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概論

社會學概論

社會學概論是一門套用性十分廣泛的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在社會中的各種社會生活、社會交往、社會工作、社會結構、社會發展等方方面面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使人們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中各種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形成對社會整體的認知的一門學科。

包含學科

其實,任何一門學科的研究範圍是很廣泛的,它與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性。因此,社會學的學習有助於形成一個較廣闊的視野以及較深刻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社會學概論所涉及的學科有:新聞學(基礎段)、廣告學、經濟學、心理學、行政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秘書、社會工作與管理。

相關課程

v西方社會學史

v社會研究方法

v(社會調查方法、社會統計學)

v社會心理學

v套用社會學

v社區研究

推薦書目

v戴維.波譜諾:《社會學》

v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版

v伊恩.羅伯遜:《社會學》

v商務印書館1994版

v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

v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版

v王思斌主編:《社會學教程》

v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版

李毅:《社會學概論》

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

相關書籍

暨南大學出版書籍

基本信息

書名:社會學概論

作者:李毅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3-1

ISBN:9787811356564

開本:16開

定價:32.80元

內容簡介

物競天擇,謀事在人。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正如毛主席所說,“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這種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就是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中國能不能真正重回世界第一,能不能長期保持世界第一,主要在於能不能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秦皇漢武,締造中國,開疆拓土,二百多年,屍積成山,血流成河,掃滅六國,蕩平匈奴,消滅封建制度,創立民族國家,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為中國領先世界兩千年的輝煌奠定了基礎。締造新中國同樣輝煌悲壯,高舉毛澤東的旗幟,長征兩萬五千里,設伏平型關,攻上孟良崮,打下濟南府;跨過鴨綠江,拿下漢城,守住上甘嶺;三年半建成現代工業體系,1956年造出戰鬥機,1962年邊境自衛反擊,搞出“兩彈一星”,完成三線建設,修通成昆鐵路,鑿出紅旗渠;把中國人均壽命從1949年的30多歲提高到1976年的60多歲;形成美、蘇、中“大三角”。從秦漢雄風、盛唐氣象,到毛澤東的旗幟,中華民族有氣吞山河的浩然正氣。中國今後無論有多少艱難險阻,無論有多大的困難,無論有多大的犧牲,只要世世代代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敢於亮劍,就一定能夠把中國建設成為經濟強國、軍事強國、金融強國、政治強國、文化強國,統一祖國,真正重回世界第一,並長期保持世界第一。

圖書目錄

代序國際社會學視角下的中國社會變革

第一篇理論與方法

第一章什麼是社會學

第一節社會學的性質與學科體系

第二節社會學與其他科學的關係

第三節社會學的意義

本章小結

名詞解釋

附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表(社會學)

中文推薦閱讀

英文推薦閱讀

思考題

第二章社會學理論

第一節中國社會思想傳統

第二節馬克思的唯物史觀

................

中國鐵道出版書籍

基本信息

書名:社會學概論

適用專業:人文社科通識課程系列教材

書號:978-7-113-12610-0

版次:1版1次

開本:16開

作者:於鳳春劉邦凡

出版時間:2011-05-20

定價:35元

出版社:中國鐵道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在對社會學的學科定位、理論流派和學科發展歷史詳細論述的基礎上,分多個方面進一步詳細闡述了社會學的學科體系。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有助於學生掌握社會學的基本概念、知識和相關的理論,達到比較系統地了解社會知識、增強分析社會的能力、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的目標。

圖書目錄

第1篇 社會學的視野

第1章 社會學的學科定位

1.1 什麼是社會學

1.2 社會學與其他社會科學

1.3 社會學的研究領域

第2章 社會學的理論流派

2.1 社會學理論發展的基

本脈絡

2.2 現代社會學幾種主要

的理論流派

2.3 社會學理論的新綜合

趨勢

第3章 社會學的歷史回顧

3.1 社會學的創立

3.2 社會學的現代發展

3.3 社會學在中國

第2篇 社會的框架

第4章 文化

4.1 文化概述

4.2 文化的結構

4.3 文化的分析

第5章 社會與社會結構

5.1 社會概述

5.2 社會結構及其基本類型

5.3 社會關係與社會網路

第6章 社會群體

6.1 社會群體概述

6.2 最重要的初級群體——

家庭

6.3 其他幾種社會群體

第7章 社會組織

7.1 社會組織的定義與特點

7.2 社會組織的環境與目標

7.3 社會組織的結構與功能

7.4 社會組織中的非正式

結構

第8章 社會制度

8.1 社會制度(設定)概述

8.2 政治制度

8.3 經濟制度

8.4 其他幾種重要的社會

制度

第3篇 社會的運行

第9章 人的社會化

9.1 什麼是社會化

9.2 社會化的若干理論

9.3 社會化的環境和動力

9.4 終生社會化

第10章 社會角色與社會

互動

10.1 社會角色

10.2 社會互動及類型

10.3 社會互動的情境與過程

第11章 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

11.1 社會分層的概念和主

要理論

11.2 關於社會分層的理論

解釋

11.3 社會流動

第12章 越軌與社會控制

12.1 越軌及其解釋

12.2 關於越軌的理論

12.3 越軌的社會控制

第13章 社會問題

13.1 社會問題概述

13.2 主要的社會問題

13.3 社會問題的研究與治

理趨勢

第4篇 社會的變遷

第14章 城市、鄉村與城鄉

協調發展

14.1 社區概述

14.2 社區的類型

14.3 社區變遷

第15章 社會變遷和現代化

15.1 社會變遷及相關理論

15.2 現代化、全球化及相

關理論

15.3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與

全球化現象

第16章 社會保障與社會工作

16.1 社會保障概述

16.2 社會保障的興起與發展

16.3 社會工作

附錄A 社會學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文摘

插圖:

(4)世界體系。世界體系是現代化的產物。只有當各國人民之間的互動頻繁,能夠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一個共同體時,這種世界範圍的社會單位——世界體系,才算形成。在科學技術落後、生產力十分低下的農業時代,由於交通工具的限制,國與國之間來往很少,大家往往是閉關自守,處於一種相對隔絕的狀態。世界各國間交往的發展和科學的興起是分不開的。工業革命後,輪船和火車登上了歷史舞台。西方列強用武力一個接一個地打開了東方落後國家的大門,與它們發生不平等的掠奪或互動。世界各個角落被工業革命的浪潮席捲,一個世界範圍的共同體形成。20世紀初,電話、電報的問世,又從另一個方面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為人們的交往和溝通提供了最方便的工具。隨著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2.從權力關係劃分社會單位

如果從社會單位形成的過程和權力關係來看,社會單位又可以分為初級社會單位和次級社會單位兩類。

(1)初級社會單位。初級社會單位是在互動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相對獨立的共同體。原始群、氏族、家庭、鄰里、朋友群、學生社團、志願組織、私人企業、利益群體、政黨、國家、聯合國等就屬於這類初級社會單位。

從形成過程看,初級社會單位往往是以互動為基礎形成的,即先有一定程度的互動,當互動到形成關係網路或有必要建立持久的關係網路時,初級社會單位就產生了。當然,在社會關係網路的形成過程中,不同初級社會單位的具體互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以武力為基礎,如古代的部落首領通過征服其他部落而建立國家;有的是通過婚姻、血緣關係建立的,如家庭、家族便是如此;有的先有幾個人倡導,先確立一個目標,然後再以契約的方式吸收成員,如私營企業、學生社團便屬於這種類型。

從權力關係看,初級社會單位是相對獨立的,它既不能支配、管理本單位之外的其他社會單位,也不會受其他社會單位的支配和控制。它的權力直接來源於其成員,因此它只能控制、支配本單位的社會成員。除了為管理本社會單位而在內部組成的次級社會單位受其控制外,它無權支配其他社會單位,也不能支配本社會單位以外的個人。

後記

我在1986年南開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到廈門大學任教開設的第一門課就是《社會學概論》。1988年寫了一篇題為《社會單位範疇初探》的文章,發表在江蘇省社科院辦的《社會學探索》刊物上。在這篇文章中,我提出了“社會單位”這一概念,並試圖以此為基礎對西方社會學理論中巨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的脫節進行整合。根據社會單位這一概念,我寫了一本題為《社會學導論:社會單位分析》的書,1993年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當時那本書我把它定位為“專著性教材”,既有我建立的社會單位理論體系,又以教材的方式對社會學的基本理論和概念做了介紹。這種專著加教材的寫法有很多不足,一方面,自己的理論體系講得不透徹,另一方面,社會學的基本原理也講得不夠全面。從那時起,我就有一個想法,即把這本書中的內容一分為二,重新寫兩本書:一本是《社會單位理論》,將進一步系統闡述我的社會單位理論,並對巨觀社會學和微觀社會學理論進行新綜合;另一本是《社會學概論》,比較規範地介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作為高校社會學專業本科生的教材。當兩年前我把寫一本社會學概論教材的想法告訴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乾詠昕女士之後,立即得到了她的大力支持,並將該書列入了該社的出版計畫。正是在干女士的催促之下,我才能在繁忙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之餘組織人員編寫這部《社會學概論》,了卻了多年的一個心愿。

作為教材,無需標新立異,但需要把基本的原理講得清楚明白。基於這一想法,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我們力求以平實的語言系統地介紹社會學這門學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同時儘可能反映各相關領域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十分注意學術規範。我在多個場合強調學術規範對於一門學科發展的重要性。學術論文和專著需要學術規範,一般的教材更需要學術規範。如果說目前社會學的學術論文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學術規範的話,那么已經出版的一些教材還是存在許多不夠規範的地方。本書開始編寫的時候,我們就非常強調學術規範,凡是引用他人觀點、材料,一定要在文中標明出處。

目錄

第一篇 概述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什麼是社會學

第二節 社會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第三節 社會學知識的形態

第二章 社會學的歷史與現狀

第一節 社會學的產生

第二節 社會學的發展

第三節 當代社會學

第三章 社會學研究方法

第一節 社會研究的方法論

第二節 社會研究的方法

第三節 社會學研究的基本程式

第二篇 個人與社會

第四章 文化

第一節 什麼是文化

第二節 文化的結構與功能

第三節 多元文化

第五章 人的社會化

第一節 什麼是社會化

第二節 社會化理論

第三節 社會化的主體

第四節 社會化的歷程

第六章 社會互動

第一節 什麼是社會互動

第二節 地位與角色

第三節 社會互動的類型

第四節 社會網路

第七章 越軌行為

第一節 越軌行為

第二節 越軌行為的理論解釋

第三節 社會控制

第三篇 社會結構

第八章 社會群體

第一節 社會群體概述

第二節 社會群體的結構及其作用過程

第三節 群體規範和群體壓力

第四節 初級社會群體

第九章 社會組織

第一節 社會組織概述

第二節 社會組織的目標

第三節 社會組織的結構

第四節 社會組織的管理

第十章 社區

第一節 什麼是社區

第二節 社區研究的理論視角

第三節 社區的基本類型

第四節 社區發展與社區建設

第十一章 社會分層

第一節 什麼是社會分層

第二節 社會分層的有關理論

第三節 社會流動

第四節 當代中國的社會分層

第四篇 社會制度

第十二章 家庭制度

第一節 婚姻與家庭

第二節 家庭結構

第三節 變遷中的當代中國家庭

第十三章 政治制度

第一節 權力

第二節 政體

第三節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第十四章 教育制度

第一節 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節 教育制度研究的理論視角

第三節 中國教育公平問題

第十五章 宗教制度

第一節 什麼是宗教

第二節 宗教與人類生活

第三節 宗教組織

第四節 當代宗教的發展趨勢

第五篇 社會變遷

第十六章 集體行為與社會運動

第一節 集群行為的性質與條件

第二節 集體行為的一般類型

第三節 社會運動

第十七章 社會變遷與現代化

第一節 社會變遷概述

第二節 社會變遷的理論

第三節 現代化

第十八章 全球化

第一節 全球化概述

第二節 全球化的內容及其影響

第三節 全球化理論

第四節 中國與全球化

參考文獻

人名對照表

後記

作者簡介

胡榮,博士,廈門大學“閩江學者”特聘教授。曾就讀於寧德師範專科學校(1978—1980年)和南開大學社會學系(1984—1986年)。1986年開始在廈門大學任教,先後擔任助教和講師,1993年破格晉升副教授,1995年再次破格晉升教授,1996年到香港城市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0年回廈門大學創辦社會學系。主要研究領域為農村社會學和政治社會學。在《社會學研究》(北京)、《社會》(上海)、《中國21》(日本)、《二十一世紀》(香港)和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美國)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多篇。主要著作有《社會學導論》(1993年)、《理性選擇與制度實施》(2001年)和《社會資本與地方治理》(2009年),譯著有《宗教社會學》(1989年)和《心靈、自我與社會》(1995年)等多部。先後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村民自治與農村社區的社會資本重建”(2001年)、“農村基層政權退化與對策研究”(2004年)以及“農民工精神健康的社會學研究”(2008年)。2004年被評為福建省第三屆十大優秀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現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農村社會全面進步中的社區建設研究”首席專家,為廈門大學社會學系博士點負責人,任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福建省社會學會會長和中國社會學會常務理事,為教育部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序言

本書是一本為初學社會學,特別是結合成人學習的特點而編寫的關於社會學入門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教科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社會學的理論、方法和套用,提高學生理解、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能熟練地運用社會學的基本理論來指導工作和生活,並為學生學習其他有關專業課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教材編寫的指導原則是:本著必須和夠用,理論和套用並重的原則;教材內容力求簡明扼要、概念明確、理論清晰、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便於學生自學。編寫過程中注意刪繁就簡、以簡馭繁;內容採取循序漸進、重點突出的原則。

本教材的整體結構和各章之間的邏輯關係是:除第一章緒論是介紹社會學這門學科的一般性質和意義外,從第二章至第十四章,大體上是按照三大塊安排的。這三大塊是:第二至第四章為第一部分,是作為社會學基礎知識而提出的;第五至第十章是第二部分,是作為社會群體與結構的分析而提出的;第十一至第十四章是第三部分,是作為社會機制的運作而提出的。最後,第十五章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與第十六章社會學發展綜述,則是提供非專業學習社會學的學生概括地掌握社會學調查研究方法與這門學科的歷史發展知識的學習之用。通過這兩章的學習,可以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社會學的興趣,但不作為本教材的重點學習內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