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人造地球衛星是指發射到繞地球軌道上作短期或長期運行的人造太空飛行器。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並被送入軌道,人類從此進入了利用太空飛行器探索外層空間的新時代。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近地軌道上運行了92個晝夜,繞地球飛行1400圈,總航程6000萬公里。

人造衛星的概念始於1870年。人造地球衛星是指發射到繞地球軌道上作短期或長期運行的人造太空飛行器。其運動服從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其軌道一般是以地心為焦點的橢圓,特殊情況下是以地心為中心的圓。它離地面的高度根據用度而定,從幾百公里到幾萬公里不等,一般不低於200公里。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並被送入軌道,人類從此進入了利用太空飛行器探索外層空間的新時代。
第一顆衛星的設計和製造,主要由前蘇聯著名的火箭和宇航設計師科羅廖夫領導的試驗設計局完成。衛星由鍍鉻合金製成,重83.6公斤,外表呈圓球形,直徑58厘米,軌道遠地點為986.96公里,近地點為230.09公里,每96分鐘繞地球一周。衛星載有兩部無線電發報機,通過安置在衛星表面的4個天線,發報機不斷地把最簡單的信號發射到地面。世界各地許多無線電愛好者當時都接收到了這一來自外空的信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近地軌道上運行了92個晝夜,繞地球飛行1400圈,總航程6000萬公里。
人造衛星是發射數量最多的一種太空飛行器,占全部太空飛行器的90%左右,在科學、軍事和國民經濟各個方面都獲得了極其廣泛的套用。以科學探測和研究為目的有天文衛星、觀測衛星、地球物理衛星、大氣密度探測衛星和電離層衛星等;用於軍事目的的有照相偵察、電子偵察、海洋監視、核爆炸探測、飛彈預警、攔截等衛星;為國民經濟服務的有通信、導航、氣象、測地和地球資源等衛星。
正是考慮到1957年10月4日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開闢了人類探索外空的道路,以及1964年10月10日外空條約生效,1999年聯合國第三次外空會議的與會國一致建議,將每年的10月4日至10日作為“世界空間周”。這一意見得到了聯合國第54屆大會的核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