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不辱

知足不辱屬於多義詞,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貪心。

基本信息

【詞目】 知足不辱
【拼音】 zhī zú bù rǔ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今人錯解】知道滿足才不會蒙受恥辱。最大的特點是知難而退。
這種錯解,糾其根源是對《道德經》的錯誤理解,是歷史的原因造成的,沒有必要刻意地去糾正它,但必須了解它的真正意思,讓人們不在拿著這句話作為逃避現實的理由。孔子在《大學》章句中說:“知止而後有定”,這裡的“知止”意思是“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止”就是“止境”,“足”就是“充足”,都是對學識進步的里程中的境界描述。再看“知足不辱”實際上就是“知足而後不辱”,與“知止而後有定”在句型上是一致的,誰能說“知足”不是“知識充足”呢?再看排比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如果把“知足不辱”解為“知道滿足才不會蒙受恥辱”,那么“知止不殆”如何解?解為“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遇到危險”嗎?那么“知止而後有定”又當何解?可見今人之誤,誤之遠矣。
在《道德經》中,老子所講之“道”都是教人不要“自滿”,杯子裡的水滿了就裝不進去水了,“滿招損謙受益”嗎,為什麼在這句里反教人“知道滿足”呢,你“知道滿足”了,你的敵人“知道滿足”了嗎?清末的軟弱是招致聯軍入侵的原因。可見後人之誤,害人害已,阿Q極了。也是後人不理解《道德經》而批判《道德經》的原由。
【正解】知道充足的不蒙羞的道理才不至於受辱。(不懂禮儀,亂行禮有不受辱的嗎?)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原文:“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譯文】名譽與身體相比較能說哪個更重要嗎?身體與難得之貨相比較能說哪個更多嗎?得與失相比較能說哪個有毛病嗎?過份的愛惜名譽或身體都會付很大的代價;過多的藏貨必然遭受更大的損失。所以知道這些道理才不至於受辱,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才可以長久。
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老子的“知止”就是孫子的“知己知彼”,老子之“不殆”就是孫子之“百戰不殆”啊。(來自新浪非常道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