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經濟理論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以當代中國正在發生的市場化、工業化與國際化為背景,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改革與開放中的基本理論問題與重大現實問題展開系統、深入的分析。本教材既不主張一概排斥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只遵循傳統的思路構建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也不贊同完全採用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構建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而是主張以與時俱進的態度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合理運用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既重視對生產關係的分析,也要研究資源配置,而且應在揭示資源配置規律的過程中剖析經濟關係。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作 者: 楊瑞龍 主編
出 版 社: 人民大學出版社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社會主義經濟理論

出版時間: 2008-5-1
字 數: 370000
頁 數: 326
開 本: 16開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300090375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經濟 >> 經濟學理論 >> 政治經濟學
定價:¥30.00

內容簡介

本教材倡導直面現實的研究態度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深刻揭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直面現實式的研究並非是不要理論,而是從我國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特殊現象入手,通過對現象的深入剖析來檢驗現有的理論並發展與創新經濟學理論。本教材共包含導論與十章內容。導論主要討論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研究對象與方法論;第一章研究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第二章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徵與運行機制;第三章對我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過程進行經濟學分析,力圖揭示中國改革開放道路的經濟學價值;第四章著重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有產權特徵以及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思路與模式選擇;第五章運用現代企業理論,討論國有企業治理結構創新的基本思路與模式選擇,著重研究共同治理與相機治理相結合的國有企業治理結構創新模式;第六章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收入分配問題;第七章對當代中國的經濟成長與經濟發展問題,特別是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第八章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結構調整問題;第九章分析社會主義的對外經濟關係,特別是對對外貿易、資本引進、國際資本流動、匯率等問題展開了比較深入的分析;第十章主要討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功能與政府對經濟活動合理干預的邊界與方式。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社會主義經濟理論

作者簡介

楊瑞龍,1957年5月生,江蘇省崑山市人。1990年7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英國杜倫大學客座教授。兼任北京市經濟學總會常務副會長、教育部經濟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政府顧問。曾先後赴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和丹麥奧登塞大學訪問進修。在制度經濟學、企業理論、非均衡經濟學等研究領域發表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曾獲第八屆和第十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中國高校第三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北京市第三屆、第四屆、第六屆、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第四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獎等獎項。被選拔為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國家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人選,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專家”。獲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教育部“青年教師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特徵
第一節 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科學預測
第二節 社會主義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
第三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第二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第一節 社會主義為什麼要發展市場經濟
第二節 什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第三節 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三章 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漸進過渡
第一節 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方式與路徑比較
第二節 市場取向改革與供給主導型制度變遷方式
第三節 中間擴散型制度變遷方式與地方政府的特殊功能
第四節 從中間擴散型向需求誘致型制度變遷方式的漸進轉換
第四章 社會主義企業制度與國有企業改革
第一節 馬克思的所有制理論
第二節 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
第三節 國有產權的多級委託代理及其面臨的問題
第四節 國有企業的分類改革戰略
第五節 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的模式選擇
第五章 國有企業治理結構的創新
第一節 利益相關者合作邏輯與國有企業治理結構創新原則
第二節 國有企業治理結構效率的實證分析
第三節 國有企業治理結構創新:共同治理機制的設計
第四節 國有企業治理結構創新:相機治理機制的設計
第六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分配製度
第一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按勞分配與多種分配方式
第二節 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
第三節 微觀收入分配與巨觀收入調節
第四節 微觀收入分配中的公平與效率
第七章 社會主義經濟成長與經濟發展
第一節 經濟成長與經濟發展的一般理論
第二節 制度創新與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
第三節 可持續發展與科學發展觀
第四節 鄧小平的經濟發展理論
第八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結構調整
第一節 二元經濟結構與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
第二節 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進程
第三節 技術進步與經濟結構調整
第九章 社會主義對外經濟關係
第一節 對外開放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的我國對外開放實踐
第三節 對外貿易、工業化與我國的經濟成長
第四節 金融開放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第十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調節
第一節 政府調節經濟的必要性
第二節 政府干預經濟的功能界定與範圍界定
第三節 政府干預經濟的政策目標選擇
第四節 政府干預經濟的政策手段選擇
第五節 經濟政策選擇與經濟效率
後記

書摘

第一章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特徵
第二節 社會主義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
一、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演變和傳統形式的形成
馬克思恩格斯一再說明,他們的理論不是教義,他們所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的方法。然而,由於種種主客觀原因,馬克思主義關於未來社會的理論在被後來社會主義者繼承的同時,被加以教條化,馬克思恩格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得出的一些個別結論被當作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特別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消滅私有制和商品貨幣關係的理論不僅被後來的社會主義者所繼承,而且逐步由一種理論構想成為了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中必須遵循的行動綱領。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中,商品生產與私有制相聯繫,消滅私有制與消滅商品生產是未來社會的兩個重要特徵。之後的社會主義者幾乎都對這點深信不疑。不僅如此,而且從19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出現了把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適用於黨的宣傳需要而加以簡單化、有時是庸俗化的現象。社會主義經濟應當排除市場關係並實現“實物”經濟的觀點已開始成為統治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教條。當時在社會主義政黨和社會主義者中流行的觀念是:(1)商品生產與社會主義不能相容是一條定理,並且把消滅商品生產當作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項任務;(2)把社會主義經濟解釋為一家集中管理的、封閉的、自給自足的企業;(3)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就已經必須實現經濟關係的“實物化”。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消滅商品貨幣關係和市場機制已不僅僅是一種理論預測,而且變成了政策主張和行動綱領;商品貨幣關係的消亡不再是一種自然的歷史過程,一種抽象的理論推導,而是由無產階級專政通過暴力和權力強制加以實現的、人為的結果。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