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侃唐朝三百年之帝國夢回

《神侃唐朝三百年之帝國夢回》是由草軍書所著的一本書籍之一,於華夏出版社出版。

圖書信息

作者:草軍書
ISBN:978-7-5080-7045-2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開本:16開
類別:歷史
頁數:268
定價:29.00元

內容簡介

神龍九年,宰臣張柬之聯合桓彥范、敬暉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復位,恢復唐朝政權。不久李隆基成為皇帝,是為唐玄宗。唐玄宗統治時期,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頂峰。但是李隆基志滿得意,不問朝政,使得奸臣當道,危機四伏。天寶末年,安史之亂爆發,八年始得平定,唐王朝從此衰落下去,逐漸走向滅亡。本書以輕鬆幽默的語言、活潑生動的敘述方式,展現那一段風雲突變的歷史。

作者簡介

草軍書,男,真名章慶,安徽銅陵人,專注於國史寫作。文風詼諧幽默、輕鬆明快,古典而不乏時尚;筆法獨特老辣,自成一家,於傳統中蘊藏新意。

讓幽默的陽光照進歷史
中國是一個歷史綿長的國家,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歷史,然而,你我他一樣,在面無表情的歷史面前,我們也都是面無表情的。可是,歷史曾經多么熱火朝天,多么萬馬奔騰和多姿多彩,我們不能總是板著面孔去敲歷史的大門。歷史是可以帶著感覺去看的,是具備讓我們開懷暢笑的魅力的。在歷史的客廳里,我們可以戴著有色眼鏡,用輕鬆的心情、隨意的姿勢、獨特的理解去體味過往的歷史雲煙。
作為一個寫史者,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才能讓讀者爽快地掏銀子購買自己的著作,飛快地一口氣看完,最後痛快地說:嗯,一包香菸的錢沒有白花!
我想,使讀者達到爽快、飛快、痛快這“三快”境界是每一個作者的夢想。歷史是遙遠的、枯燥的、古板的,怎樣讓歷史變得有趣生動、活色生香,並讓歷史映照當下現實,讓讀者饒有興致、甘之如飴地體會“悅讀”之美,是我一直以來孜孜追求的目標。
歸納起來,如果要一個讀者掏錢買一本書,不外乎兩個要件:一是這書很有趣,能帶來輕鬆快樂的閱讀感受;二是這書很實用,能增長某方面的知識。《神侃唐朝三百年》這個系列就是本著這兩個宗旨去寫的,趣味性和知識性並重,小品化的語言、散文化的敘述、雜文化的評論,讀者閱讀時會有趣開心,開心之後也會有所思考,有所裨益,如此,也不枉苗條了自己的錢包。
你是讀者,我是作者;你是顧客,我是小二;其實也可以說,你是我的衣食父母。所以,我必須讓你開心,必須真誠和無條件地獲得你的好感。因為沒有了讀者,就沒有了作者存在的意義。
所以,請不必懷疑我的虔誠,不必懷疑我的真心,一切盡在閱讀過程中。雖然全書語言有點調侃,但絕非“戲說”、“胡說”,所有情節均建立在權威古籍史料之上。我希望我的文字能讓讀者朋友感受到歷史的溫度,感受到“悅讀”的魅力!
身處當下社會,我們芸芸眾生恰如一粒粒塵埃,被裹挾在奔騰萬變的時代激流中,腳步是如此匆忙,生活是如此多“焦”,面對美酒佳肴卻無心大快朵頤,雖有廣廈萬間卻無處安放靈魂。真誠希望這個系列能讓讀者朋友們在萬丈紅塵中聽一聽自己靈魂的愜意呼吸,找回自己純淨清澈的笑聲。
無論我們怎樣奔波忙碌,笑容和知識都不應該離我們遠去。
草軍書
二�一二年六月

目錄

第一卷 盛世危情
一、李唐涅�
二、唐中宗的三種顏色
三、連環政變
四、李隆基的“最”系列
五、毛主席誇他是個大政治家
六、“小武則天”的大心思
七、大唐第一奸相――“鴉片權臣”李林甫
八、長生殿里浮雲愛
九、狗日的安祿山
第二卷 西山悲歌
一、失守潼關
二、老子向左,兒子向右
三、一個人和兩座城
四、兩對父子
五、福娃李豫
六、撈錢天子
七、削藩綜合徵
八、不順的唐順宗
九、“打的就是你!”
十、“生於安樂,死於玩樂”
十一、皇帝兄弟連
十二、裝傻哥
十三、“一二三”皇帝
十四、歸心似“劍”
十五、“巢起巢落”
十六、唐昭宗和四個男人
十七、終局

選載

四、李隆基的“最”系列
李隆基,即唐玄宗,又被稱為唐明皇。李隆基是他的大名,唐玄宗是廟號,唐明皇則與其諡號有關。李隆基的諡號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後人便簡稱其為唐明皇。如果很到位地說,這三個稱呼中,前面一個是活著時自己用的,後面兩個是死後給別人用的。自周朝以來,中國的皇帝多數都擁有這樣的三連號。
諡號這東西真是個“水產品”,裡面沒多少乾貨。剛開始時還好點,什麼文啊武啊景啊莊啊的,就個把字,後來發展到一二十個字,以至於有的皇帝的諡號要是沒有一定的肺活量,一口氣根本念不完,像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諡號竟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二十五個字: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李隆基稱得上是個奇人。中年時,他把大唐帶到了一個繁盛的高峰;青年時,他兩次在危機中抓住戰機,絕地反擊,以絕對的弱勢分別擊敗了韋後和太平公主兩大強勢集團,替李唐爭得了天下;孩童時代,他同樣不同凡響。
李隆基出生於公元685年,他在七歲時就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犀利和精悍。一次上朝時,武則天的侄子武懿宗見這個幾歲的小屁孩車馬儀仗排場很大,便上去呵斥儀仗隊人員。結果倒被李隆基罵得跟小癟三似的:“吾家朝堂,乾汝何事?敢迫吾騎從!”根據李隆基當時的心理情緒,如果用粗俗的話說就是:這是我們李家的天下,我愛咋整就咋整,關你屁事!
當時是武則天掌權的時代,武家勢力已滲入朝廷的各個要害崗位。那時武懿宗的職務是金吾衛將軍,是皇帝禁衛親軍的高級將領。李隆基這個小不點竟敢出言訓斥身居高位的武家人,這太出乎大家意料了。重要的是,從他的語氣和說話的邏輯分析,他並不是糊塗膽大,而是清楚明白地認識到:雖然我的人很小,可是我的姓很大!
武懿宗算是被白罵了一頓,因為沒人替他做主。雖然他的姑姑武則天也姓武,可武奶奶見自己的孫子這么小就這么牛氣沖天,高興壞了,不但沒怪罪小隆基和他的家長,反而對他青眼有加:“則天聞而特加寵異之。”
善於識人的武奶奶大概看出來這個孫子不尋常,預感到他長大後絕非池中之物,這應該算是英雄間的惺惺相惜吧!看來,“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民間俗語多少還是有點道理的。雖說一個人小時候不出眾,長大後不一定會不出眾,但一個人如果小時候就很出眾,那成人後出眾的機率相對是比較大的。
李隆基的童年壯舉確實很讓人感慨,這也不禁讓人有些納悶:古代的小孩怎么都這么牛呢?一個個都冰雪聰明,剛到上幼稚園的年齡,就砸缸的砸缸,稱象的稱象,讓梨的讓梨。駱賓王那首流傳千載不衰的詩作“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只是他學齡前的練筆之作;還有那個令王安石扼腕嘆息的天才兒童方仲永,連一天私塾都沒上,卻在五歲時就能寫命題詩,隨便出個題目他都能一揮而就。這可比現如今那些只會背圓周率、記百家姓的小孩們厲害多了。
其實李隆基一生的差別也很大,上天入地,就像坐過山車,盛到極致、衰到極點的事情都曾在他的帝王之路中出現過。這裡將他的帝王生涯打了個包,總結出他在李唐帝王中的八個之最。在大唐所有李氏皇帝中,李隆基是風頭最勁的皇帝,創造出了一串李唐皇帝“最”系列。
一、在位時間最長。
從睿宗李旦成為太上皇那年(712年)開始,到李隆基成為太上皇那年(756年)止,唐玄宗李隆基一共做了四十五年皇帝。按照十二年為一紀的說法,他是當之無愧的“四紀天子”。能在帝王寶座上盤桓四十五年,這在中國歷史上極為少見,估計數量不會超過十五個。
當了四十五年的天子,毫無疑問是唐朝所有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遙遙領先排名第二的做了三十四年天子的爺爺李治,榮膺李唐皇帝“鐵板凳獎”。
四十五年,這個時間是非常長的。李隆基死後,唐王朝又存在了一百四十四年,延續了十四個皇帝,平均每個皇帝只有十年的“帝齡”,四個加起來都抵不上玄宗一個。自唐玄宗登基那天算起,在唐朝後二百二十年的歷史中,他一人占了五分之一。
二、子女數量最多。
在生育子女的問題上,我曾經調侃過一生生養了四十一個子女的唐高祖李淵是“男人中的戰鬥機”。但李淵的戰績放到李隆基這個唐朝新一輩的面前,也只能是相形見絀了。李隆基不是戰鬥機,而是比戰鬥機還厲害的轟炸機,他一生有三十個兒子、二十九個女兒!
就沖這個數字,我們完全可以送給唐明皇一個外號:李排長或者李半連。不是嗎?五十九個子女,標準的一個排、半個連嘛。如果沒有那個被金人俘虜到北方的宋徽宗趙佶,唐玄宗就又創造了一項“中國皇帝之最”了。話說這個趙佶很牛的,不但會寫字畫畫,還特會生孩子,他一共生了六十五個孩子,這還只是《宋史》里記載的數據,不包括他當戰俘期間在關押地生的十幾個孩子。
李隆基的子女數量雖然比趙佶差得很遠,但能生出五十九個孩子也絕對是非同尋常的高產爸爸了。不過有一點,想必大家都很納悶:生殖能力如此強大的男人,為什麼和楊貴妃過了差不多十幾年的一夫一妻生活,卻沒有生出個一兒半女呢?這太讓人覺得不可理解了。
當然了,史料中沒有任何關於這方面的記載,我們只能永遠納悶下去了。不過,幸虧他倆沒生出下一代,要是生出個兒子,以楊貴妃的受寵程度,後來繼位的唐肅宗的太子之位能否保得住絕對是個問題。假如真的發生了廢長立幼的事,那么安史之亂爆發時,大唐內部極有可能會因太子問題產生派系鬥爭的內訌,如此一來,李唐政權當時本就不雄厚的力量將會受到嚴重削弱,最後能否平定安史之亂尚是個未知數。
所以,從這個問題來看,兩人還是做丁克一族好。
三、後宮美女人數最多。
唐玄宗是個好色皇帝,他的後宮裡宮女、嬪妃總數超過四萬人。這是一個萬惡的數字,這個規模在整個唐代皇帝中無人能及,就連以好色著稱、“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無婦人”的漢武帝和美女多得只能讓羊決定晚上與誰同寢的晉武帝也不能與之相比。
我實在不明白,一個男人霸占那么多美女乾什麼?這也太浪費資源了,隨便放一半出去,就得生養出多少能交稅的勞力和能殺敵的戰士?
四萬人是一個什麼概念?假如李隆基某天突然想看看屬於自己的全部女人,他以一秒鐘看一個人的速度,要看完自己的女人需要四萬秒,超過十一個小時。如果按照八小時工作制,即使他不吃飯不喝水不上廁所,“瀏覽”完四萬名美女,還得加班三個小時,眼珠子不看成習慣性抽筋才怪。
玄宗在位期間,唐朝的總人口最多時是五千三百萬,如果把這四萬名美女按比例換算進去,相當於一千三百個唐朝人里就有一個是唐玄宗的妻妾。如果再把這一千三百人按照男女比例平分,大致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每六百五十個唐朝女人中,必定有一個是玄宗皇帝的妻妾!
古代帝王的後宮制度充滿著自私和罪惡,無數妙齡少女在牢獄般的深宮中葬送了自己一生的青春、幸福乃至性命。唐玄宗在位後期,楊貴妃三千寵愛集一身,連其他嬪妃都無緣被皇帝寵幸,那些宮女自然是連皇帝的背影都看不到了。元稹的那首“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的《行宮》詩,寫的就是於玄宗時期進入行宮的宮女的真實生活。那些“臉似芙蓉胸似玉”的如花美女在無邊的寂寞中從青絲到白髮,“入時十六今六十”是她們一生最心酸的獨白。
四、壽命最長。
李隆基的壽命在李唐子孫中是最長的,活了七十八歲。李唐皇帝們的壽命都不長,壽命達到七十歲的只有李淵和李隆基兩人,唐德宗李适活了六十四歲,其他的都很短壽。從整體上看,李唐皇帝們的平均壽命即使去掉一個最低分,加上一個最高分,不算當了十七天皇帝的短壽殤帝,再算上活了八十多歲的老壽星武則天,二十一個皇帝的平均壽命也只有四十八歲。唐朝皇帝們的壽命以唐德宗為界,前後反差特大。從開國皇帝李淵到德宗李适這前十位皇帝的平均壽命達到了很高的六十二歲,而後面十一位皇帝的均壽只有三十四歲。
我們在看這些數字時,不應只看到李唐皇帝的壽命長短問題,還應該看到數字以外的大唐的混亂政局。皇帝壽命的長短和政局穩定與否是有一定關聯的。和平盛世,帝王的壽命多半很高;而亂世飄搖,皇帝的性命朝不保夕,哪能高得了呢?李唐皇帝們這份涇渭分明的壽命榜單就是整箇中國皇帝壽命曲線的一個縮影。唐朝正是自德宗以後,政局開始陷入混亂狀態,宦官、藩鎮輪番上場,挾天子以令天下。中晚唐的十幾個李家皇帝,不是被這兩大集團弄得心力交瘁而死,就是被他們直接害死的。
在這兒總結一下皇帝的壽命定律:皇帝要想順利活到自然死,就必須擁有隨時能讓任何人不能活到自然死的權力。而唐朝後期的許多皇帝恰恰與這個定律相反,他們不能決定大宦官、大藩鎮的性命,而大宦官、大藩鎮卻能決定他們的性命。在這種情形下,皇帝的壽命若是很高,豈非咄咄怪事!
五、臉皮最厚。
說李隆基的臉皮是李唐皇室中最厚的,並非是對古人不敬,因為他的臉皮確實比城牆還厚,厚得到了連鬍子都無法破臉而出的程度。
之所以這么臭他,想必大家都知道是什麼原因――他竟然強娶自己的兒媳楊玉環為妻!這是比“扒灰”還不知羞恥的事件。扒灰者還偷著掖著,李隆基作為一國之君,為了滿足自己的色慾,竟然明目張胆地納娶兒媳。這不僅有傷風化,而且有違人倫,是極為無恥的行徑,臉皮一般厚的人無論如何都做不出來。
強納兒媳為妻妾的醜事在歷史上曾經多次發生過,在兒媳婦身上打主意的帝王都不是什麼好人,他們或品德低下,或殘忍變態。春秋時期的衛宣公七騙八騙,把本來和兒子定親的美女宣姜騙成了兒子的後媽,留下了“新台納媳”的醜聞;西夏國王李元昊在兒子的婚禮大典上看到新娘子貌美如花,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強行代替兒子入了洞房;還有推翻李唐王朝的後梁皇帝朱溫,他雖然和兒媳沒有夫妻之名,卻有夫妻之實,他兒子的漂亮老婆都必須同他上床,這是公開的秘密。這幾個納媳代表都是“毛病人物”,李元昊連生他的親媽都殺了,屬於梟鳥類的畜生;衛宣公也不是好鳥,他那個和宣姜定親的兒子就是他和庶母私通生下來的;朱溫那傢伙,就是一個野蠻土匪、大老粗,只知道性,不知道人性。
但大唐帝國的皇帝李隆基做出這種下三爛之事,我想很多人都不能容忍。唐帝國已進入中華文明發展的高峰時代,這種為滿足個人慾望而踐踏人倫理道德底線的醜行是無論如何不應該發生的。
總之,納媳事件是唐玄宗一生中最黑的污點,而且永無漂白的機會。
六、工作業績最突出。
如果在全唐乃至在中國的全部皇帝中評選“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先進標兵,李隆基能高票當選是毫無疑問的。他稱帝期間,工作突出,成績顯著,創造出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高峰,使“盛唐”一詞萬古流芳,今天人們懷古時動輒言說的“強漢盛唐”,有一半就是講他的開元盛世。在他之前的貞觀之治雖然也是封建社會的典範,但由於當時處是唐朝建國初期,所以綜合國力是無法和開元時期相提並論的。假如把唐朝比作股票的話,那么貞觀之治時期就是這隻股票的築底上升時期,而開元盛世則屬於強力拉升階段,大唐股份的市值在這一時期達到了峰值。三十年的開元盛世,年年是大陽線收盤,讓唐朝人民享盡了紅利好處。
下面,我們就從經濟、軍事、文化三個方面簡單說說開元盛世到底“盛”在何處。
首先要談談經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衡量一個政權先進還是落後,經濟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指標。經濟在民生方面的體現,就是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這兩點如果達不到,就別扯其他的了。你治下的國民如果都像洪七公的手下,天天身上披著個破麻袋,手裡捏根打狗棍,再弄一個豁口碗,全天候在馬路上“練攤”,即便強制要求攤主們夢話都要高喊“吾皇萬歲”,那也是衰世一個。
以上這種情況基本適用於唐末衰世。在中唐開元年間,經濟的繁華程度在很多年後仍然讓人艷羨懷念,用一句時髦的話來形容就是:封建時代的小康社會來了。關於這方面的文字記載,史籍上數不勝數,什麼“四方豐稔,百姓殷富”,什麼“米一斗三四文,丁壯之人,不識兵器”等等,不勝枚舉。
怎么能不富呢?當時全國只有五千多萬人口,耕地卻有近七億畝,我們今天的十四億人擁有十八億畝耕地,當時的人均耕地占有量不知比現在高出了多少倍!糧食多到吃不完、賣不動,經常是為了防止穀賤傷農,朝廷掏錢收購市場上的糧食。價格確實很賤,一斗米只要三四個銅錢,這個價格和後來亂世中的“斗米千五百錢”相差了四五百倍。
那會兒民眾對打仗也很陌生,大家都是經濟通、軍事盲。如果拿根鐵棍去問一個種糧大戶,他很可能會對著鐵棍驚呼:呀,這擀麵杖咋是金屬做的呢?
這就是盛世人民的幸福,他們不需要認識刀槍劍戟這樣的殺人武器,只需要認識犁耙耒耜的耕田農具。
關於開元盛世的盛況,不管你說的如何天花亂墜,都沒有與唐玄宗最有緣分的大詩人杜甫講的有說服力。之所以說杜甫和唐玄宗最有緣分,是因為杜甫正是在唐玄宗接受禪讓、成為大唐天子的公元712年出生的。
杜甫一生經歷了唐朝從盛世滑落到衰世的全過程,是唐代所有知名詩人中和開元盛世聯繫最緊密的一個。因此,他的那首詠嘆開元盛世盛況的《憶昔》詩就顯得尤其真實,成了後世述說開元盛世必不可少的壓軸論據: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具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 這六句詩其實可以壓縮成九個字:人口多、糧食多、壞蛋少。人多糧多再加上社會治安好,在古代社會,這就是盛世的三大主要特徵了。
“小邑猶藏萬家室”,意思是隨便一個小城鎮就住有一萬戶人家。一萬戶大概也就五六萬人,要擱現在還比不上一個大行政村。但在那時候可不得了,要知道,唐朝一個下州才一萬多戶人家。所以,一個小城邑就擁有萬戶居民,那是相當值得驕傲的一件事。
唐朝的皇帝是很重視人口增長的,朝廷對官員的工作考核中,人口增長與否是最重要的幾個指標之一。那時召開年終工作會議時,一個刺史說句“我們那兒今年又增長了好幾千人”可比今天市長們嘴裡的“我們這地方今年外商投資又增長了好幾百億”還牛!
“稻米流脂粟米白”,這句就不用解釋了,總之就是糧食多,不需要用糧票購買,也不定量供應,只管敞開肚皮吃就是了。
“九州道路無豺狼”,是說當時的社會治安狀況良好,大家都是學法守法護法的好公民,沒有劫道攔路搶奪的。《資治通鑑》說當時“海內富安,行者雖萬里不持寸兵”。甭管是挑擔茶葉上北京,還是挑擔茶葉蛋上北京,都沒人搶你的,隨身帶根扁擔上路就行,帶防身兵器是累贅多餘的。這情形不禁讓我想起了貞觀之治時“路不拾遺,商旅野宿”的情形。
看來,盛世的情形都是相似的。
開元盛世和貞觀之治相似的還有軍事。貞觀時期,唐軍與周邊國家發生戰爭時,都是氣勢如虹、橫掃一切。開元年間的唐朝軍隊雖然沒有貞觀時期那種居高臨下、摧枯拉朽般的凌厲兇猛,但餘威尚存,周邊的吐蕃、回紇、突厥等幾大桀驁不馴的民族多數時候都很溫順,個個爭著搶著和唐朝和親。雖然在與這些西北少數民族的戰爭中,唐朝也有過幾次慘敗,但整體上還是打掉了他們的囂張。這一時期,唐朝邊疆的常規守備軍達到四十九萬人,鼎盛時全國軍隊的兵員人數接近六十萬。唐朝在軍事上也取得了不少勝利,收復了武則天時代丟失的長城以北的大片土地;重新打通了被突厥阻斷的西域之路,使連線中西亞的絲綢之路再次暢通起來。當時主動來向大唐皇帝朝貢的亞洲、歐洲乃至非洲的國家有七十多個。這時期,唐朝的國土面積達到了九百萬平方公里,雖然比高宗年間有所減少,但想想晚唐的藩鎮林立、五代的四分五裂和號稱大宋卻國土小得可憐的趙家王朝,我們就會知道能有這么大的地盤也屬難能可貴。
說起盛唐文化,大家就更熟悉了。唐朝是一個盛產詩人的朝代,菜市場賣蘿蔔的,馬路上拉板車的,你千萬別瞧不起,興許他們都能出口成詩。唐朝的詩人密度很高,若是在當時的長安大街上大叫一聲“詩人”,保不準會有無數個聲音同時回應你:叫我幹嗎?
唐玄宗的開元、天寶年間是唐詩發展的黃金時代,李白、杜甫、王維、王昌齡、孟浩然等,這些如雷貫耳的詩歌大師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對後世詩歌創作影響巨大的山水田園詩派和邊塞詩派也形成於此時。
李隆基是個“儒皇”,他是相當重視文化建設工作的。所謂“藏書之盛,莫盛於開元”,說的就是他這個時期。唐玄宗時期是中國自漢代以來國家收藏典籍圖書最多的年代,共編纂經史子集四部庫書十二萬餘卷,這個數字是很驚人的。西漢時的國家圖書館藏書才不到三萬四千卷;隋朝一統天下之後,儘管在全國範圍內到處收集購買散落於民間的圖集,也只弄到了三萬多卷。
這裡的單位是“卷”,一卷可不止一本。這些圖書是由抄寫者用毛筆一筆一畫、一字一句工工整整地抄寫出來的。當時共抄寫了兩份,一份藏在西京長安,一份放在東京洛陽。這樣備份了分開儲存,主要是為了防止發生火災。可惜,人禍猛於火,這些寶貴的圖書沒有毀於大火,卻毀於人禍。安史之亂發生後,長安、洛陽都被安祿山占據,這些珍貴的館藏圖書大多散失。唐文宗時,翰林學士鄭覃給皇帝上課講學時,竟然連合適的參考教科書都難以找到。到唐末黃巢起義時就更慘了,各種藏書“蕩然無遺矣”。農民軍在搶掠戰利品時,只對金銀財寶孔方兄感興趣,至於那些麻紙圖書,擦屁股他們都嫌硬,當然不是付之一炬就是撕碎了事。
開元年間是唐朝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春天,那是一個思想開放、兼容並蓄的偉大時代,那種盛大開放的燦爛文化已經黃鶴一去不復返了。看看唐朝的文化發展,再反觀今天的文化,也許我們能真正明白文化復興的真正含義。
有人說我們現在的文化已呈閹割狀態,這話或許言重了,但今天的中國文化確實越來越缺少令人振奮的雄性力量。儘管我們每年有三十萬種出版物,儘管我們每年生產四百多部影片和上萬集電視劇,儘管我們有幾百個電視頻道,但放眼當下的文藝界就不難發現,那些詩歌不是“梨花體”就是“羊羔體”;電視劇里上演的都是“三破一苦”(破碎家庭、破碎情感、破碎婚姻和家庭苦難),內容全是“一二三”,不是一夜情就是二奶敲門,或者小三橫行,遮遮掩掩的三角戀愛都算是高層次;電影界看似《英雄》頻出,其實大部分都無聊之極,題材全是隨便怎么拍都沒關係的死了很久的古人或很久也死不了的神人。
五、最先因戰亂逃離京師避難。
這實在是一個極大的反差。前面還在說這個皇帝如何牛,現在卻不得不說說他如何衰了。創造了大唐最繁華時代的皇帝,卻成了唐朝第一個逃出長安城的皇帝。
安史之亂爆發後的第二年,因潼關失守,李隆基怕叛軍打進長安,自己成為俘虜,連個招呼也沒和百姓、百官打,就偷偷帶著家人親信逃出京城,到四川避難去了。
唐朝建國一百五十年來,從未有皇帝因為任何原因被迫逃離京城的。這事如果發生在末代皇帝身上,一點也不稀奇,稀奇的是這么沒臉面、沒骨氣的事卻發生在國運隆昌的盛世天子身上。唐玄宗開了一個壞頭,在他逃跑之後,他的孫子代宗、重孫德宗及僖宗、昭宗便有樣學樣,一有危險便馬上離京逃難……終唐一代,李氏共有五個皇帝因兵亂十幾次逃出京師寶殿,在外面縱橫四海地避難。這比動不動就捲起鋪蓋逃離北京的清朝皇帝逃跑的次數還多,這個恥辱的記錄沒有一個朝代可與之相比。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