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縣

石柱縣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位於重慶市東部、長江南岸、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地處東經107度59分至108度34分,北緯29度39分至30度32分之間,是三峽庫區惟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

基本信息

石柱簡介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位於重慶市東部、長江南岸、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地處東經107度59分至108度34分,北緯29度39分至30度32分之間,是三峽庫區惟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東接湖北省利川市,南鄰彭水縣,西南靠豐都縣,西北連忠縣,北與萬州區接壤。全縣幅員面積3012.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萬公頃,森林面積11.53萬公頃。石柱屬巫山大婁山中山區,七曜山、方斗山兩大山脈平行排列斜貫全境,形成兩道天然屏障,橫亘南北,形成“兩山夾一槽”的特殊地貌。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呈起伏狀下降。最高海拔1934.1米,最低海拔119米。境內以中山、低山為主,兼有山原、丘陵,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雨水充沛。

歷史沿革

石柱之地,古為《禹貢》梁州之域。西周、春秋時屬巴國“南極黔涪”領地。戰國時期先後分屬楚黔中地、秦黔中郡。至東漢年間以境內七曜山為界分屬巴郡、黔中郡和臨江縣(今忠縣)、涪陵縣(今彭水縣)。三國至十六國成(漢)時期屬涪陵郡涪陵縣。南北朝至北周分屬巴郡(今重慶市)、臨江郡之臨江縣(今忠縣)。唐武德二年(619年)分浦州(今萬州)之武寧縣西界地置南賓縣,為石柱建縣之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石砫宣撫司始理民事,隸重慶衛。天啟元年(1621年)升為宣慰司,隸夔州府(今奉節)。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土歸流,置石砫廳,仍隸夔州府。二十六年(1761年)升為石砫直隸廳,直隸四川省。民國二年(1913年)改為石石主縣,隸川東道。二十四年至三十八年十月先後隸四川省第八(署址酉陽)、第九(署址萬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石砫隸涪陵專區。1959年6月16日,國務院批准改石砫縣為石柱縣。1983年11月13日,國務院批准成立石柱土家族自治縣。1988年6月至2000年6月先後隸四川省、重慶市黔江地區(開發區),2000年7月直隸重慶市。

人口概況

石柱縣是以古代巴人為主體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的土家族棲息地之一。1985年,全縣428645人中:土家族227017人,占52.96%,漢族200845人,占46.86%,其次有苗族759人、蒙古族7人、回族7人、滿族4人、布依族2人、朝鮮族2人、白族2人,計783人。全縣少數民族人口總計227800人,占總人口的53.14% 。 1986~2000年,認真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法》,落實民族政策,恢復少數民族成份,漢族改為土家族和婚嫁、繁衍及工作調動,少數民族及人口不斷增多。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縣少數民族由1985年的7個增至28個,全縣共有民族29個(包括漢族),總人口484876人(男248402人、女236474人),其中土家族348790人(男18175人、女167033人),占總人口的71.93%,漢族134657人,占27.77%;其次有苗族961人、維吾爾族96人、蒙古族67人、獨龍族44人、侗族33人、哈尼族31人、瑤族29人、朝鮮族26人、滿族25人、回族23人、布依族16人、藏族12人、壯族12人、彝族8人、黎族8人、傣族7人、鄂溫克族6人、畲族4人、佤族3人、珞巴族3人、白族2人、水族2人、土族2人、塔吉克族2人、門巴族、基諾族和撒拉族各1人、未識別民族4人,總計1429人,占總人口的0.3%,全縣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72.23%。 全縣總人口52.41萬人,總戶數15.49萬戶,其中非農業人口8.13萬人,男性27.12萬人;出生人口5982人,死亡人口3009人,人口出生率11.32‰,人口死亡率5.69‰,人口自然增長率5.63‰,常住人口43.34萬人。

經濟發展

自該縣成立以來,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石柱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到2006年,全縣地方生產總值達29.0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達29.34億元,轄區內財政收入達2.1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2.11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8.6:32.7:38.7。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全縣目前擁有工業企業850餘家,工業總產值達 億元。其中產值2000萬元的有4家,產值上1000萬元的有10家。銷售上5000萬元的有3家,銷售上2000萬元的有9家,利稅上百萬元的有13家。 特色種養業穩步壯大。農業總產值6.88億元,其中,牧業產值5.17億元,林業產值0.40億元,漁業產值0.11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0.11億元。農產品產量增長較快,到2006年,全縣糧食產量達24.53萬噸,蔬菜8.95萬噸,黃連1040噸,烤菸4972噸,茶葉189噸。畜牧業穩步發展,到2006年,生豬出欄30.92萬頭,牛出欄3.85萬頭,羊出欄2.51萬隻;豬、牛、羊分別存欄27.99萬頭、9.6萬頭、5.16萬隻;家禽存欄145.9萬隻。農業標準化實現新的發展,認定縣級名牌農產品10個,申報市級名牌農產品4個,其中“神農”牌黃連、“山之純”和“福吉利”蓴菜獲準重慶名牌農產品稱號。林業發展健康發展,完成造林269公頃,其中退耕還林267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3.3%(含四旁樹)。 交通運輸更加便捷。全縣目前擁有公路2430公里,其中等級公路里程991公里,交通運輸業比去年同期增加值1.26億元,客運量達445萬人次,公路貨運量561萬噸,客貨運周轉量3.44億噸公里。"一縱兩橫"的縣城骨架幹線公路已具雛形。同時,打通了向西沱長江深水港,忠縣、利川、豐都、萬州等出口,打破了制約石柱經濟發展的"瓶頸"。 電信郵政事業穩步發展,到2006年,郵電業務總收入1.12億元,增長14.8%。固定電話裝機5.39萬門;小靈通用戶2.19萬戶,寬頻上網用戶5513戶;行動電話用戶5.96萬戶。農村固定電話普及率由上年的39.8%提升到了55.0%,農村行動電話用戶4.28萬戶。 投資拉動更加強勁。到2006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34億元,增長28.6%。其中,項目完成投資27.68億元,增長31.2%;房地產企業投資6532萬元,增長0.5%;其它固定資產投資1.01億元。

行政區劃

2001年7月17日,縣、鄉鎮機構改革,撤銷南賓、下路、臨溪、馬武壩、西沱、沙子、悅來、黃水8箇中共區工委。撤銷南賓、西沱、黃水、臨溪4個鎮及大歇、鳳凰、燈盞、華豐、雙慶、大河、三店、永和、河壩、下路、金彰、三樹、三星、五斗、三匯、六塘、天泉、馬武、石流、木坪、都會、萬寶、黃鶴、漆遼、沙子、蠶溪、捲店、栗新、湖鎮、官田、中益、東木坪、洋洞、冷水、悅來、龍沙、魚池、黎家、中興、王場、 沿溪、坡口、萬朝43個鄉;保留楓木、河嘴、洗新、新樂、金鈴、金竹、石家、橋頭、三益、王家、黎場11個鄉行政區域不變;新設南賓、西沱、黃水、臨溪、悅崍、龍沙、魚池、下路、沿溪、沙子、馬武、王場12個鎮;大歇、三河、三星、六塘、黃鶴、木坪(2002年8月20日,更名為龍潭鄉)、中益、冷水、萬朝9個鄉。2002年12月25日,調整村、組建制。將全縣原有的496個村、2938個村民小組、11個社區居委會、47個社區居民小組調整為227個村、1283個村民小組、16個社區居委會、67個社區居民小組。2006年底,全縣轄12個鎮、20個鄉,有217個村、1235個村民小組、2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16個社區居民小組。截止2007年6月底,全縣轄12個鎮、20個鄉、有214個村、1221個村民小組、2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31個社區居民小組。全縣總人口52.41萬人,總戶數15.49萬戶,土家族占72.30%,縣政府駐南賓鎮

歷史沿革

 唐武德二年(619)分浦州(今萬州區)武寧縣西界地置南賓縣,隸臨州(今忠縣),為石柱建縣之始。南宋建炎三年(1129),於南賓縣水車壩設石砫安撫司,節制九溪十八峒。明洪武八年(1375)置石砫宣撫司,始設土司。十四年(1381)撤南賓縣,部分縣地併入豐都縣,其餘縣地歸土司管轄,成為一個政區,隸重慶衛。天啟元年(1621)升為石宣慰司,隸夔州府(今奉節)。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土歸流,置石砫廳,直隸四川省。民國二年(1913)改為石砫縣。二十四年(1935)隸四川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三十七年(1948)改隸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1月19日石 砫解放,成立縣人民政府,隸屬涪陵專區。1959年6月16日,國務院批准改為石柱縣。1983年11月13日,國務院批准成立石柱土家族自治縣。1988年5月18日,國務院批准石柱縣從涪陵地區劃歸黔江地區管轄。1997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成立,石柱縣隨黔江地區成建制劃歸重慶

地理氣候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位於重慶市東部、長江南岸、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地處東經107度59分至108度34分,北緯29度39分至30度32分之間,是三峽庫區惟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東接湖北省利川市,南鄰彭水縣,西南靠豐都縣,西北連忠縣,北與萬州區接壤。全縣幅員面積3012.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萬公頃,森林面積11.53萬公頃。石柱屬巫山大婁山中山區,七曜山、方斗山兩大山脈平行排列斜貫全境,形成兩道天然屏障,橫亘南北,形成“兩山夾一槽”的特殊地貌。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呈起伏狀下降。最高海拔1934.1米,最低海拔119米。境內以中山、低山為主,兼有山原、丘陵,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雨水充沛。

區域優勢

一是生物資源呈多樣性。全縣目前擁有有野生植物2216種,樹種197個,其中珍貴樹種有水杉、三尖杉、紅豆、銀杏、楨楠、珙桐等;是“活化石”古生水杉僅存地之一,國家掛牌保護的水杉母樹有28株;樹齡500年以上,一級掛牌保護的樹種水杉、鐵定杉、紅豆杉、銀杏四種共128株;有竹筍、香菇、木耳、蕨菜、銀杏、板栗等森林食品94種;草地5.07萬公頃(其中3333.33公頃以上的草場有4處);野生動物441種,國家保護動物52種,其中一級保護9種,二級保護43種;中草藥1700餘種,其中常用中藥材206種。

二是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煤、天然氣、銅、鐵、鋁、鋅、銀、鎘、金、磷、石灰石、大理石等20多種。其中煤炭探明儲量1.55億噸以上,遠景儲量3億噸;鉛鋅礦探明儲量220萬噸、遠景儲量40億噸以上;石英砂岩(矽礦)探明儲量1.37億噸,遠景儲量40億噸以上;天然氣探明儲量200億立方米、遠景儲量2400~4000億立方米;石灰岩儲量200億噸。

三是綠特資源量大質優。以黃連為主的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25萬畝,主要有黃連、天麻、山茱萸、何首烏、佛手、青蒿、銀花、厚朴、杜仲、黃柏等200多個品種,石柱黃連尤為著名,是中外聞名的“黃連之鄉”,常年在地面積5萬餘畝,年產量占全國年產量的60%以上和世界年產量的40%以上。種植辣椒16萬畝,是川渝鄂地區辣椒第一大縣;種植蓴菜1萬畝畝,規模居全國三大基地之首;長毛兔圈存穩定在250萬隻左右,始終保持了全國長毛兔第一大縣的優勢地位。年出欄優質肉牛4.5萬頭、山羊5萬隻。四是旅遊資源獨特。具有綠色生態、歷史文化、土家風情的特色旅遊業快速起步。有全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西沱古鎮,稱為萬里長江第一街。有全市最美的草場——千野草場,是喀斯特地貌大觀園,可體驗草原土家人,燃燒火棘情、千姿萬年筍、浪漫江邊行的意境。有全市最美的森林——大風堡原始森林,有絕佳的避暑、度假、休閒勝地黃水國家森林公園,可暢遊原始森林大風堡、土家樂園畢茲卡綠宮、高原明珠黃水月亮湖、中國一號水杉母樹等景點。還有千年古剎銀杏堂、秦良玉古戰場遺址萬壽寨、龍河岩棺群等景區景點。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石柱景點

龍骨寨位於石柱縣東南部距縣城20公里六塘鄉境內。沿黔石公路可達。是集遊覽觀光、避暑休閒、佛教文化體驗於一體的綜合性山嶽型森林佛教旅遊勝地。因山型似飛龍而得名。1993年向社會開放。龍骨寨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寨頂面積2000平方米,最高海拔1543米,寨高500米。龍骨寨素有第二“峨嵋”之稱。明嘉靖年間,法號“哪佗”的和尚,受“峨嵋”長老之令,尋訪養性修行之仙境聖地。後在龍骨寨建寺廟,築殿堂。“哪佗”大師收集整理上報的龍骨寨資料現存在峨嵋山金頂大廟之中。整座山寨極其雄偉秀麗,神奇雋永,四周懸岩跌宕,險象還生,自然風光優美迷人。主要景觀有龍獅搶寶、三本經書、金扁擔、金鴨子、梭米洞、義和拳神兵壇、古棧道、南天門、藏經閣、石碑、石刻等四十餘處。每年觀音菩薩廟會和“敬南天門”廟會熱鬧非凡,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銀杏堂
位於石柱河嘴鄉境內的盤龍山。沿石(柱)萬(州)路可達。距縣城75公里。銀杏堂始建於唐朝,因寺前有三棵銀杏古樹三棵而得名。與重慶梁平雙桂堂齊名,有“川東二堂”之美譽。2004年向社會開放。銀杏堂座北朝南,占地8200平方米,為台階式磚木結構建築,呈中軸線對稱排列,有四重大殿和若干間僧舍組成,形成“殿殿相接、道道相通”的建築格局;寺內各式神像圖案精美,神態逼真;各類碑刻林立,書法極佳,特別是飛檐下風鈴垂懸,悅耳動聽,別具匠心。寺院前高大挺拔、枝繁葉茂的古柏樹林,常年棲居著上千隻白鶴。寺院後盤龍山近1000畝較為原始的中國優質樹種一紅色薄皮馬尾松,群樹蔥茂、濃蔭蔽日,將寺院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現經旅遊開發後,建立了大型山門、仿古圍牆、民族賓館、休閒亭台和各種娛樂項目。
西沱古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市級三峽庫區遷建傳統風貌鎮。位於石柱縣西北端長江邊,與長江明珠——石寶寨隔江相望。沿石西路可達。距石柱縣城80公里。是展示明清建築藝術和土家民俗文化的古鎮。雲梯街是西沱古鎮的核心建築群,其布局一反長江沿岸城鎮街道平行於長江等高線而垂直於長江,沿山脊走向由長江岸邊直達山頂。晴天隔江相望,石階層層疊疊,石板光耀刺眼,狀如雲梯,直上雲霄,故名“雲梯街”。雲梯街長約2.5公里,共有113個石階台面,1124級石階踏步。雲梯街兩側主要包括下鹽店、禹王宮、永成商號、南龍眼橋、北龍眼橋、民亭、萬天宮、紫雲宮、南城寺、張飛廟等。古鎮還有保存完好的漢磚、古樹化石群及規模宏大的地下洞穴——江南龍宮供遊人觀賞。

萬壽山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沿石柱-湖北柏楊堂公路可達。位於石柱縣城東部20公里處。是以明代秦良玉築寨禦敵古戰場為主的歷史文化景區。秦良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史登入的巾幗英雄,戰功卓著,官封“太子太保總鎮關防”。萬壽山山頂面積2000平方米,最高海拔1490米,奇峰突兀,山頂平闊,四周險峻。寨南北各有一酷似男女的石柱聳立,稱為“男石柱”、“女石柱”。男石柱面北身長100米,高冠微髯,女石柱朝南,身高身高70多米,坦胸露乳,端莊秀麗。是今日石柱的象徵。寨上有保存完好的白桿賓營、旗台、點將台、宮廳、練兵場、殺人壩、前中後三道寨門遺址,寨頂清泉,常年不涸。該景區自1985年對外開放以來,先後修建了上山梯道、接待中心,購物店等設施,逢年過節,遊人不斷。

秦良玉陵園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石柱縣城東3公里。沿石柱——湖北柏楊堂公路可達,是明代巾幗英雄秦良玉的陵寢墓地。秦良玉陵園始建於清順治五年(1648),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由陵園區和秦良玉家廟三教寺兩部分組成,良玉墓呈圓形,坐南朝北,條石鑲砌,體積106立方米,墓前27平方米拜台左右有華表、青獅、白象、石馬、石傭各一,墓前寬3米,長50米神道兩側有明末風格石雕48尊。三教寺因素儒、釋、道三教合一,故名“三教寺”。三教寺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由大山門,藏經樓,三清殿,玉皇殿,大佛殿及廂房等建築組成。現建設了步游道,休閒桌椅、觀景台等設施,每年歲首、清明及節假日前往憑弔祭祀巾幗英雄的人絡繹不絕。

萬勝壩太陽湖位於黃水國家森林公園東南部,平均海拔1450米,湖面面積3390多畝,是西南地區海拔最高、水質最好、植被最豐富的人工湖。太陽湖山水相映,綠樹環抱,儼然一幅美麗的山水畫。湖面碧波萬頃,平靜得如一面鏡子。泛舟其上,水色瀲灩,山景旖旎,美不勝收。湖內有渾然天成的島嶼,四周有形態各異的半島,岸上森林密布,芳草萋萋,無不令遊人心曠神怡。

目前,太陽湖景區正由重慶浦輝房地產公司投資開發,擬規劃建設成集度假療養、遊覽避暑、會議接待、水上遊樂等為一體的國家AAAA級景區。

中國一號水杉母樹

位於黃水鎮萬勝壩八角廟,有“活化石”之美譽,樹高45米、直徑170厘米,樹冠20米,樹齡在140年以上,日本專家曾四次考察。1972年,周恩來總理用該樹所采1公斤種子贈送給朝鮮金日成主席,傳遞了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

黃水湖

石柱縣石柱縣

位於石柱縣黃水鎮北部。沿川漢路可達,距縣城65公里。是高原人工湖泊景區,黃水湖建於20世紀80年代初。自上而下由3級水壩4個水域組成,總面積23公頃,庫容量140萬立方米,兩岸林木繁茂,湖水清澈見底,是遊客湖上泛舟、休閒垂釣的理想去處。2001年4月底,重慶市交警總隊投資1800萬元進行旅遊開發,現建立了電瓶船、機動船、腳踏船等交通遊覽設施和星級旅遊賓館。

油草河位於石柱縣黃水鎮境內。沿老318線可達。距縣城65公里。是優美的山水型景區。油草河,因河邊長滿了綠油油的水草而得名。油草河兩岸林木蔥鬱、怪石嶙峋、河水清亮碧綠,猶如碧玉,春夏之際,百花競開,萬綠叢中,紅花點點,白花朵朵;秋季滿山紅葉,層林盡染,有“小小九寨”之美稱。景區內的油草河大橋採用花拱結構,這種造型的大橋在全國僅有6座,該橋是最後建成的一座,在中外橋樑史上具有科考紀念的價值。景區建設有大門、步游小道、休閒桌凳、觀景涼亭、廁所等接待設施。自2001年向社會開放以來,因自然風貌保存完好,深受遊客喜愛。

畢茲卡綠宮
畢茲卡(土家人的自稱)綠宮位於縣黃水鎮西南方,距黃水場鎮200米,海拔1560米,面積約100公頃,海拔1560米,由人工林、自然林和峽谷風光三個部分組成,是展示綠色生態和土家風情為主體的主題公園。綠宮內綠樹成蔭,一行行整齊劃一的柳杉樹遮天蔽日。林間將規劃建設綠色氧吧、森林野營、空中迷空、山路十八彎、土家樂園、山珍餐館、峽谷探險、峽谷速滑、擺手堂、娛樂園、藥浴園、藥浴館等項目。置身綠宮,妙趣橫生、其樂無窮,是遊客休閒娛樂、納涼避暑、體驗土家風情的綠色宮殿。2000年該景區被評為AA級旅遊風景區。

千野草場
距石柱縣城46公里,景區面積3300公頃,海拔1000—1600米,氣候垂直差異大,由大坪草場風情遊覽區、瓦屋遊牧風情體驗區、麻坪民情體育健身區、岩口接待區、火棘園區構成。景區內萬畝石芽、萬畝火棘、萬畝森林、萬畝草場四大特色資源相映成趣,宛若仙境,一派“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南國草場風光。

大風堡市級自然保護區

石柱縣石柱縣

區域面積21816.9公頃,森林覆蓋率93%以上。保護區內動植物種類繁多,有木本植物2000多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7種,二級46種,三級6種,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42種,銀杏、水杉、珙桐、荷葉鐵線蕨、楨楠、香樟、紅豆杉、黃杉等珍稀植物星落棋布,豹、獐、錦雞、雉雞、杜鵑、黃鸝等動物隨處可見,猶如一部森林百科大辭典。真可謂“森林的海洋,繁花的世界,動物的王國,飛鳥的故鄉”。2000年4月18日,重慶探險協會專家和重慶青年報記者探險了大風堡景區。

黃水國家森林公園區域面積32441公頃,可游面積6000公頃,景區平均海拔1560米,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22.3℃,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0.9℃,全年平均氣溫11.7℃,與重慶主城區和相鄰的萬州、涪陵、豐都、忠縣、墊江城區相比,最熱月均氣溫低10-12℃。景區內物種資源豐富,是野生動植物良好的棲息地,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森林景色秀美,春如滴、夏如夢、秋如醉、冬如玉,是集避暑休閒、民俗風情體驗、科普考察、生態保護於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山嶽型旅遊勝地,被譽為“動物王國、植物樂園、自然空調、天然氧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