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寺

碧水寺

碧水寺位於綿陽市涪江東岸的碧水岩邊,碧水寺始建於唐代,唐宋時期曾稱水閣院,因崖壁泉水終年流淌、叮咚悅耳。故民國時期又稱作滴水寺。宋代,僧眾信士依碧水崖擴建寺廟,易名碧水寺。

基本信息

景區介紹

古樸典雅的門庭上,懸掛著馮其庸先生書畫的“碧水寺”匾額。沿石階而下,

碧水寺碧水寺
從曲折的林蔭道來到江邊開闊處,矗立著一座3層樓歇山式大殿。大殿底層有唐代石刻觀音立像、摩崖佛教造十八龕、石刻金剛經三十二品。觀音立像為圓雕,高5米。頭著化佛金冠,耳佩金環,頸系瓔珞,兩眼輕合,面帶微笑,神態安祥,超凡脫俗;袒胸,披貼身袈裟,束腰,下著玉裙,腰間綴精美飾佩;左手持淨瓶,右手施無量印。體態豐滿,雍容慈祥,具有典雅的盛唐遺風

浮雕

碧水寺摩崖造像

摩崖造像為深浮雕,大的造像每龕兩米見方,小的造像高不盈尺。刻像多的幾十尊,少的僅一尊。最有代表性的為五十一菩薩圖。人物為深浮雕紫竹等飾物鏤空雕。主佛座於蓮台上,侍者、菩薩6層分布,或座或立,形神兼備,雕刻精細,有施金彩繪痕跡。國家文物出版社研究員黃先生說:“碧水寺五十一菩薩圖與龍門石窟五十一菩薩圖構圖,雕刻手法相近,但是,比龍門五十一菩薩圖保護完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碧水寺的石刻,題記絕無人為毀損,確屬不易。除所處的獨特環境,更反映了當地民風純樸,人們對佛教文化藝術的尊崇
大殿2樓陳列著著數十尊觀音雕像和四通釋道儒三教合一的千佛碑石刻像。3樓陳列著著名畫家觀音繪畫,這些質地不同,造型生動、技法卓越的藝術品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

觀音立像為圓雕,高5米。頭著化佛金冠,耳佩金環,頸系瓔珞,兩眼輕合,面帶微笑,神態安祥,超凡脫俗;袒胸,披貼身袈裟,束腰,下著玉裙,腰間綴精美飾佩;左手持淨瓶,右手施無量印。體態豐滿,雍容慈祥,具有典雅的盛唐遺風。

佛教摩崖造像

碧水寺背依龜山,面臨涪江,依崖而建。寺內崖下有山泉一眼,常年不涸,作叮噹之聲,故又名滴水寺。碧水寺創建於唐,唐、宋稱水閣院,後屢經興廢。清嘉慶年間重修後易為今名,民國以後逐漸傾頹,新中國建立後成為民居,1986年修復。寺內崖壁有唐代摩崖佛教造像18龕、《金剛經》石刻一方,因年代久遠,造像風化嚴重,僅第1、4、5、16號龕和《金剛經》保存較好,寺內有唐代觀音圓雕立像1尊,今存碧水寺正殿,考民國版《綿陽縣誌》:“門前石佛一尊高丈余,系從開元寺(註:舊址在今太極綿陽製藥廠內)廢址鋤來舁此供養。按:《舊志》稱‘開元寺右有水閣院,背刻岩石肖像及金剛經,里人建小閣護之’即此。其與開元寺中崖刻之金像及金剛經為正觀時同造可知。’”造像系兩石從腰間拼合鐫刻,高3.2米,眼微合,耳環垂肩,頭戴華蔓冠,瓔珞從肩部下垂至膝,自兩邊繞於身後,袒右胸,著長裙,斜披袈裟,束腰帶。其面部豐潤,神態安祥,為不可多得的唐代石雕珍品。《綿陽縣誌》還稱:宋文軫與李益侯、仲侯同游開元寺記“大觀元年(註:1107年)……觀先輩郡守李同叔所建水閣院,北崖正觀時令狐文軌施造經像,極工致,嘆其歷會昌以來逐漸暗淡,遂醵金彩繪煥然增色。”“正觀”,即唐太宗“貞觀”年號,從公元627年至公元649年,共23年,可見觀音立像系唐初鐫刻。《金剛經》在西壁北端崖面,高1.24米、寬2.7米,刻線格,格內刻《金剛經》三十二品、4 000餘字,字型筆力遵勁,有隋唐筆意。因風化嚴重,部分字跡已模糊不清。

千佛崖佛教摩崖造像

千佛崖佛教摩崖造像原坐落於寶成鐵路複線涪江大橋橋頭龍西堰西岸崖壁,原有1 000餘龕,1940年修建龍西堰時毀損大部,僅存100餘龕。造像鐫刻於長8.2米、高2.7米的崖壁之上,有唐代廣明元年(880年)造像題記3則。造像上端中央有一寬2米、高0.35米的矩形龕,龕內有排列整齊的造像4-6層不等共160小龕,龕內均有深浮雕佛像。1985年,綿陽市(縣級)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因修建綿陽江油高等級公路拓寬路面施工需要,將其全部從崖壁剝離嵌入碧水寺崖壁保存。

北亭

原為唐代建築,為接送來往官員長亭。因唐初王勃綿州時,在北亭寫有《秋夜於綿州群官席別薛升華序》、《北亭群公宴序》而蜚聲海內。北亭屢經興廢,今不知其遺址所在。1990年,綿陽捲菸廠捐款在碧水寺里重建北亭。

越王樓

越王樓廢址坐落在碧水寺東龜山巔,占地面積3 783平方米,現已在原址施工復建越王樓。越王樓為唐高宗顯慶年間(公元656-661年)唐太宗第八子李貞為綿州刺史時所建。百年後的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秋,成都少尹徐知道叛變,杜甫避禍寓綿州,游越王樓後寫下《越王樓歌》:“綿州州府何磊落,顯慶年間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樓,碧瓦朱甍照城郭。樓下長江百丈清,山頭落日半輪明。君王舊跡今人賞,轉見千秋萬古情。”越王樓屢經興廢,20世紀50年代初殘存部分牆根及殘磚碎瓦。考《新唐書》:李貞因善騎射,涉史書,有吏乾,始封越,號“越王”。唐垂拱中(685-688年),因與其子琅琊王李沖起兵反對武則天,兵敗被害,削其籍,更姓虺氏。清人仇兆鰲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編寫的《杜詩詳註》稱:“高祖受禪,眾建宗室,宗子封王者數十人,太宗接位,納封彝德之諫,諸王卒以屬疏降爵,惟有功者數人得王,貞觀十一年(註:637年)六月詔景王、元景等二十一人為諸州都督刺史,皆不願行,而止越王於顯慶年間刺綿。”李貞到綿州後連修刺史府和越王樓,因其為唐宗室王,其府第規格系王制,又稱越王宮,採用碧瓦朱脊。李貞刺綿有政聲,後雖被武則天所害,但仍被歷代文人名士所懷念,因此越王樓久負盛名。杜甫陸游李調元等均有歌詠越王樓的詩作,民國版《綿陽縣誌》收錄歷代詩人歌詠越王樓的詩作16首。

風光

碧水寺碧水寺

攀高登臨,環顧碧水寺園內草禾欣欣,層台茸翠,參差曲折的樓台亭閣掩映在花草樹林中;俯視一江碧水滔滔東逝,江上漁舟,中流擊水,岸邊白鷺嬉戲巨翔,遠眺對岸,綿陽城高樹林立,五彩繽紛,三橋橫跨,人來車往。城市繁榮喧譁,更顯古寺的寧靜清幽。碧水寺的風光猶如水墨丹青描繪的畫卷,碧水寺的文化藝術內涵似一部歷史巨著,碧水寺的閒情逸趣像抒情的詩歌,只有當您置身其中,才能深切體味和悉心領略。

歷史

碧水寺始建於唐代,唐宋時期曾稱水閣院,因崖壁泉水終年流淌、叮咚悅耳。故民國時期又稱作滴水寺。宋代,僧眾信士依碧水崖擴建寺廟,易名碧水寺。碧水寺歷經興廢,到1981年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時僅存破爛不堪的一樓一底小廟。1985年,綿陽市文管所動工興建,修復碧水寺,新建凝碧亭、凌雲閣、北亭、環秀樓、馨香園等景點10個,建築面積3 582平方米的碧水寺文物風景區。1986年,綿陽市人民政府撥款重建3層鋼混框架結構仿殿宇及附屬建築,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

碧水寺門票:1元
碧水寺交通:
9路(天林) 於涪江村/東方紅大橋/翠屏村/科學城一中/七姓村/老水井/石馬壩/松林坡/紫府村/五里堆/先鋒路口/躍進路/橫山村/一四八/運輸部換乘 9路(金子山)/9路(石馬壩)/9路(石羅) ≥14站
9路(天林) 於橫山電廠換乘 9路(金子山)/9路(石馬壩) 14站
9路(天林) 於躍進路口換乘 43路 18站

節慶活動

綿陽市平武縣的白馬、木座、黃羊關三個藏族鄉的藏民,被習稱為“白馬藏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的採花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