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冕

《示冕》是明朝作者于謙寫的一首七言律詩。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示冕

阿冕今年已十三,耳邊垂髮綠鬟鬟①。

好親燈光研經史,勤向庭闈奉旨甘②。

銜命年年巡塞北,思親夜夜想江南③。

題詩寄汝非無意,莫負青春取自慚④。

作品注釋

①阿冕:于謙對自己長子于冕的愛稱。于冕(未知-1500),字景瞻,浙江錢塘(杭州)人,于謙之子。1450年(景泰元年)以于謙功迭世襲副千戶。于謙死從坐戌龍門,屢上疏訟其冤。成化初,于謙昭雪,于冕自陳不願就武職,遂改兵部員外郎,累升禮部郎中、南京太僕寺少卿、應天府尹,後致仕。1500年(弘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卒。通經史,有才幹,歷官能盡其職。撰有《先肅愍公行狀》。綠:烏黑色。鬟鬟:形容頭髮長。

②好親:偏好,親近。燈光:庭闈:父母住的地方。這裡代指于冕的長輩。奉:捧。旨甘:美好的食物。常指孝養父母的食品。

③銜命:接受使命,遵奉命令。

④自慚:自己感到慚愧。

作品譯文

我的阿冕今年十三歲了,耳邊也應垂下了烏黑的頭髮。

我知道你每天發奮讀書,研習經史,而且還孝敬長輩

我雖然奉命,年年在外工作,可是卻天天思念著你們。

寫這首詩寄給你,不是沒有意義,我是想鼓勵你繼續下去,不要虛度青春,將來自取慚愧。

作品簡析

于謙在擔任山西巡撫時,有一次忽然接到家信,信中說幾天后就是他的長子于冕的13歲生日,希望他有所表示。于謙看了這封信後才想起來,上次家中來信已經提及此事,只因自己政務繁忙,竟把這件事忘記了。當時于冕不在他身邊,而隨祖父祖母在錢塘老家居住。為了慶賀兒子的生日,于謙便給於冕寫下了這首詩。 

此詩有自註:“時予雙親在堂,留冕代養於杭”,由於很久沒有與兒子于冕見面,不知道兒子現在是個什麼狀況,所以作者在詩的首聯和頷聯中想像了兒子現在的情形。于謙對子女的教育方法很特殊,詩的開頭並沒有上來就說兒子要怎么做,給他壓力,而是想像,這種想像是不會構成壓力的,只是一種暗示。而接下來作者筆鋒一轉,在頸聯寫自己未能經常回家,與家人團圓的原因,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也顯露出作者對家人的愧疚。這一聯也更加沖淡了對兒子的說教意味。尾聯是勉勵和告誡于冕努力上進,不要辜負青春年少的大好時光,也寄託了對子女的殷切期望,與頷聯呼應。 

這首詩寫得淺顯易懂,親切感人。在詩中作者自始自終都沒有要求兒子去做什麼,但是卻達到了教育子女的目的,所以說這是一首非常不錯的“示兒詩”,當為借鑑。

作者簡介

于謙(1398—1457),明代浙江錢塘(杭州)人,字廷益。永樂進士。任監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撫,曾平反冤獄,賑濟災荒。1449年(正統十四年)土木之變後,從兵部侍郎升任尚書,擁立明景帝,反對南遷。調集重兵,在北京城外擊退瓦刺軍。加少保。1450年(景泰元年),也先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明英宗。他以和議難恃,努力整頓京營軍制,創立團營,加強訓練。1457年(景泰八年),奪門之變後,明英宗重回帝位,誣以“謀逆罪”殺之。籍沒時家無餘資。都督同知陳逵收埋遺體。後由婿朱驥葬於杭州。萬曆間謚忠肅,有《于忠肅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