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粗鰭魚

石川粗鰭魚

石川粗鰭魚(Tradhypterus ishikawae Jordan et Sny-der),屬於月魚目、粗鰭魚科Trachipteridae、粗鰭魚屬Trachypterus魚類,僅見於日本以及中國的台灣海域、黃海和東海,為世界上珍稀魚種,常年生活在200米以下的深海里,極少出現於淺海。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鯡王皇帶魚
又名勒氏皇帶魚
俗稱地震魚皇帶魚、龍宮使者、白龍王、龍王魚
英文俗名Oarfish

簡介

石川粗鰭魚TradhypterusishikawaeJordanetSNY-der,屬於月魚目粗鰭魚科Trachipteridae、粗鰭魚屬Trachypterus魚類,僅見於日本以及中國的台灣海域、黃海東海,為世界上珍稀魚種,常年生活在200米以下的深海里,極少出現於淺海。

習性特徵

石川粗鰭魚為世界上珍稀魚種,常年生活在二百米以下的深海里,極少出現於淺海。體延長而呈帶狀,甚側扁,前部較高,向後漸細窄;標準體長約為體高之17-24倍。頭小,眼上方之頭背部陡直。體平滑,裸露無鱗。背鰭基底長,具軟條6+345-365,起始於眼上方,前方6鰭條延長;無臀鰭;腹鰭僅一延長如絲之軟條,其上具多個膜狀突出物;尾鰭退化,小型且上翹,呈扇形,具軟條4,下葉不明顯。體銀白色,體側具許多個大小不一之暗斑。形態形質及分類地位尚待深究。

記載

台灣宜蘭縣蘇澳“新喜盛號”漁船在東部沿海捕獲一尾俗稱“白帶魚舅”的地震魚,據分析,應是東部地區接連發生數起有感地震,這種原本在海底的底棲魚類才會離開棲息地落網。台灣宜蘭縣蘇澳“新喜盛號”漁船在東部沿海捕獲一尾俗稱“白帶魚舅”的地震魚,據分析,應是東部地區接連發生數起有感地震,這種原本在海底的底棲魚類才會離開棲息地落網。
這種最早記載於1901年的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博物館雜誌,由DSJordan 和JO Snyder(1901)首次根據一尾采自東京灣口外的標本建立的。本種在體形、鱗片和身體結節等方面與皇帶魚 (Regalecus glecus) 相似, 故常被混淆。台灣漁民曾在台灣海域捕到過此魚,因巧合台灣地區正發生地震,故曾經被媒體稱為“地震魚”。地震魚長相比較怪異,體表銀白色且較粗糙,頭與口較小,眼睛較大。
浙江自然博物館專家介紹,博物館共有“地震魚”4尾,分別由洞頭和玉環漁民在1987-2002年在東海捕獲。近幾年來,地震魚頻繁出現,是否與地震有關,專家認為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由於浙江近海海域鄰近環太平洋地震帶,屬於地震易發地帶,對這種異常現象,應該予以高度的關注,同時進行科學考察和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