到國際水平。

神舟七號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神舟七號飛船總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鐘。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是中國第三個載人航天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科研單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科研單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神舟七號飛船全長9.19米,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神七載人飛船重達12噸。長征2F運載火箭和逃逸塔組合體整體高達58.3米。

神舟七號飛船載有三名太空人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神舟七號飛船候補梯隊航天員分別為陳全(指令長)、費俊龍、聶海勝。主要任務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

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時3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新聞發布會上,“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總指揮部宣布:2008年9月25日21時07分至22時27分直接發射,進行載人航天飛行。屆時中國的航天員將首次出艙來進行太空行走。

翟志剛出艙作業

台北時間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4秒988毫秒由長征2F火箭發射升空。2008年9月27日16點30分,景海鵬留守返回艙,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分別穿著中國製造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和俄羅斯出品的“海鷹”艙外航天服進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兼任氣閘艙的軌道艙。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劉伯明的頭部手部部分出艙),實現了中國歷史上太空人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把航天員送上太空並進行太空行走的國家。台北時間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神舟七號”飛船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的主要目的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飛船運行期間,1名航天員著中國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出艙進行艙外活動,回收在艙外裝載的試驗樣品裝置。

按計畫,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運行在高度約343公里的近圓軌道。

航天員出艙活動完成後,飛船將釋放一顆伴隨衛星。還將進行“天鏈一號”衛星數據中繼續試驗。

神舟七號飛船完成預定飛行任務後,將返回內蒙古中部地區的主著陸場。

神舟八號

基本數據

發射時間:2011年11月01日05時58分
返回時間:2011年11月17日19點32分
主要任務:與天宮一號對接
神舟八號無人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艘飛船,於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10秒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升空後2天,“神八”與此前發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了空間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12天后,神舟八號飛船脫離天宮一號並再次與之進行交會對接試驗,這標誌著我國已經成功突破了空間交會對接及組合體運行等一系列關鍵技術。2011年11月16日18時30分,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分離,返回艙於11月17日19時許返回地面。神舟八號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個,簡稱神八,飛船為三艙結構,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飛船軌道艙前
端安裝自動式對接機構,具備自動和手動交會對接與分離功能。神舟八號為改進型飛船,全長9米,最大直徑2.8米,起飛質量8082公斤。神舟八號飛船進行了較大的技術改進,全船一共有600多台套的設備,一半以上發生了技術狀態的變化,在這中間,新研製的設備、新增加的設備就占了15%。它發射升空後,與天宮一號對接,成為一座小型空間站。

飛船結構

神舟八號飛船為三艙結構,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飛船軌道艙前端安裝自動式對接機構,具備自動和手動交會對接與分離功能。神舟八號將基本成為我國的標準型空間渡船,未來實現批量生產。
具備了自動和手動交會對接功能,為此新增加和改進了一些設備。比如新研製了異體同構周邊式構型和多種交會對接測量設備,用於交會對接自主控制的飛行軟體、控制軟體,也是全新設計和研發的。為了滿足交會對接的任務,飛船上增加配置了平移和反推發動機。同時,航天員的手動控制設備也進行了改進。
飛船在前期具備57天自主飛行的能力基礎上,已具備停靠180天的能力。神舟八號飛船電源帆板因為採用了新的太陽電池片,發電能力提高了50%。飛船的降落傘系統和著陸緩衝系統也進行了技術上的改進,提高了使用的可靠性。
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於2011年11月3日凌晨1時30分時在我國甘肅、陝西上空進行對接。
據北京飛控中心總體室工程師陳翔介紹,甘肅、陝西兩地測站分布比較密集,屬於搭界弧段,可實現測控全可見。同時,甘陝兩地又處於天鏈01星和天鏈02星兩顆中繼衛星的覆蓋地段,能夠保證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從相距140米的停泊點,到最終的靠攏鎖緊階段,整個過程都在我國觀測範圍內。
由於軌道運行原因,第一次交會對接的整個過程正好處於夜間,即太陽光無法照射的陰影區,肉眼很難看到,只能通過專業手段進行觀測。據介紹,預計第二次交會對接處於白天,其實現位置基本上也處於我國甘肅、陝西上空。

二次對接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介紹,“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預計將在14日迎來第一次太空分離、第二次太空交會對接任務。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總設計師張柏楠表示,“為了充分驗證測量設備的抗干擾能力,二次對接將在光照區舉行,當前最擔心的,是強陽光對測量設備所造成的干擾。”
第二次交會對接要分得開,控得住,對得上。分得開、控得住,指的是“神八”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首先要成功分離,然後要保持正確的飛行姿態,以確保相對導航設備工作正常。對得上的最大難點是第二次交會對接的空間條件不同,由地球的陰影區轉換成在地球的光照區進行,強陽光可能會對交會對接測量設備造成干擾。

對接姿態

在二次交會對接前,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的組合體要重新進行轉向180度,轉為天宮在前、飛船在後的運行狀態。
二次交會對接前飛船的分離形態,與二次交會對接後飛船最終撤離天宮的方式也不相同。二次交會對接前,組合體進行180度調頭,飛船正飛分開。而最終撤離返回的時候,組合體不再調頭,飛船採取倒飛撤離,即直接從前面撤離。
神八的成功發射並與天宮一號實現對接,標誌著中國已經初步掌握空間交會對接能力,擁有建設簡易空間實驗室,即短期無人照料的空間站的能力。
神舟八號無人飛船執行與天宮一號的首次和第二次自動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為今後空間站的建立打下基礎。
神舟八號無人飛船成功執行與天宮一號的首次自動空間交會對接任務,標誌著中國成為繼蘇、美後第3個自主掌握次自動交會對接的國家,也標誌著中國已經初步掌握了自動空間交會對接技術。

神舟九號

基本數據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發射時間:2012年06月16日18時37分
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女)
指令長:景海鵬
手動對接航天員:劉旺
神舟九號飛船是中國航天計畫中的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神九是中國第一個宇宙實驗室項目921-2計畫的組成部分,天宮與神九載人交會對接將為中國航天史上掀開極具突破性的一章。中國計畫2020年中國將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園,中國空間站屆時將成為世界唯一的空間站。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神舟九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約11時左右轉入自主控制飛行,14時左右與天宮一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這是中國實施的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並於2012年6月29日10點00分安全返回。
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公布的飛行方案,神舟九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3名航天員組成,其中1名為女航天員;飛船在軌飛行十餘天,計畫安排飛船與天宮一號進行兩次交會對接,第一次為自動交會對接,第二次由航天員手動控制完成。
神舟九號飛船發射前約20天,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開始降軌調相,進入高度約為343千米的近圓對接軌道,建立載人環境,等待與飛船交會對接。
飛船發射入軌後,按預定程式完成與目標飛行器自動交會對接,此過程同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基本一致。
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自動對接形成組合體。航天員在地面指揮與支持下,完成組合體狀態設定與檢查,依次打開各艙段艙門,通過對接通道進入天宮一號實驗艙。
組合體飛行期間,由目標飛行器負責飛行控制,飛船處於停靠狀態。3名航天員在飛船軌道艙內就餐,在天宮一號內進行科學實驗、技術試驗、鍛鍊和休息。
航天員手控交會對接的主要過程是:3名航天員返回飛船,依次關閉各艙段艙門。飛船自主撤離至距目標飛行器約400米處,然後自主控制接近目標飛行器,在140米處停泊,轉由航天員手動控制。航天員通過操作姿態和平移控制手柄,瞄準目標飛行器十字靶標,控制飛船逐步接近目標飛行器,至對接機構接觸,完成手控交會對接。3名航天員再次進入天宮一號駐留。
飛船返回前,3名航天員返回飛船返回艙。兩飛行器分離,航天員手動控制飛船撤離至140米處,飛船轉為自主控制,繼續撤離至5公里外安全距離。
之後,飛船返回著陸場,地面人員及時完成航天員搜救和返回艙回收;目標飛行器變軌至370千米自主飛行軌道,轉入長期在軌運行。

航天員搭配

相比前三次載人飛行,此次神九任務的飛行乘組特點是“新老搭配、男女配合”。一是作為航天員景海鵬是第二次參加飛行任務;二是劉洋成為中國首位參載入人航天飛行的女航天員,同時她也是中國第二批航天員中首個參加飛行任務的。首位“神女”劉洋的出現,打破了中國從未有女航天員進入太空的紀錄,備受各方關注。
據了解,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經有7個國家共50餘名女航天員進行過太空飛行,相比於男性,女航天員上天要克服更多的困難,但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和意義。
女航天員參載入人航天飛行任務,可以帶動女航天員相關飛行產品的研製和女航天員地面訓練等方面的技術發展,積累女性在生理、心理及航天醫學方面的飛行實驗數據,還可以進一步擴大載人航天工程的社會影響,展示中國女性的良好形象。
在15日進行的航天員集體亮相中,劉洋對媒體表示,雖然男女有別,但挑戰對每名航天員都一樣,太空不會因為女性的到來而降低它的門檻,太空環境不會對女性特殊照顧。
這位河南姑娘表示,此次太空飛行安排了大量科學實驗,在完成任務之餘,她想儘可能多的體驗一下太空奇妙的失重環境,多欣賞一下美麗的地球,多看看美麗的家園。
針對女航天員的生理特點,在醫學檢查、鍛鍊防護等方法上制定專項措施,在飛行程式設計、生活照料安排等方面充分考慮女性需求,以保障她們的健康。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也通過廁所分男女、設立兩個獨立睡眠區等充分保障女航天員的隱私。

任務進展

航天員景海鵬順利打開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艙門,三名航天員已進入目標飛行器並完成氣體採樣、目標飛行器狀態設定等工作。神舟九號航天員在19日全面開展各項空間實驗及失重防護措施。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表示,三名航天員狀態完全達到預期目標,後續飛行中,對航天員最大的挑戰將是手控交會對接任務。其次,由於身處失重環境且時間有限,大量的空間實驗對航天員各方面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於手控交會對接任務,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表示相信三名航天員一定能夠圓滿完成。
2012年6月16日下午,一個不平常的夏日午後。雖然烈日炎炎,但所有人精神抖擻。
潔白的長征二號F(CZ-2F)遙九運載火箭像巨人一樣屹立在那裡,等待著兩男一女三名乘客。
18時37分,隨著一聲“點火”的口令,火箭在震天的轟鳴聲中騰空而起,承載著神舟九號飛船和3名航天員飛向蒼穹。吳邦國等領導同志同大家一起為火箭順利升空熱烈鼓掌。
火箭升空後,吳邦國等步入試驗指揮大廳,觀看巨型電子螢幕上顯示的火箭和飛船飛行情況。揚聲器里,工作人員不時向大家報告通過陸、海、天基測控通信網跟蹤監測到的火箭和飛船運行狀態:助推器分離,一、二子級分離,整流罩分離,拋整流罩,船、箭分離,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太陽能帆板展開,航天員飛行乘組狀態良好……
18時56分,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宣布,神舟九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

返回詳情

按照地面指令,當飛船進行最後一圈繞地飛行時進入返回姿態,返回艙與推進艙分離,制動發動機點火,飛船在穿越大氣層以後,藉助降落傘和反推發動機逐步減速,以每秒3至4米的下降速度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
3名航天員身體狀況良好。
按照計畫,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將留軌轉入長期運行管理。
溫家寶宣讀賀電
神舟九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致電祝賀,溫家寶賀國強觀看飛船回收實況.

神舟十號

基本信息
中國的第十艘太空飛船,也是中國第五艘載人飛船,與天宮一號進行交會對接成功,標誌著中國已經基本掌握了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將對後續的天宮二號即第二代空間實驗室的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度:約9米
重量:約8噸
直徑:最大直徑2.9米
組成:推進艙、返回艙和軌道艙
發射時間:2013年06月11日17時38分
返回時間:2013年06月26日08時07分
飛行速度:約每秒7.9公里,每小時飛行2.8萬公里,每90分鐘繞地球一圈
飛行時間:在軌飛行15天,其中12天與天宮一號組成組合體在太空中飛行
發射初始軌道:近地點約200公里、遠地點約330公里的橢圓軌道交會
對接軌道:距地約343公里的近圓軌道
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女)
指令長:聶海勝
手動對接航天員:聶海勝
太空授課主講:王亞平
任務階段: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交會對接任務收官之戰,載人飛船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定型階段。試驗任務:自動和手動交會對接、組合體飛行、繞飛等。

主要目的

1.發射神舟十號飛船,為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
2.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及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能力;
3.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
4.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飛行任務的功能、性能和系統間協調性。

神舟十一號

基本信息
中國的第十一艘太空飛船,也是中國第六艘載人飛船,已與天宮二號進行交會對接,中國已經基本掌握了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
發射地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發射時間:2016年10月17日07時30分
返回時間:2016年11月18日13時33分
著陸地點:內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
任務實施:有兩名太空人同時升空,
任務時間:進行太空人在太空中期駐留試驗,駐留時間將首次長達30天
航天員:景海鵬、陳冬
指令長:景海鵬
主要目的
1.進行太空人在太空中期駐留試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