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天事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於1992年啟動,而載人航天曆程最早卻可追溯至1970年。至今,中國已將6名航天員送入太空,並實現了航天員艙外活動,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在中國載人航天史上,太空中從來沒有留下過中國女性的身影。劉洋是首位參載入人航天飛行的女航天員,她也是我國第二批航天員中首個參加飛行任務的。女性是人類的半邊天,沒有女性參與的載人航天是不完整的。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簡介

中國進行載人航天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初。在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之後,當時的國防部五院院長錢學森就提出,中國要搞載人航天。國家當時將這個項目命名為“714工程”(即於1971年4月提出),並將飛船命名為“曙光一號”。然而,中國在開展了一段時間的工作之後,認為無論是在研製隊伍、經驗方面,還是在綜合國力、工業基礎方面搞載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個項目就擱到了一邊。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之後,開始了東方紅二號、東方紅二號甲、東方紅三號等多顆通信衛星的研製工作。
進入80年代後,中國的空間技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具備了返回式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通信衛星等各種套用衛星的研製和發射能力。特別是1975年,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顆返回式衛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第三個掌握了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這為中國開展載人航天技術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天宮一號飛行任務

“天宮一號”飛行任務進行了火箭加注前全系統質量評審。結果顯示,各參試系統技術狀態正確,設施設備功能正常,性能滿足任務要求,可靠性、安全性措施落實,完全具備報告發射的條件。
發射場組織實施了火箭加注設備、加注軟管和信號電纜連線等工作,為後續的燃燒劑、氧化劑加注做好準備。氣象部門密切關注發射場未來幾天天氣情況,利用新引進的“集合天氣預報系統”和新建立的“風場模型”進行實時監測。這些工作的開展,標誌著“天宮一號”飛行任務進入發射最後準備階段。
一、 任務目標。一是研製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飛船共同完成太空飛行器空間交會對接飛行試驗。二是運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載人空間試驗平台,進行航天員空間駐留試驗,以及載人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三是進行對地遙感、空間環境和空間物理探測、空間科學實驗、航天醫學實驗及空間技術試驗。
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是指追蹤飛行器和目標飛行器在空間預定的軌道上會合,並在結構上連線成一體的技術。該技術是完成太空飛行器在軌組裝、航天員天地往返、貨物運輸、燃料補給、空間營救等任務的基礎,是建設載人空間站和載人航天發展必須突破掌握的基本技術。
二、 任務規劃。首先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之後依次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與其進行交會對接,驗證和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以及組合體運行控制、航天員駐留等關鍵技術,開展空間科學實驗、航天醫學實驗和空間技術試驗。
根據任務準備進展情況和發射視窗計算,計畫今年9月下旬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隨後發射神舟八號飛船,實施我國首次空間無人交會對接試驗;2012年分別發射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飛船,進行無人或載人交會對接試驗。
三、 技術狀態。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為全新研製,採用實驗艙和資源艙兩艙構型,全長10.4米,艙體最大直徑3.35米,起飛質量8506千克,設計在軌壽命2年。實驗艙由密封艙和非密封后錐段組成,密封艙有效活動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非密封后錐段安裝遙感試驗設備。實驗艙前端安裝被動對接機構及交會對接測量合作目標,與飛船對接後,可形成直徑0.8米的轉移通道。資源艙為柱狀非密封艙,配置推進系統、太陽電池翼等,為空間飛行提供動力和能源。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T1火箭發射。該型號火箭在原長征二號F火箭的基礎上,研製了新型整流罩,並對助推器、控制系統和故障檢測系統等進行了改進,提高了運載能力和入軌精度。火箭全長52米,起飛質量493000千克,運載能力8600千克。
測控通信系統由兩顆天鏈一號中繼衛星、16個國內外陸基測控站、3艘測量船,以及北京飛控中心和西安測控中心組成。
四、 飛行程式。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經兩次變軌後進入高度約350公里的近圓軌道,並完成飛行器平台在軌測試。在神舟飛船發射前,目標飛行器開始降軌調相,進入高度約343公里的對接軌道,等待與飛船交會對接。
天宮一號在軌飛行期間,將分別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飛船進行交會對接,形成剛性連線的組合體。
組合體飛行任務結束後,天宮一號與飛船分離。待飛船返回後,天宮一號升軌到高度約370千米的近圓軌道,轉入長期在軌運行管理模式,開展空間科學與技術實驗,並等待下次交會對接。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壽命末期,主動離軌,隕落南太平洋。

太空對接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中國航天科技 集團公司聯合指導、中國航天基金會支持、中國航天報社主辦的“攜手神八·交會夢想”大型徵集活動,20日正式結束徵集篩選階段並在北京舉行“夢想晶片”封存儀式。主辦方透露,該活動共徵集到文字、圖片 和視頻等各類形式的夢想200餘萬條,經過仔細篩選,共有42891條夢想入選“夢想晶片”,將有機會與神舟八號結伴同行、進入浩瀚太空。
公眾投送的夢想按規則分為強國夢、飛天夢、綠色夢、公益夢和個人夢想5類,篩選標準非常簡單,內容向上、文字流暢,精彩的微博、圖片或影音作品都有機會入圍。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任務後,“夢想晶片”還隨神舟八號一起返回地球。屆時,公眾即可通過“攜手神八·交會夢想”大型徵集活動官網查詢自己提交的夢想是否入選,並可以下載紀念證書。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無疑是中國今年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重大科技實踐活動,舉國關注、舉世矚目。主辦方希望通過“攜手神八、交會夢想”徵集活動,進一步吸引全社會關注航天事業,激發公眾對航天科技活動的參與熱情。

中國郵政太空郵局開通

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飛行器成功實現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這標誌著中國郵政太空郵局天地郵路也正式開通。3日上午,中國郵政太空郵局開通儀式在北京航天城舉行,楊利偉擔任局長。
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被聘請為太空郵局首任局長。中國郵政太空郵局開通儀式在北京航天城舉行。11月3日凌晨1時36分,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飛行器成功實現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標誌著中國完全掌握了載人航天天地往返運輸、空間出艙活動和空間交會對接三大基本技術,也標誌著中國郵政太空郵局天地郵路也正式開通。3日上午,中國郵政太空郵局開通儀式在北京航天城舉行,楊利偉擔任局長。太空郵局的開通,是中國郵政服務我國航天事業和社會公眾的創新之舉,對我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傳承和弘揚載人航天精神有著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總經理李國華表示,太空郵局採用“虛實結合”的經營模式,實體郵局設在北京航天城郵局內,虛擬郵局設定在載人航天飛行器內,郵政編碼901001。另外,還將結合航天重大發射事件編號發行航天主題郵品,滿足社會公眾的收藏需求。為紀念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的成功對接和太空郵局的開通,中國郵政特發行《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交會對接紀念》和《中國郵政太空郵局開通》紀念封各一枚,並發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郵資信封一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