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化元素

石墨化元素

石墨化元素鑄鐵組織中石墨的形成過程稱為石墨化過程。 鑄鐵中石墨的形成過程稱為石墨化過程。 各元素對待鐵石墨化的影響可定性地列於表中。

石墨化元素石墨化元素
鑄鐵組織中石墨的形成過程稱為石墨化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過共晶的鐵液中直接析出的初生(一次)石墨、在共晶轉變過程中形成的共晶石墨及奧氏體冷卻析出的二次石墨;第二階段,共析轉變過程中形成的共析石墨。

鑄鐵的石墨化過程

鑄鐵中石墨的形成過程稱為石墨化過程。鑄鐵組織形應的基本過程就是鑄鐵中石墨的形成過程。因此,了解石墨化過程的條件與影響因素對掌握鑄鐵材料的組織與性能是十分重要的。
根據Fe-C合金雙重狀態圖,鑄鐵的石墨化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即液相亞共晶結晶階段。包括,從過共晶成分的液相中直接結晶出一次石墨和共晶成分的液相結晶出奧氏體加石墨由一次滲碳體和共 晶滲碳體在高溫退火時分解形成的石墨。
中間階段,即共晶轉變亞共折轉變之間階段。包括從奧氏體中直接析出二次石墨和二次滲碳體在此溫度區間分解形成的石墨。
第二階段,即共折轉變階段。包括共折轉變時,形成的共析石墨和共析滲碳體退火時分解形成的石墨。

影響鑄鐵石墨化的因素

鑄鐵的組織取決於石墨化進行的程度,為了獲得所需要的組織,關鍵在於控制石墨化進行的程度。實踐證明,鑄鐵化學成分、鑄鐵結晶的的冷卻速度及鐵水的過熱和 靜置等詩多因素都影響石墨化和鑄鐵的顯微組織。
1.化學成分的影響
元素對待鐵石墨化的影響可定性地列於表中。各元素對石墨形狀、分布的影響定性地列於表中。
由表可見,鐵中常見的C,Si、Mn、P、S中,C,Si是強烈促進石墨化的元素,S是強烈阻礙石墨化的元素。實際上各元素對鑄鐵的石墨化能力的影響極為複雜。其影響與各元素本身的含量以及是否與其它元素髮生作用有關 ,如Ti、Zr、B、Ce、Mg等都阻礙石墨化,但若其含量極低(如B、Ce<0.01%,T<0.08%)時,它們又表現出有促進石墨化的作用。
2.冷卻速度的影響
一般來說,鑄件冷卻速度趨緩慢,就越有利於按照Fe-G穩定系狀態圖進行結晶與轉變,充分進行石墨化;反之則有利於按照 Fe-Fe3C亞穩定系狀態圖進行結晶與轉變,最終獲得 白口鐵。尤其是在共析階段的石墨化,由於溫度較低,冷卻速度增大,原子擴散困難,所以通常情況下,共折階段的石墨化難以充分進行 鑄鐵的冷卻速度是一個綜合的因素,它與澆注溫度、傳型材料的導熱能力以及鑄件的壁厚等因素有關。而且通常這些因素對兩個階段的影響基本相同。
提高澆注溫度能夠延緩鑄件的冷卻速度,這樣既促進了第一階段的石墨化,也促進了第二階段的石墨化。因此,提高澆注溫度在一定程度上能使石墨粉化 ,也可增加共析轉變。

3.鑄鐵的過熱和高溫靜置的影響
在一定溫度範圍內,提高鐵水的過熱溫度,延長高溫靜置的時間,都會導致鑄鐵中的石墨基作組織的細化,使鑄鐵強度提高。進一步提高過熱度,鑄鐵的成核能力下降,因而使石墨形態變差,甚至出現自由滲聯體,使強度反而下降,因而存在一個‘臨界溫度’。臨界溫度的高低,主要取決於鐵水的化學成分及鑄件的冷卻速 度一般認為普通灰鑄鐵的臨界溫度約在1500一1550℃左右,所以總希望出鐵溫度高些。

工業套用

工業上常用鑄鐵的成分範圍:2.5~4.0%C,1.0~3.0%Si,0.5~1.4%Mn,0.01~0.20%S。除此之外,還含有Cr,Mo,V,Cu,Al等元素。
灰口鐵的組織特點是具有片狀的石墨,其基體組織分為三種類型:鐵素體、珠光體、鐵素體+珠光體。
通常,C和Si能有效地促進石墨化的元素。為了保證鑄鐵在澆鑄能夠得到灰口,且不至於得到過多和粗大的石墨片,通常將鑄鐵的成分控制在2.5~4.0%C及1~2.5%Si。
鑄鐵中Al、Cu、Ni、Co等元素也會促進石墨化。S、Mn、Cr、W、Mo、V等碳化物形成元素則阻止石墨化。S不僅強烈的阻止石墨化,還可以降低鑄鐵的機械性能和流動性。一般控制在0.1~0.15%以下。Mn雖然可以阻止石墨化,但是他可以與S生成MnS,其含量0.5~1.4%。
灰口鐵可以看作是鋼的基體與片狀石墨的夾雜。因此石墨片越少,越細,越均勻,鑄鐵的機械性能越高。鑄鐵中石墨片的含量與含C和Si量有關,尤其是C。但含C和Si量低會增加鑄鐵的白口傾向,形成白口或麻口組織。
通常為了提高鑄鐵機械性能,可採取“孕育處理”即澆鑄前在鐵水裡加少量“孕育劑”。這樣在鑄鐵的凝固過程中產生大量人工晶核,以促進石墨的形核和結晶。不僅可以防止白口,而且還可以使石墨片的結晶顯著細化。
最常用的孕育劑矽鐵矽鈣合金,加入量一般為鐵水總重的0.4%左右。經孕育處理後的鑄鐵,不僅其強度有很大提高,而且塑形和韌性也有所提高。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