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工具 | |||||||||||||||||||||||||||||||||||||||||||||||||||||||||||||||||||||||||||||||||||||||||||||||||||||||||||||||||||||||||||||||||||||||||||||||
---|---|---|---|---|---|---|---|---|---|---|---|---|---|---|---|---|---|---|---|---|---|---|---|---|---|---|---|---|---|---|---|---|---|---|---|---|---|---|---|---|---|---|---|---|---|---|---|---|---|---|---|---|---|---|---|---|---|---|---|---|---|---|---|---|---|---|---|---|---|---|---|---|---|---|---|---|---|---|---|---|---|---|---|---|---|---|---|---|---|---|---|---|---|---|---|---|---|---|---|---|---|---|---|---|---|---|---|---|---|---|---|---|---|---|---|---|---|---|---|---|---|---|---|---|---|---|---|---|---|---|---|---|---|---|---|---|---|---|---|---|---|---|---|
| |||||||||||||||||||||||||||||||||||||||||||||||||||||||||||||||||||||||||||||||||||||||||||||||||||||||||||||||||||||||||||||||||||||||||||||||
[編輯] |
知識價值鏈模型(Knowledge value chain, KVC)
知識價值鏈模型概述
知識價值鏈模型是一個整合模型,主要以彼得·杜拉克提出的知識工作者與下一個社會、麥可·波特的價值鏈、日本的野中郁次郎的知識螺旋、哈佛商學院的羅伯特·卡普蘭及諾朗諾頓研究所所長戴維·諾頓的平衡計分卡與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迦德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慧理論所推演而成。知識價值鏈模型主要包含三部分:知識輸入端(Input knowledge)、知識活動端(Knowledge activities)與價值輸出端(Output values) (圖1)。在知識輸入端的設計,是以知識經濟的發展趨勢與Drucker提出的知識工作者與下一個社會為基礎;知識活動端主要是根據Porter的價值鏈與Nonaka的知識螺旋推演而得;價值(目標)輸出端,則整合了羅伯特·卡普蘭及戴維·諾頓的平衡計分卡與迦德納的多元智慧理論。以下將分別以知識輸入端、知識活動面與知識輸出端三個角度來說明知識價值鏈模型觀念的推演過程。
知識價值鏈模型的構成要素
1.知識輸入端(Input knowledge)
根據彼得·杜拉克(2002)在《下一個社會》指出,知識工作者將支配未來公司的競爭力。未來社會的信息與知識將很輕易可以透過信息基礎建設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的三個重要管道獲得,即企業內部的區域網路(Intranet)、企業與企業間的合作網路(Extranet)和網際網路所形成的企業對外網路 (Internet)。由這些管道獲得的知識將匯集至企業信息入口(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 EIP)網站。若再整合其它並非直接來自EIP管道的各種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與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後,企業的知識將以廣泛而多元的方式進入企業,並收斂至單一視窗而輸入至企業組織的各式知識活動中(圖2)。
2.知識活動面
麥可·波特認為企業的價值鏈是由一連串價值活動所組成,這些價值活動包括主要活動與支持活動。財務上的毛利與企業的價值可透過各種加值活動來達成。延伸此觀念套用至企業的知識活動,認為企業的知識價值鏈,也是由許多可讓知識加值的知識活動所組成。
藉由野中郁次郎教授於1991年提出的知識螺旋(Spiral of knowledge)理論得知,企業組織的知識活動可透過社會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rnalization)、結合化 (Combination)以及內部化(Internalization)等四種循環不已的模式,進行知識轉換與加值。因此將價值鏈的活動加值過程與知識螺旋理論的結合套用,是建立知識價值鏈模型時,知識經由活動得以加值的重要核心與依據(圖3)。
3.價值(目標)輸出端
羅伯特·卡普蘭及戴維·諾頓提出的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建議以財務(Financial)、顧客(Customer)、企業內部流程(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學習與成長(Learning and growth)四個構面來考核一個企業組織的績效,而不是僅以單一的財務指標來衡量;Gardner教授也強調,智力測驗(IQ test)不應作為衡量一個人智慧與能力的單一指標,因此他提出多元智慧(Multiple intelligences)的理論,強調每一個人都具備八項多元智慧的觀念。
結合平衡計分卡與多元智慧型理論,將企業組織知識活動的價值輸出,以多元價值的角度呈現。因此,建立的知識價值鏈模型將形成發散式的多元價值輸出(圖4右側的V1-Vn)。
知識價值鏈模型(KVC)是一個包含知識輸入端、知識活動面、價值輸出端的整合式模型(圖5),其核心精神是指知識以多元管道匯集,並收斂至單一視窗進入企業組織的知識庫中,透過以知識螺旋為核心的四種知識加值活動運作後,再以發散式的多元價值(目標)貢獻度輸出。
由知識輸入、知識活動到價值輸出過程中,每一階段的加值都可以是雙向的加值演進。亦即知識加值不僅是前向(Forward)貢獻給下階段的知識輸出,亦可反饋(Backflow)加值到前階段的知識來源。例如知識活動的價值貢獻,一則可為未來的價值輸出加值,亦可以反饋更新知識輸入端。同樣地,價值輸出的結果,可以反饋加值到前一階段的知識活動,甚至可以反饋加值到更前面的知識輸入階段。
經過整合後的多元價值輸出,對內可以不斷反饋在知識來源或知識活動過程,形成雙向的知識加值演進,對外則可與上、中、下游的企業組織以各自的知識價值輸出鏈形成另一個更龐大的知識價值鏈體系,企業組織間便得以將知識的價值整合併發揮到最大效益。
本條目在以下條目中被提及
- CSP模型
- GE矩陣
- QFD法
- ROS/RMS矩陣
- V矩陣
- 人才模型
- 價值鏈信息化管理
- 企業價值關聯分析模型
- 企業競爭力九力分析模型
- 利益相關者分析
- 華信惠悅人力資本指數
- 變革五因素
- 基本競爭戰略
- 安索夫矩陣
- 崗位價值評估
- 服務金三角
- 波士頓矩陣
-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波特競爭戰略輪盤模型
- 環境不確定性分析
- 瑞定的學習模型
- 管理要素分析模型
- 麥肯錫7S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