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東縣金橋鎮

祁東縣金橋鎮

湖南省祁東縣金橋鎮地靈人傑,古代的閱兵台、城牆遺址、護城河仍歷歷在目。明代重臣寧良、明代吏部、刑部、戶部尚書、河漕總督陳薦、清朝宰相陳大受、清朝封疆大吏陳祖輝誕生於斯。金橋資源豐富。為全國著名的草蓆之鄉,盛產草蓆、荸薺、稻穀、生豬、鮮魚、湘蓮、柑桔、桃李,草蓆、荸薺為清代貢品。

金橋鎮簡介

金橋現狀

 金橋鎮為祁陽縣首治(264年~621年為古祁陽縣城,古祁陽縣今分為祁東縣和祁陽縣),位於衡陽祁東縣城東南10公里處。
金橋鎮下轄新屋、竹葉、龍溪、映月、黃橋、會皂、朝陽、深柳、銀盤、九塘、富子、馬橋、深田、雲豐、天堂、清塘、路陂、新橋、黎明、月坪、梘橋、龍門、長壽、柿中、平山、勝利、分水、沙沖、黃吉、金竹、福壽、油子、豐仁、許家、楠木、長嶺、官山、獅峰、曾家、深山、下鋪、宮夏、金橋43個村,黃土嶺、新市2個居委會,土地總面積7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1827畝。2006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6.4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39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1093萬元,農民人平可支配收入4263元。
金橋地靈人傑。東有鯉魚嘴、十字路;南有蛇形出洞、犀牛望月;西有鹹菜廟、猴子山;北有龍頭嶺、駭神橋。古代的閱兵台、城牆遺址、護城河仍歷歷在目。明代重臣寧良、明代吏部、刑部、戶部尚書、河漕總督陳薦清朝宰相陳大受、清朝最高級封疆大臣陳祖輝誕生於斯。
金橋資源豐富。為中國最大草蓆生產基地、全國著名的草蓆之鄉,盛產草蓆、荸薺、稻穀、生豬、鮮魚、湘蓮、柑桔、桃李,草蓆、荸薺為清代貢品。該鎮在全國 18個省市設立了草蓆銷售點,所產草蓆遠銷東南亞 6個國家和地區。
金橋鎮交通便利,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北靠湘桂鐵路和322國道,南臨衡昆高速公路和湘江航道,省道210線穿境而過,白河清水縱貫沃野。
金橋社會事業發達。程控電話國際國內直撥,村組公路四通八達,文化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電視收視實現“村村通”,自來水廠供水清潔,電力供給綽綽有餘。城鎮面積由0.5平方公里擴大到2平方公里。
近幾年來,金橋鎮黨委、政府著力實施“科教興鎮、農業立鎮、民營富鎮、城鎮帶動”戰略,帶領全鎮廣大幹部民眾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各項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新農村建設全面鋪開,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工業化進程穩步推進,經濟環境政策寬鬆優惠,社會大局穩定安寧,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全鎮建立了1.6萬畝優質席草基地。先後被評為衡陽市“紅旗黨組織”、“二五普法先進單位”、“村民自治模範鎮”、縣“全面綠化先進單位”。“行政執法先進單位”,榮獲縣“招商引資一等獎”、“雙文明建設二等獎”、“水利建設三等獎”。
金橋鎮得名來由,老街的盡頭有條白水河,河上有座金籃橋,傳說是觀音竹籃所化。附近有座已毀的金籃古寺,新橋村有古祁陽縣城遺址,專家考證後發現,除了城內商鋪林立外,城外還有一個叫“鋪子町”的集貿區域。說明三國時候,古祁陽縣城金橋一帶的市場已有相當規模。古祁陽縣城遺址有一長長的水池,為古縣城的護城河。

白河

金橋歷史

金橋歷史悠久,春秋屬楚南地,西漢屬泉陵侯國,吳天紀四年(公元264年)為祁陽縣治,經西晉、東晉、南北朝、隋朝不改。魏晉南北朝時期,古祁陽縣城金橋曾三度為“侯”、一度為“伯”的封地。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祁陽縣治由今祁東縣金橋鎮遷至今祁陽縣老山灣(但老山灣一帶目前沒發現任何古城遺址,史載不詳,現祁陽縣僅存明景泰三年即公元1453年建城的今縣城浯溪鎮)。據史載,在元朝年間,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摧毀了這座古祁陽縣城金橋,後遷址。新中國成立後,金橋為祁陽縣第二區。1961年,改制為祁東縣金橋區。1995年4月撤區並鄉時建立金橋鎮。
《祁陽縣誌》和《祁東縣誌》記載,三國東吳孫皓元興元年至天紀四年(264~280)始置祁陽縣,縣治設今金橋鎮西新橋村一帶, 為“郡之首邑”、“一等縣”、“特等縣”。轄今祁東縣金橋鎮、洪橋鎮、白鶴鋪鎮、風石堰鎮、白地市鎮、靈官鎮、雙橋鎮、過水平鎮、鳥江鎮、歸陽鎮、河洲鎮糧市鎮祁陽縣羊角塘鎮黃泥塘鎮和潘市鎮等15個鎮。
吳孫皓始置祁陽縣,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祁陽之名,因縣治金橋位於岐山古祁山)以南,故名祁陽。岐山(古祁山)位於祁東、衡南與衡陽三縣交界地帶 。

名稱來由

金蘭橋的來由(一)
金橋,原名金籃橋,又名金蘭橋。
相傳一千多年前,祁陽縣治金橋沒有橋,一條五丈闊的白河斬斷了南來北往的通途。
河南岸住著個叫周積德的農戶。一天,他的兩個兒子過河去看外婆,雙雙都被水淹死了。周積德一狠心,砍下了屋前房後十八棵大水桐,算是把橋架成了。可是第二天,那兩個木橋墩便象喝醉了酒,看著看著,垮倒在河心。
木頭不行,石頭還不行嗎?周積德咬了咬牙,變賣了所有的家產,河邊的石料壘了幾十個大堆堆。
兩岸的農戶,誰不想有一座橋呢?周積德一領頭,千家百戶都來了。真是百家錢,千家米,沒有錢米就出力。
百多號精壯漢子下到河裡撈石腳,可舉了七七四十九天,還有撈到河心的實地呢!幾百斤重的方石料——放下去,就被流沙捲走了。周積德一氣一急,便偏起個腦殼往石料堆堆上撞去,這一撞,卻不料撞在一個老叫化婆的破竹籃上。
這個老叫化婆,人人都認得。因為修橋修了四十九天,每到吃飯的時候,她便來了。千家米,千家吃,窮人共著一“苦”字,當然少不了她那一碗,想不到誤打誤撞,她今天倒救了周積德一條性命哩!
橋沒有修成,領頭的急得要尋死,大家都難過得低下了頭。這時,只聽得這位老叫化婆笑嘻嘻地說:“我吃了你們四十九天飯,這隻破竹籃就算是我的飯錢吧!”說完,就將竹簿往白河裡丟。
說來也真奇怪,一隻黃篾破竹籃,一落河面,立即發出了萬道金光直刺得人睜不開眼睛哩。河水、流沙,急驟地向河兩邊閃開,片刻,露出了堅實的河床。接著,只見那竹籃變長了,變大了,變高了,打橫了的籃框一頭抵南岸,一頭抵著北岸,提籃的弓形竹篾化作了一座眩人眼目的金橋。
修橋的人們一個個被驚得目瞪口呆。等大家回過神來時,老叫化婆卻不見了。不但老叫化婆不見了,連周積德也不見了。大家正在急得團團轉,卻聽得周積德的聲音從半空中傳來:“深謝父老鄉親,我隨觀音菩薩到南海去了。”
大家抬頭一看,只見橋頭上空,飄著一朵五彩祥雲,一位端莊的玉面菩薩坐在蓮花台上,旁邊站著一個人正是周積德。大家這才明白,那老叫化婆原來是救苦救難的南海觀世音,慌得大家齊刷刷地跪倒禮拜。
據說,那隻破竹籃就是觀音菩薩採蓮用的寶籃。為了紀念菩薩顯聖,這座橋就取名為金籃橋。後來,人們又在橋頭附近修了一座金籃寺,並塑上了觀音菩薩和周積德的神象,一年四季,香火不絕哩。
金橋的來由(二)
相傳,祁陽縣治金橋依河而聚,卻沒有橋可以連通兩岸,城民想要過河辦事便要乘船渡河,那時候河面很寬,比現在要大上數十倍,而且水流還特別急,每逢初一、十五,河中便會有水怪出沒,興風作浪,吞食人畜。
縣城居民請了很多本領高強之人,想要降伏這水怪,可沒有半分效果,這些本領高強之人都被水怪卷了走一去無回,縣城人民終日人心惶惶。一天有一尼姑來到縣城,告訴縣城之人說是前來降伏水怪,縣城居民都已經對此事失去信心,便勸那尼姑不要去送死,枉做犧牲。
最後那尼姑還是去了,和那水怪大戰三天三夜,卻也奈何不得那妖孽,只好從身上取出一金光閃閃,形狀如簍的寶物,往那水怪身上一投,就見水怪被困其中,沉入水底。從那以後,再也沒有聽聞水怪做亂的訊息,水面也是平靜許多,不再是波濤洶湧。
雖然水怪不再出沒,可兩岸的居民要出入卻是很不方便,便商量著搭一座橋,可每次搭橋只要一接近河中央便會出現風浪,使得人們無發施工。
正當縣城人民為此事而煩惱之時,上次降伏水怪那尼姑又來到縣城,告訴大家水怪只是暫時降伏需要修繕一物鎮住它,方能永保太平。縣城的居民當日見得那尼姑施法,早就把她看做神仙中人,聽得他說只是暫時降伏都暗暗擔心,待聽需一物鎮壓,都忙問需要何物。
那尼姑也不多說,只是施法把原本寬兩百餘丈的河面縮小成現今五丈寬的白河,便叫居民在鬥法之處搭橋。如此過了月余,橋已修繕完成,那尼姑喧了一聲佛號,飛上天空剎時金光大作,原來是觀音菩薩幻化,鎮民誠心叩拜不提。
為紀念這位菩薩在此丟失的法寶,縣城人民把此地取名金簍,後又改為金籃,那橋也因此而命名金籃橋。後時代變遷,古縣城也就變成現在這模樣,鎮名為了圖個便利便更名為‘金橋’。

古祁陽縣城

三國至隋朝古祁陽縣城遺址位於金橋鎮新屋町北部邊緣。《水經注》載:“余溪水過縣南,入於湘”。余溪水即今流經祁東縣的白河。余溪水流經常登第南面9口相連的長塘,塘底有卵石層,傳說是護城河遺址,是古城的水上交通要道。城南面還有通往鄰近大城的古驛道,城對面有鋪子町商業區,城東面有校場坪、點將台等遺蹟。
《祁陽故城考》具體指出祁陽古城在今祁東縣金橋鎮。民國李馥《祁陽縣誌·山水志》引李建勛《祁陽故城考》,指出祁陽古城在今祁東縣金橋鎮。1962年版的《湖南省志》載:祁陽“吳至隋的縣治在祁東的金蘭橋,今祁東縣金橋鎮。1985年10月,實地勘察證實:古城在金橋鎮金蘭橋常登第附近。常登北在現新屋町北部邊緣,這裡有約5萬平方米的地面略高於鄰近的其他農田,土壤是由第四紀紅壤發育而來,是築城的上等土壤。新屋町後面是一帶崗丘,前面是開闊的大町,山環水繞,地沃人稠。後面山崗的嶺上灣、油子塘、黃家屋、馬泉塘都有古墓,墓葬規模較大,出土的漢磚、陶器、銅器、銅幣形式古老,這裡約有五萬平方米的地面略高於鄰近的其它農田,土壤是第四紀經壤發育而來,是築城的上等土壤。余溪水流經常登北的南面,城南面常登第有九口相連的長塘,墉底有卵石層,為護城河遺址。余溪水歷來通行木船,是古城的水上交通要道,在當地的國地契據中,還保存故城遺附近計多有關城邊的地名,常登北旁邊有口塘叫城腳塘,對面有鋪子町,當時為古城外的商業區,城東面有校場坪,點將台,是練兵之處。經過古城南面的古驛道,向東北到排山通衡陽,向西北通寶慶(今邵陽)和永州,向南通歸陽、常寧,是古城通鄰近大城的官道。故城東邊有驛行廟、馬場坪,應是驛站、驛馬的所在地。在古城東北有總管廟,1900米處有轄神廟,再向東有城牆口,這此故時流傳下來的地名,是這裡古代建城的旁證
現金橋鎮街頭至新橋頭沿帶均屬古祁陽縣城,並有縣治大院、校場坪、點將台、商業區、驛道、馬場坪、驛行廟、總管廟、轄神廟與轄神橋(今在)。其實,“常登第”三字就是“牆垛下”的方言諧音。像鋪子町,城牆口等流傳下來的地名,是這裡古代建城的旁證。

金橋名人

寧良

寧良,字元善,明朝重臣,生於明代永樂年間,祁陽縣金蘭橋(今祁東縣金蘭鎮)人。明正統十年(1445年)考取進士,提升為行人首,後遷升刑曹。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朱祁鎮於土木堡被蒙古酋長也先所俘,大臣于謙立代宗朱祁鈺以禦侮。次年,也先送回英宗,宦官曹吉祥、石亨扶英宗復位,挾嫌報復,大殺于謙一派忠良。寧良對人說:“我等頭顱可斷,官守不可移,不能受權貴指使去幹壞事。”他言行一致,堅持與宦作鬥爭,保全了不少忠良。
不久,寧良升任浙江省參政。有一次,他到浙江諸生中去考察,了解到謝於喬和王海日才學非凡,便把他們並拔第一。後謝、王相繼登魁,於喬先中狀元;王海日被寧良聘至祁陽,為子講學於梅莊,後亦於公元1481年考中狀元。寧子由於海日的教誨,也以明經廷試天下第一,人們無不佩服寧良識人的才能。
曾上疏《救荒十策》,被皇帝採納。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浙江左布政使寧良在西湖孤山重修西湖書院(又名孤山書院)。
寧良歷任廣東按察使浙江左、右布政使(明朝省布政使相當於現在的省長)。任期能振揚政紀,均賦節役,崇尚儉樸,力戒一切浮誇不實之風,為人所稱頌。
寧良《燕岡陰雨》描寫煙江石燕:
石燕江頭雲暗時,幾番風雨出烏衣。
雙雙仿佛沿林舞,對對依稀遍野飛。
自信生成由地脈,誰知隱見合天機。
還疑此物成虛幻,隱伏何人辨是非。

陳薦(1545~1632)

陳薦,字君庸,號楚石,生於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卒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祁陽縣鹹菜塘(今祁東縣金橋鎮鹹菜橋)人, 累官吏部尚書(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選的大臣)、刑部尚書(掌管全國司法和刑獄的大臣)、戶部尚書(掌管全國賦稅、戶籍、軍需、糧餉大臣,明朝管理國家財政、經濟的最高機構最高長官)、河漕總督(全國河運與漕運最高長官,地位與六部尚書平行)。
薦高祖子銘,為解漕糧殞命。曾祖志榮,恩賜壽官。祖憲。父良能,字汝懿,號德泉,曾任郡吏,贈資政大夫。薦元配周氏,生子朝鼒,繼娶曾氏,生子鑰朝。朝鼒字韋少,號調卿,刑部員外郎。朝鼒長子兗征,字伯開,廣信別駕。朝鼒次子元征,字仲開,號抑唐,常外翰。朝鑰字密所,縣丞。
陳薦幼時隨父親在公廨讀書。陳良能為郡太守辦事甚力,太守卸任時,以物相贈郡吏,陳良能獨請賜所輯《書經講義》以訓子。太守高興地答應了。陳薦得了這本書,認真閱讀,學業日漸有成,為繼任太守史朝富所賞識。隆慶丁卯(1567年)鄉試,中舉人,辛末(1571年)登進士第。歷任松江法官、河南副使、山西參政、監察御史、陝西及四川按察使、雲南巡撫,鏇遷史部、刑部、戶部尚書,兼河道漕運總督。
陳薦為人剛正不阿。明朝宦官權力很大,朝廷大臣爭相巴結,甘為宦官乾兒義子,連首輔大臣(相當於宰相)也畏懼他們。當時設有類似特務機關的東廠,由宦官把持,大臣們路過時都要進去拜訪,陳薦任諫官,卻過而不入,並投侍生貼而去,東廠的守門人大聲怒罵,他不屑一顧,後來陳薦在工作上出了一些差錯,宦官們想藉機為難他,由於首輔張居正的大力幫助,陳薦才得以倖免。
襄陽鄭繼子得罪了首輔張居正。有一次,陳薦被委任為欽差大臣巡視各地,出發前,張居正囑咐他調查鄭的為官行事的一些情況,想要加害他。陳薦深知鄭繼子是個賢能之官,他不顧張居正曾有恩於自己,巡視回來後,第一個推薦鄭繼子。張居正只好說:“先前我對你說的,正是想知道他(鄭繼子)的賢能,為的是重用他。”
陳薦做官公正廉明。任松江法官時,縣內有兩個致仕還鄉的宰相因爭勢而打官司,他不偏袒誰,秉公而斷,名聲大振。生性剛直,因忤權宦馮保,稱病歸家。明神宗朱翊鈞即位,起用為陝西按察使。時陝西因連年乾旱,三秦大地一片荒涼,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陳薦積極組織救災,特別是清理陝西國庫,得到4萬餘金,他大膽上書朝庭,請求捐獻救濟,得到同意,救活了不少老百姓。河漕總督是個肥缺,許多人在這個位子上都發了大財,陳薦總攝河漕時,卻潔己奉公,不謀私利,為下屬作出了榜樣。
陳薦為官潔己奉公,關心人民疾苦,曾疏請改折漕糧,均平排山(今祁東縣鳴鹿鄉)驛馬。關愛家鄉祁陽(今祁東、祁陽兩縣),有兩件事至今為縣人所稱頌。一是請免漕糧。祁陽縣為湖廣行省(轄湖南、湖北兩省及河南小部分,省城在武昌,今武漢市武昌區)邊遠縣,原來沒有漕糧。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湖廣巡撫因瀏陽歉收,向祁陽借谷1000余石,作為漕糧解往京師。這本來是一時補救措施,不料後來便沿以為例,祁陽每年都要向京師交漕糧1000石。並且此谷以糧船起解去衡陽,必須經過溘浪灘,俗稱喝羅灘、建新灘等淺灘,糧船重載,每每觸礁則船破糧漂,甚至人船俱沒。船破之後,上面責成祁陽賠償,縣令復責民補賠再解,如果再次遇險沉沒,則責成再賠,加以運費繁多,官史索取,趁機牟利,百姓往往因此而家破人亡。陳薦了解家鄉人民的疾苦,要免掉漕糧已經不可能。萬曆五年(1577年)陳薦為御史,以《漕糧改折疏》呈奏皇上(其理由是:祁陽縣漕運交通十分困難,民諺有“上有熊羆嶺,下有溘浪灘。熊羆嶺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卸鞍。溘浪灘水急礁又多,魚過要壓扁,谷過要成殼”之說),乞求折銀繳納。皇上準奏,漕運之苦才得解除。二是均平驛馬。明嘉慶18年(1539年),排山新設驛站,運送公文。衡陽、祁陽兩縣各出夫45名、馬8匹。後來駐地的道台和知府議定再加馬6匹。因排山地屬祁陽,商議由祁陽人負擔。祁陽認為不合理,表示反對,又決定由零陵、道州各州縣協濟。後來,協濟的馬沒有來,衡陽連前8匹都不管了,22匹馬都要由祁陽人負擔。五六百里緊急公文,且多行山路,馬不堪役,常常倒地而死,須不斷補充,祁人因此偏受重累。祁陽抗訴,各衙門都說無可稽考。陳薦為戶部尚書時,上疏奏請,說明原因,兩縣平均負擔驛馬,獲準,祁陽百姓才免去額外負擔。
陳薦曾多次說過:“平生不為過分事,惟適當而已。”然而每逢大事,卻敢做敢為,並能堅守原則。當時的內閣輔臣以及六卿,都交相推重他。
陳薦為官50餘年,年老致仕退居林下,閉門謝客,著《古今衷辯》百餘卷和《督漕疏草》。遺著有《漕糧改折原疏》和《題全州宗支圖》。

陳大受(1702~1751)

簡要生平
陳大受(1702~1751),字占鹹,號可齋,大清宰相衡永郴桂道祁陽縣金蘭橋(今衡陽市祁東縣金橋鎮)人。幼沉敏。既長,讀書不輟。雍正十一年(1733年),進士及第,選庶吉土。乾隆元年(1736年)授編修,御試第一,擢侍讀,充當日講起居注官,成為乾隆近臣。先後任禮部侍郎、吏部侍郎、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吏部尚書、戶部尚書,乾隆十三年(1748年)升任協辦大學士(宰相)、軍機大臣太子太傅。歷任安徽、江蘇、福建巡撫,直隸總督(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首,總管直隸、河南和山東的軍民政務)、兩廣總督(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廣東、廣西、海南三省的軍民政務)。
陳大受任內勤政愛民,百姓實受其惠。所到之處,興修水利,賑濟災民,民受其利,朝廷倚為重臣,深為時人景仰。清廷嘉其政績,於乾隆十二年冬升陳大受為兵部尚書。十三年,主會試,轉吏部尚書,夏,任軍機處協辦大學士,教習庶吉士,侍講經筵,當了皇帝的先生。秋,攝戶部尚書。這時正對金川用兵,軍事如織,陳大受日夜被召見,參與討論國家大事。平金川後,出任兩廣總督。乾隆十六年(1751年)積勞成疾,卒於卒於兩廣總督任所。死後諡文肅。有《陳文肅奏議》。
陳大受有四子:輝祖、繩祖、嚴祖、及祖。長子陳輝祖以蔭生由戶部員外郎、遷郎中、軍機處行走,歷任陳州知府、安徽布政使、廣西巡撫、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湖北和湖南兩省軍民政務)、河南巡撫、河東河道總督、江南河道總督、閩浙總督(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統管福建、浙江、台灣三省軍民政務)兼浙江巡撫等要職。
佚聞趣事 
● 陳大受少時家貧,其父為人佃耕。同族有商人經常外出販魚,家有很多藏書,陳大受為其看家,並藉此讀書。
● 陳大受出身貧寒,深知民間疾苦,因此為官勤政愛民。在安徽、江蘇巡撫任上,正值荒年,糧食顆粒無收,百姓以槐樹葉、觀音土為食。他勞心積慮,籌谷賑濟百姓。採取開官倉、貸社谷、向外省購糧、阻截上繳漕米等幫助百姓度過災荒。任安徽巡撫時,因連年饑荒,盜賊蜂起,地方官員逮捕了600多人。經審訊均為一些饑民,他深表同情,將他們全部予以釋放。他還非常注重發展農業生產,在安徽推廣一種耐旱增產的水稻種子,促進了糧食增收。
●陳大受任事富有遠見卓識,不落俗套。遇荒年不禁商賈,不禁囤積,有人對此予以責難,他說:“商人貯米,得少利則散,民賴以濟”。他還主張“以工代賑”,由朝廷出資,招攬百姓修築城池,建造廬舍,疏通溝渠,加固堤岸,既能幫助百姓度荒,又有利於公益事業。對工程建設他注重質量,不隨便省費,常說:“用省工惡,他日修更倍之,作百年之計,不宜節於目前”。 他悉心治理,政績卓著,使江淮數百萬農戶,在荒年中飢餓者得以飽食,死亡者得以掩埋,為當時封疆大臣中所罕見。
●陳大受還非常重視台灣作為國家門戶的作用。任福建巡撫時,台灣按舊例每年將糧谷運往大陸,後來積欠越來越多。為了國家的安全,他上奏朝廷,免除台灣歷年的積欠。他深謀遠慮,認為台灣是福建的藩屏,一旦用兵,糧草運輸必然艱難,於是千方百計增貯積穀40餘萬石,以備急需。
● 陳大受處事不顧自身的利害得失,曾說:“歷事多而利害明,受害即在此。”清代文學家方苞認為這是名言,“可為庸庸者之藥石”。
史籍記載
陳大受,字占鹹,衡永郴桂道祁陽縣金蘭橋人。幼沉敏,初授內則,即退習其儀。既長,家貧,躬耕山麓。同舍漁者夜出捕魚,為候門,讀書不輟。雍正十一年,成進士,
選庶吉士。乾隆元年,授編修。二年,大考翰詹諸臣,日午,上御座以待。大受卷先奏,列御試第一,超擢侍讀。五遷吏部侍郎。四年,授安徽巡撫。初視事,決疑獄,老吏駭其精敏。廬、鳳、潁諸府時多盜,有司多諱匿,大受定限嚴緝,月獲盜五十輩,得旨褒美。淮南、北洊飢,發倉谷賑之。谷且盡,繼以麥。又告糶江南、廣東,且發且儲。時頻歲饑民掠米麥以食,有司以盜論。哀其情,奏原六十餘人。麥熟,禁麴造酒及大商囤積。又以高阜斜陂不宜稻麥。福建安溪有旱稻名畲粟,不須溉灌,前總督郝玉麟得其種,教民試藝有獲。因令有司多購,分給各州縣,俾民因地種植。事聞,上諭曰:“諸凡如此留心,甚慰朕懷。”
是年,調江蘇,疏請飭糧道較定各州縣漕斛,及先冬令民搜蝻子。屢諭嘉獎,並以搜蝻子法令直隸總督高斌仿行。常州、鎮江、太倉三府州被水災,發倉治賑。江南舊多借堰圩塘,或有久廢者,被水後尤多潰敗,工鉅費重,民力不能勝。大受出官粟借之,召民興築,計時而成。於江浦繕三合、永豐、北城諸圩,於句容復郭西塘黃堰,蘇州、太倉疏劉家河,灌溉瀦泄,諸工畢舉。七年秋,黃河決古溝、石林,高、寶、興、泰、徐諸州縣罹其患,大受馳視以聞。上命截漕米協濟,大受乃命多具舟,候水至分載四出,舳艫數百里,一日而遍。丹陽運河口藉湖水灌輸,淤沙需疏濬,大受奏定六年大修,每年小修。後高宗南巡,御製反李白丁都護歌曰:“豈無疏濬方,天工在人補。輪年大小修,往來通商賈。”蓋嘉其奏定歲修法利於漕運也。
十年,有旨蠲明年天下錢糧,大受疏請核准漕項科則,曉諭周知;匯覈地丁耗羨,同漕項並完;酌定業戶減租分數,通飭遵行。得旨嘉獎。戶部議禁商人貯米,大受謂:“商人貯米,得少利即散,貯不過一歲,民且利焉。請弛禁便。”又言:“城工核減,意在節用。用省而工惡,再修且倍之。”上皆韙其言。常州俗好佛,家設靜堂,自立名教。江寧、松江、太倉漸染其習。大受疏請飭有司防禁,移佛入廟;堂內人田屋產,量為處置。上諭曰:“此等事須實力,不可欲速。不然,則所謂好事不如無也。”
十一年,加太子少保,調福建。十二年,疏言:“近海商民,例許往暹羅造船販米。內渡時若有船無米,應倍稅示罰。”部議從之。疏言:“巡台御史巡南北二路,台灣、鳳山、諸羅、彰化四縣具廚傳犒賞,往往濫準詞訟。又於額設胥役外,俾奸民注籍,恃符生事。”上命自乾隆五年起,巡台御史均下部嚴議。又疏言:“台灣番民生業艱難,向漢民重息稱貸。子女田產,每被盤折。請撥台谷二萬石分貯諸羅、彰化、淡水諸縣,視鳳山例接濟。其不原借者聽。”報可。台灣民、番雜處,土音非譯不通。有奸民殺人賄通事,移坐番罪,疑之,再鞫,竟得白。或言海上有島十四,為田萬餘畝,可開墾,前政以入告。大受以島地久在禁令,一旦開禁,聚人既多,生奸尤易。設兵彈壓,為費彌甚,利不敵害,輒奏罷之。召授兵部尚書。
十三年,調吏部,協辦大學士、軍機處行走。十四年,金川平,晉太子太傅。秋,署直隸總督。十五年,授兩廣總督。陛辭請訓,上曰:“汝直軍機處兩年,萬幾之事,皆所目擊,即朕訓也。何贅辭?惟中外一心足矣。”尋命協理粵海關。兩粵去京師遠,吏媮民哤,大受以猛治之,舉劾不法吏,政令大行。十六年,以病乞解任,溫詔慰留。未幾,卒,賜祭葬,諡文肅,祀賢良祠。
大受眉目皆上起,豐髯有威。清節推海內。以微時極貧,祿不逮親養,自奉如布衣時。子陳輝祖,自有傳。
(《清史稿》卷三百七·列傳九十四)

陳輝祖(?~1783)


衡永郴桂道祁陽縣金蘭橋人(今衡陽市祁東縣金橋鎮)。大清宰相陳大受子,清朝大臣。以蔭生由戶部員外郎、遷郎中、軍機處行走,歷任陳州知府、安徽布政使、廣西巡撫、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湖北和湖南兩省軍民政務)、河南巡撫、河東河道總督、江南河道總督、閩浙總督(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統管福建、浙江、台灣三省軍民政務)兼浙江巡撫等要職。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二月,陳輝祖任廣西巡撫,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廣西巡撫陳輝祖奏請維修靈渠;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九月,陳輝祖任湖北巡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陳輝祖兼署湖廣總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陳輝祖與劉墉查勘湖北沔陽州沖潰堤工;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正月,陳輝祖任河南巡撫;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十二月陳輝祖為河東河道總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二月,陳輝祖為江南河道總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八月,陳輝祖暫署兩江總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二月,陳輝祖與阿桂、富勒渾、李質穎勘視海塘;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正月,授陳輝祖閩浙總督兼浙江巡撫,督辦塘工;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正月,陳輝祖因四弟甘肅理環縣知縣陳嚴祖,為王檀望貪污大案成員,貪污四千八百兩,坐瞻恂情弊罪,受株連,降三品頂戴留任,罰交議罪銀三萬兩;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陳輝祖褫職逮問;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以牟利營私閩浙總督陳輝祖的弟弟陳嚴祖要交三萬兩議罪銀,向他求助。陳輝祖於是非法侵吞了一千六百兩銀子,交給弟弟陳嚴祖。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二月,因牟利營私陳輝祖被乾隆帝賜自盡。
周立功
一位從祁東縣金橋鎮黎明村走出的名人,中國單片機領域的權威人士,他是98萬祁東人民的驕傲!
周立功!!!!!!!!好像是人名,沒錯,他就是廣州周立功單片機有限公司的創始人.那”周立功”是何許人也.肯定老爹很有錢,以前就是幹這一行的;要不老爹就是有權有勢;要不就是留洋回來的”海歸”.這些都不是.他是一名貧困中學老師的兒子,沒錢沒勢.而且1981年聯考落榜後去讀了技校,後來成了一名技工.這是我們大部分人走過的道路或者正在走的道路.那他怎樣從一名技校畢業的電工轉變成著名的企業家,專家,教授,億萬富翁的呢?
周立功生於:1964年,籍貫:湖南省衡陽市祁東縣.1981年聯考落榜.1981-1984年就讀技工學校.1989年被作為湖南省勞模保送上了上海中國紡織大學(現在的東華大學).1990-1994年就讀於上海中國紡織大學-自動控制專業.1994年從上海中國紡織大學(東華大學),自動控制專業本科畢業.1994-1999年跟大多數人一樣在做產品,做市場,做銷售..1999年,創立了廣州周立功單片機有限公司。
周立功公司:1999年5月,公司接到了PHILIPMCU的代理權.1999-2004年,公司連續5年銷售PHILIPS MCU 亞洲第一名.
2004年,公司成為美國Catalyst半導體授權增值分銷商;2004年7月,公司正式成為Sipex半導體全線產品有價值的分銷商;<br>2005年,周立功公司榮獲<<國際電子商情>>讀者最滿意的分銷商.2006年周立功公司榮獲EDN China”本土創新公司”獎.周立功最常思考的問題:”什麼才是競爭對手做不到的”.周立功最喜歡的員工:”強烈渴望成功的人“

金橋名勝

金蘭寺

金蘭寺位於祁東縣城東南16公里,原寺座落於現金橋鎮政府駐地。始建於唐代,明萬曆三年(1575)重修,清道光十七年(1837)補修。該寺規模較大,占地2000平方米,寺宇為四進兩橫,前進為戲台,純木結構,戲台門口為大金剛分列兩旁;二進為岳聖殿。土木結構,單檐歇山頂;三進為大雄寶殿,土木結構,是該寺最在的宮殿式建築物,以32根大木柱為主體,重檐斗拱,上蓋綠色玻璃瓦、屋脊有鍍金的“風保筒”壓頂,柱頭有龍鳳、獅子、麒麟雕刻裝飾,其為壯觀;四進為三聖殿,土木結構,供有孔、孟、朱夫子神像,整個寺內有大小石碑50多塊。1945年,在該寺院後辦了一所鎮中心國小,曾曹日本飛機濫炸。

金橋鎮教育

金橋鎮第一中學
金橋鎮第二中學
金橋鎮第三中學(原官山鄉中學

金橋鎮企業

衡陽市衡峰酒業有限公司

衡陽市衡峰酒業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白酒研製 、開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綜合型酒類企業。公司地處祁東縣城10公里處的金橋鎮,公司占地面積 3000平方米,分為兩部分:一是擁有多個窖池的釀酒基地,二是具備現代化規模的生產線及包裝車間、貯存倉庫。公司擁有資產3000餘萬元,年產量可達800餘噸。公司現有員工200多人,其中行銷管理及專業技術人員60多人,為企業穩定發展具備了必要的條件。
公司多年來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科技為先、質量至上、信譽第一”的宗旨,並將其貫穿於產品研製、開發、生產、銷售的全過程。公司研製、開發、生產的“衡州”系列酒,秉承了千年來民間傳統釀酒之工藝,結合現代科技釀酒技術,精選高梁、大米、小麥、玉米、糯米五種優質原料,經老窖固態發酵、長期儲存、精心調味而成。酒質“無色透明、窖香濃郁優雅、醇和綿柔、香味協調、尾味爽淨、回味悠長、風格典型”。

祁東縣金橋草蓆集團有限公司

祁東縣金橋草蓆集團有限公司創建於2000年11月,由原金橋草蓆協會發展而成。現轄6個分公司,8個生產區,擁有織席機3860台、車邊機2860台、織邊機1000台、拉絲機20台、平光機16台 ,制線廠1個,牽紗機10台,設有1100個作訪,固定資產8600萬元,從業人員9200人,在全國設有銷售網點3216個。草蓆產品曾被國家輕工業部授予優秀出口產品銅獎和全國星火計畫成果產品銅獎,2002年被湖南省評為優質產品獎,被衡陽市授予科技進步獎。
公司成立後,生產規模不斷擴大。2001年加工席草20萬噸,生產各種草蓆7000多萬條,創產值4.8億元,銷售收入4.6億元,利稅5600萬元,年年榮獲縣納稅大 戶獎。生產的產品有金橋牌綠色保健踏踏米席,提花色席、膠絲壓光席、五色壓光席、旅遊摺疊席等25個品種。其產品色澤柔和,手感舒適,吸溫透氣,冬暖夏涼,且根據人體穴位設定凹凸面,具有保健功能,因而倍受人們青睞。產品主要銷往除青海、西藏外的29個省、市、自治區,並出口東南亞、日本和歐美系列草蓆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祁東草蓆業的發展,加快了全縣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帶動了全縣12萬農戶從事席草種植,草蓆生產及加工致富。產區農民僅此一項年人平增收2800元。為了尋求新的發展以適應WTO新形勢,公司正在擴大生產規模,規劃在鎮新街出口處新增作坊500個,新增織席機1000台,力爭2-3年內年產值突破6億元,出口創匯突破4億元。
祁東縣笑容草蓆工藝品廠
祁東縣笑容草蓆工藝品廠是一家專業生產磁性紗門,床上四件套,枕芯,枕套,抱枕,家用草蓆及各種鞋席等的工廠。現磁性防蚊紗門年產110萬條,湖南第一、全國第三。磨毛四件套,年產42萬套,湖南第一。
祁東縣金鵬草蓆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於2003年,位於全國著名的草蓆之鄉——衡陽市祁東縣金橋鎮,是一家集種植、收購、加工、銷售於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金橋席草資源豐富,品種優良,公司加工的草蓆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
祁東蘭峰草制工藝品有限公司
公司位於中國最大草蓆生產基地——金橋鎮,年產各種花色草蓆6000萬條。
祁東縣金橋糧食購銷有限責任公司
祁東縣金橋鎮建築工程有限公司
祁東縣金橋食品公司

詠金橋——告絕的城堡

牡丹的夢落墨什麼地方
——金蘭橋一迭芳香的遺稿
午夜,誰遭遇了歷史游來的佳麗
黃昏製造者N次砌牆建房
余溪水淙淙地流淌著
一匹激情的木馬正踏波而來
依舊燦爛的常登第是彼岸的偉男子
有人說,沒有見過的事物無法想像
但我仍要伸出語言的臂膀
一個筆畫穿透空白的紙張
童真的嬰啼撕開檔案局的上衣紐扣
甲殼蟲欣然的奔突出來
走進三國,吳孫皓翻啟史冊一夜
雲端閃過一道金光,泉陵分娩祁陽
金橋就是這個育嬰的天堂,此刻,天清地曠
站在黃吉山嶺之顛鵠望
女媧自水域之地高舉那枚銅鏡
石斧石鋤從新石器時代走來,為你驅障逐影
城牆口就是城牆口
古樸的文字怎樣演繹一幕又一幕
祈禱或吶喊,我還能想像你的表情
伊甸園的一條蛇準備實施一場陰謀的時刻
一圍盤轉而起的護城河蹦跳而至
今天,我看見了一顆顆鵝卵石敲打陽光的額頭
睡醒的獅子踹動了老龍潭的一支動脈
——余溪水,黃帝割裂的一滴血與淚
傾注進祁陽這座稱頌的城堡血管
松樹殭屍在微波中摩拳擦掌
男人的野性與城堡的發展日新月異
放蕩的女人拉扯歌舞泛濫勞作
劍躺在棺里撞擊鐘樓的鼓
如狼嚎般引來一塊畫板,任風這支筆作畫
商貿繁燈擠不進它的一角零點
鋪子町就是鋪子町
你為誰歌唱,那樣熱烈、曲折、高昂
織就了這五萬平方米的地域之城
縣治大院、校場坪、點將台、驛道
轄神橋下的轄神廟,金蘭橋東的金蘭寺
它們用白河之水寫作一株翠柏的歷史
白雲與白雲的戰爭注定要起風暴
——元朝年間的一場史無前例的洪水
吞噬了縱有諸神守護的地堡
一支官杖、一枚官印及其他
化作一壘石頭的血液與情感
放飛一簾幽情的傳奇
我如何才能閱讀你那告絕的版本
滄海一螺,吹開了你鏽蝕的城門
蟬聲迴蕩,我被高山與陽光拉住
秋天回到秋天
詞回到詞
關於金橋的詩句還在繼續
在大地的庭院裡
一些事物已經落葉
一些事物正在結果
人間沒有比這更美好的景象,它曾那么莊嚴,又那么輝煌。誰能經過它而無動於衷?金橋,這裡曾是吳至唐初祁陽縣治所在地,如今,又成為國內知名草蓆生產基地。此刻,這座告絕已久的城堡正披著美麗的晨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