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骨細胞

破骨細胞

破骨細胞(osteoclast,亦稱bone-resorbing cells)是骨組織成分的一種,行使骨吸收(bone resorption)的功能。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osteoblast,亦稱bone-forming cells)在功能上相對應。二者協同,在骨骼的發育和形成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高表達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和組織蛋白酶K(cathepsin K)是破骨細胞主要標誌。

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破骨細胞

英文名稱:osteoclast

定義:由分化的巨噬細胞形成的多核細胞。具有破骨功能。

基本介紹

破骨細胞破骨細胞

破骨細胞(osteoclast,亦稱bone-resorbing cells)是骨細胞的一種,行使骨吸收(bone resorption)的功能。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osteoblast,亦稱bone-forming cells)在功能上相對應。二者協同,在骨骼的發育和形成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高表達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和組織蛋白酶K(cathepsin K)是破骨細胞主要標誌。

形態特徵

破骨細胞由多核巨細胞(multinuclear giant cell, MNGC)組成,直徑100μm,含有2~50個緊密堆積的核,主要分布在骨質表面、骨內血管通道周圍。由多個單核細胞融合而成的,胞漿嗜鹼性但隨著細胞的老化,漸變為嗜酸性。

作用

破骨細胞具有特殊的吸收功能,某些局部炎症病灶吸收中,巨噬細胞也參與骨吸收過程。

在破骨細胞吸收骨基質的有機物和礦質的過程中,造成基質表面不規則,形成近似細胞形狀的陷窩,稱為Howship 陷窩。在陷窩內對著骨質的一面,細胞伸出許多毛樣突起,很象上皮細胞表面的縱紋緣和刷毛緣。電鏡下,貼近骨質的一側有許多不規則的微絨毛,即細胞突起,稱為皺褶緣(ruffled border)。在皺褶緣區的周緣有一環形的胞質區,含多量微絲,但缺乏其它細胞器,稱為亮區(clear zone),此處的細胞膜平整並緊貼在骨質的表面。亮區猶如一道以胞質構成的圍牆,將所包圍的區域形成一個微環境。破骨細胞向局部釋放乳酸及檸檬酸等,在酸性條件下,骨內無機礦物質自皺褶緣吞飲,於皺褶緣基質內形成一些吞飲泡或吞噬泡。於破骨細胞內,無機質被降解,以鈣離子的形式排入血流中。無機質的丟失使骨基質內的膠原纖維裸露,破骨細胞分泌多種溶酶體酶,特別是組織蛋白酶K和膠原溶解組織蛋白酶。破骨細胞離開骨表面後,其皺褶緣消失,細胞內發生變化,進入靜止期。

破骨細胞破骨細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