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係理論概述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摘要]: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係理論是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勞動關係基礎之上的勞動關係理論。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的性質內涵和基本特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的性質內涵和基本特徵,是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係理論立論的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在勞動關係中的反映,是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性質決定的。

作者:高愛娣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

[摘 要]: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係理論是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勞動關係基礎之上的勞動關係理論。首先,它定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是在國家、社會、企業、勞動者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勞動關係雙方有著不
[英文摘要]:
[關 鍵 字]:新型勞動關係 性質 基本原則 作用
[論文正文]:
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係理論是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勞動關係基礎之上的勞動關係理論。首先,它定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是在國家、社會、企業、勞動者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勞動關係雙方有著不同的具體利益要求但權利與義務相對均衡的勞動關係;是能夠將勞動關係各主體的利益訴求納入法律和制度框架範圍內,依法予以實現和保障的勞動關係;是能夠通過市場調節與國家干預相結合,自我化解和消除利益衝突,促進社會的公正與公平的勞動關係。基於以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關係的基本判斷,該理論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是以穩定協調為基本要求,以公正公平為基本內容,以各方合作為重要特徵;主張推動勞動關係的建立、運行、監督、調處等方面規範有序、公正合理、運轉順暢、穩定協調地和諧發展;強調工會作為勞動關係重要主體之一?勞動者一方的代表,在協調勞動關係和各種社會利益矛盾、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係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1992年,以鄧小平的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誌,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南巡講話提出計畫和市場都是國家調節經濟的手段,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黨的十四大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領導地位,明確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的經濟制度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非公有制經濟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渡,利益的多元化和多元的利益衝突越來越突出,建立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增強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成為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創新取得重要突破,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等一系列理論成果,都強調以人為本,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目標,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係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走向完善,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呈現出多樣化格局,勞動關係的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市場化勞動關係逐步占據主導地位,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勞動和社會保險制度初步建立,勞動爭議調處工作不斷加強,基層民主管理制度在探索中前進,勞動關係狀況從總體上講是穩定協調的。但是,由於勞動關係表現形式多元化、複雜化,適應市場化勞動關係的調節機制和制度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勞動關係雙方力量對比嚴重失衡,市場經濟條件下強資本、弱勞工的現象日益明顯,勞資矛盾日益激化,勞動爭議和勞動糾紛凸顯,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勞動關係矛盾的激化成為可能,為中國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埋下隱患。因此,建立穩定協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不僅關係著企業和職工利益的共同發展,勞動者和建設者的和諧共贏,而且關係著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勞動關係穩定與社會發展平衡之間的關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社會基礎。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工會始終堅持以理論創新推動工作創新,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工作理論體系、制度框架和運行模式逐步形成的過程中,開始形成並逐步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係的理論。1993年召開的工會十二大,面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樣一個新的歷史性課題,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回答,強調了工會要更好地發揮民主渠道和社會調節作用。1994年《勞動法》通過並決定於1995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在1994年底召開的全總十二屆二次執委會議上,就及時提出了突出工會維護職能的工會工作總體思路。工會十三大進一步強調要堅持和發展工會工作的總體思路,並在全總十三屆二次、三次、四次執委會議上,先後提出了貫徹這一總體思路的“五突破一加強”的基本工作框架、“三個最低限度”的工作目標和“抓機制、辦實事、轉作風、求實效、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強調一手抓調整勞動關係的機制建設,一手抓為職工民眾特別是困難職工辦實事。

在2003年10月召開的中國工會十四大上,王兆國強調要把維護貫穿於推動改革、促進發展、積極參與、大力幫扶的全過程,大會把積極參與協調勞動關係和社會利益關係,使勞動關係調整機制的建設更加完善,作為今後五年工會工作的目標任務之一。2004年12月召開的全總十四屆二次執委會議,確定了“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的工作方針。2005年7月,全總十四屆六次主席團會議通過了《關於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的決議》。2005年12月,全總十四屆三次執委會議進一步提出“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協調勞動關係和社會利益、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途徑”,把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的工作方針,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的具體內容和集中體現,為新形勢下“建設什麼樣的工會、怎樣建設工會” 明確了重點,提出了要求。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從協調利益關係、解決利益矛盾、實現社會和諧的高度,不斷完善工會組織領導下的維權機制,積極營造勞動者與建設者的和諧關係,經營管理者與勞動者的和諧關係,企業與社會的和諧關係,職工與職工的和諧關係,及時化解勞動關係和各種社會利益矛盾,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的性質內涵和基本特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的性質內涵和基本特徵,是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係理論立論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在勞動關係中的反映,是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性質決定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是以公有制為基礎引進市場機制來加快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它在經濟上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保證國有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在政治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在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上堅持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主導。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是在國家、社會、企業、勞動者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勞動關係雙方有著不同的具體利益要求但權利與義務相對均衡的勞動關係。隨著以《工會法》、《勞動法》為基礎及其相關配套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勞動關係的勞動法律體系的初步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是能夠將勞動關係主體雙方的利益訴求納入法律和制度框架範圍內,依法予以實現和保障的勞動關係;是能夠通過市場調節與國家干預相結合,自我化解和消除利益衝突,促進社會的公正與公平的勞動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的這一性質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勞動關係主體雙方利益關係的一致性與合作性

利益的一致性和合作性主要體現在勞動關係主體雙方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尊重和承認利益差別,追求合作共贏。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立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之上,黨和國家是全體人民民眾(包括職工民眾)的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因此,不同的社會階級、階層和群體雖然有著不同的具體利益,但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職工是國家的主人,國家保障每個職工在社會和企業中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利。工會作為職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是黨聯繫職工民眾的橋樑和紐帶,是勞動關係的調節者,也是企業的合作夥伴。而企業所有者和經營者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勞動關係主體雙方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決定了勞動關係有合作的可能,同時,勞動關係主體雙方具體利益的差異性,決定了勞動關係有合作的需求。根本利益一致與通過合作實現具體利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的根本特點,是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係建立的基礎。

第二、勞動關係運行機制的法制化與規範化

法制化和規範化主要體現在勞動關係的運行機制是在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的前提下,通過強大的國家力量來加強巨觀調控,提高巨觀和微觀層面上的有關制度建設來完善各種法律制度和政策,規範勞動關係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提供依法實現利益訴求的手段和渠道,保證勞動關係主體雙方能在法律和制度範圍內,提出和實現自己的利益要求。勞動關係運行機制的法制化與規範化,承認了勞動者作為獨立的利益主體的法律地位,避免了勞動關係的行政化,有利於處理好國家、企業與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關係,同時促進了勞動關係雙方地位的平等與力量的平衡,避免了勞動關係的過度失衡,有利於勞動者一方積極性的發揮。強調國家對勞動關係的積極干預,並非完全依靠市場來調節勞動關係,避免了勞動關係的無序化、非組織化和無政府狀況,有利於實現勞動關係的公平與公正,消解各種利益矛盾,平衡不同社會利益關係,實現勞動關係的良性運轉和循環。

第三、勞動關係協調方式的自主性和市場化

協調方式的自主性和市場化主要體現在,勞動關係的建立和調整是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範圍內,通過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和勞動關係主體雙方的能動作用來實現的,並且主要通過市場調節手段來實現其主體合法權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關係主體的雙方是法律地位平等的利益主體,勞動關係的建立過程是法律和制度規範下的市場行為。由於勞動力的供求也受市場需求的影響,勞動關係雙方在國家有關法律和制度的範圍內,順應市場對勞動力供需的調節,在自主自願的基礎上確立勞動法律關係和勞動利益關係。在國家法律和制度的規範下,通過勞動關係雙方的自主選擇、平等協商以及社會協商,消除和化解勞動關係中的利益衝突,實現勞動關係的穩定協調。這種利益協調方式的自主性和市場化的勞動關係,有別於傳統計畫經濟體制下勞動關係,是適應了我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要求的勞動關係。

三、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係理論的基本主張

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關係的性質內涵和基本特徵,是為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建立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綜合有關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係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以下幾點:

第一,關於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的指導思想

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為指導;以堅持黨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指導方針,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保持勞動關係的穩定協調為基本要求;以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和政府巨觀調控作用、促進勞動關係的公正、公平為基本內容;以推動勞動關係的和諧、合作,保護、調動和發揮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為基本目標;以加強協調勞動關係的機制建設、提高工會協調能力為重點,從國家巨觀政治經濟社會制度與微觀企業制度兩個層面,健全和創新我國勞動關係制度體系,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型勞動關係。

第二,關於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的基本原則

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的基本原則包括:(1)黨的領導原則。黨的領導是推動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的政治優勢,在黨的領導下協調各方面關係,達成社會共識,有利於營造建立新型勞動關係的良好環境。(2)依法推進原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建立在法制基礎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的建立,必須依法進行,並形成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和工作機制。(3)協商自願原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建立在社會主義民主基礎上的,因此必須遵循平等、自願、協商的原則,解決利益關係中的矛盾和衝突。(4)國家干預原則。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和完善階段,新型勞動關係的制度還在建設過程中,國家必須採取積極的干預政策,約束不規範的市場行為,避免勞動關係的過度失衡。(5)合作雙贏原則。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是為實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服務的,必須以合作雙贏為原則,預防和處理勞動關係中的矛盾衝突,調動勞動關係雙方積極性,實現兩個維護的統一。

第三,關於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的主要任務

當前推動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的主要面臨的任務是:(1)培育和健全協調勞動關係的主體,推進勞動關係三方格局的進一步形成。在勞動關係的三方格局中,首先要進一步明晰政府在協調勞動關係中的作用。市場經濟下勞動關係歸屬企業化,國家不再直接進入勞動關係,由勞動關係的直接參與者變成了協調者,其主要任務是制定有關勞動關係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對勞動關係進行巨觀調控,從我國國情出發,政府目前還應該注重提升勞動者和工會的地位,重視發揮工會的作用。其次要進一步健全企業代表組織。計畫經濟時期國家就是企業的代表,企業代表組織事實上是不存在的。隨著所有制形式的發展變化,必須大力促進企業代表組織的健全,使企業投資者、經營者和管理者能以組織的形式參與勞動關係的協調和新型勞動關係的建立。再次要進一步加強工會組織建設。工會是職工合法權益的表達者和維護者,是參與協調勞動關係的重要一方,工會要切實加強組織建設,擴大工作覆蓋面,增加工會的凝聚力,提高表達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能力,健全反映職工意願的渠道,真正發揮利益表達的作用。(2)建立表達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巨觀調控機制。勞動關係的巨觀調控機制是在國家制度的層面上,通過法律和制度建設,將勞動關係雙方的利益訴求和表達納入法律和制度的規範中。推動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體制,必須加強勞動關係立法,完善和規範勞動關係的基本法律法規;加強勞動關係三方協商機制建設,進一步發揮三方機制的作用;加強政府的政策指導,建立和健全勞動保障機制;加強勞動監察制度和社會監督機制的建設,維護勞動力市場的正常秩序;加強地方和區域性、行業性勞動爭議處理機制和協調機制的建設;加強工會巨觀參與的制度建設,暢通參與渠道,提升參與效力。(3)建立表達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微觀協調機制。微觀勞動關係調整機制,主要指用人單位內部的勞動關係調整機制,直接關係勞動者最具體、最直觀、最現實的利益。調整勞動關係的微觀機制,包括:健全規範的勞動契約制度;健全平等協商和集體契約制度;健全職工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眾參與制度;健全企業基層勞動爭議調解制度和勞動法律監督制度。(4)培養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職工文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關係作為一種社會關係,既是經濟關係、契約關係,又是文化關係。建立穩定協調的勞動關係,不僅需要完善的經濟手段、法律手段,更要達到勞動關係主體之間的文化認同,需要塑造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職工文化,為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提供精神動力。

四、充分發揮工會在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中的重要作用

工會是勞動關係重要主體之一??勞動者一方的代表,在協調勞動關係和各種社會利益矛盾、推動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工會應該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參與協調勞動關係和社會利益關係,著力解決涉及職工民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在協調的基礎上促進勞動關係的和諧,防止矛盾激化,推動建立規範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贏、和諧穩定的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黨、國家、經營管理者,都必須高度重視工會的地位,充分認識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是保持勞動關係穩定協調的前提條件,使工會在勞動關係制度中的法律地位進一步得到尊重和認可。

第一,工會在勞動關係中的基本身份

工會是在勞動關係矛盾的發展過程中產生和存在的,社會主義的工會仍然是勞動關係矛盾的產物。但是,在計畫經濟下,由於整個社會經濟都是由國家來計畫,並直接指揮企業來實行,職工的利益也在國家的“計畫”之列,並通過企業實現的,工會只是協助國家和企業來實現這種利益的,因而工會的身份一直是一個無法明確的問題。工會是職工的代表,企業和國家更是職工的代表,工會只能以社會政治領域作為自己的主要活動領域,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一個社會政治團體,主要作用是發揮“紐帶”、“橋樑”、“學校”的作用。隨著向市場經濟過渡中勞動關係的變化,勞動關係主體日益明晰,以及利益分化後三方格局的形成,明確了國家、企業和勞動者都是獨立的利益主體,工會的身份和地位就主要取決於其在勞動關係中的具體地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在勞動者進入勞動力市場以後,勞動者直接和強烈地感受到,在勞動關係的處理中,必須要有自己的特定代表。因為在勞動關係中處於弱勢和劣勢的勞動者,單靠自己的個人力量,是很難有效地維護自己的利益。個別勞動者的利益,必須要由特定的組織來代表,才可能作為一種集體的和社會的利益得以表達和維護,這一特定的組織就是工會。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工會主要是勞動者為維護自己利益的而產生和存在的,是職工合法權益的表達者和維護者。

第二,工會要以維護勞動者的利益作為自己的基本任務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工會在勞動關係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工會存在的基本的社會依據。工會是作為勞動關係中勞動者的代表存在,並以此身份從事各項社會活動,必然以維護勞動者的利益作為自己的基本任務。這種維護是以勞動關係雙方既有共同利益,又存在利益差別和利益矛盾為前提的。向市場經濟轉變使我國的經濟關係、勞動關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於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和利益多元化的出現,多個利益群體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同時,還表現出具體利益的差別和矛盾。工會仍然要堅持兩個維護的原則,但作為職工具體利益代表者的工會,在堅持兩個維護原則的時候,只能是以自己所代表的職工的具體利益作為處理社會利益關係的基本出發點,同時,這一維護應以不損害全國人民的總體利益為前提。因為在向市場經濟的過渡中,利益的多元化和多元的利益衝突越來越突出,工會是職工民眾利益的代表,而不是全國人民總體利益的代表。將工會維護的重點和出發點放在維護職工民眾的具體利益上,既是職工民眾對於工會的主觀要求,也是市場經濟對於工會的客觀規定。工會只有依法維護了勞動者的利益,才能使勞動關係穩定,進而實現共同利益。工會也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表達和維護作用,才能得到職工和社會的認可,才能在協調勞動關係中真正發揮重要作用。否則,工會便失去職工具體利益代表的資格,從而也無法履行其兩個維護的職能。

第三,工會在協調和穩定勞動關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工會的任務是由自身存在的特點和社會的客觀需要決定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關係的變化要求工會必須以協調和穩定勞動關係作為自己基本的社會任務。工會所具有的協調和穩定社會勞動關係的功能,這是其他組織所無法替代的。因為市場經濟下勞動關係的調節是由勞動關係的雙方通過市場機制來自行調節的,工會是勞動關係一方的代表,缺少了工會這一方,便無法構成一個完整的勞動關係。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關係的調節必須要求工會參與,如果沒有工會的參與,勞動關係便不能正常運行。工會在勞動關係的調節中不是以中間人的面目出現的,而是作為勞動者一方的代表,不是居中調節,而是以勞動關係一方主體的身份直接進入。工會在勞動關係的調節中作為勞動者的代表者和維護者,是工會調節勞動關係的出發點,而不是目的,工會的目的是通過勞動者利益的保護以使勞動關係更加和諧穩定。由於勞動者利益的獲得,最終要靠企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因而,工會協調和穩定勞動關係,是以企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最終目的。工會在代表勞動者處理勞動關係的過程中,應該始終以大局和全局為重,考慮企業的實際狀況和承受能力,在保障勞動者利益、促進勞動者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要保障企業和國家的利益並促進企業、國家和社會的利益的共同發展。工會協調和穩定勞動關係,是以法律為準則和規範的,勞動關係的協調和穩定是通過法律的調整來實現的,工會協調和穩定勞動關係的過程,就是嚴格執行和貫徹國家勞動法律的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