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襄子

知宣子死後他接掌晉國政事,並壯大知氏的勢力。 知瑤繼位後,在前472年率師伐齊,發動兩次伐鄭戰爭,壯大了知氏的勢力。 前458年,知氏聯合趙氏、魏氏、韓氏,瓜分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和財產。

知襄子知瑤(?─前453年),又稱智襄子、智瑤、荀瑤、知伯瑤,春秋末年晉國四卿之一,知宣子知申之子。知宣子死後他接掌晉國政事,並壯大知氏的勢力。知瑤分別向韓、魏、趙三家勒索土地,只有趙氏不給,知瑤大怒.聯合韓、魏兩氏攻擊並擊敗趙襄子。趙襄子不敵慌忙退守根據地晉陽,知瑤圍城並引晉水灌城三年之久。在即將獲勝之際,卻因他的一席話導致了韓、魏兩氏的領導人倒戈,與趙氏聯合反攻知氏陣地.知瑤被擒並被殺,其家族被全部屠滅,所有的領地被三家瓜分。

生平

知瑤繼位及對外發展

在知宣子打算立知瑤為繼承人時,他的族人知果對此勸諫,請求以知宵為繼承人,並說知瑤以儀態不凡、箭術高超、技藝出眾、巧文善辯、堅毅果決的五大優勢欺壓人,以殘酷不仁的思想行事,最終必定導致知氏家族的滅亡。知宣子不聽從他的意見。
知瑤繼位後,在前472年率師伐齊,發動兩次伐鄭戰爭,壯大了知氏的勢力。前464年,知瑤第二次攻擊鄭國,鄭向齊求援。齊國援軍剛至,晉國撤退。前458年,知氏聯合趙氏、魏氏、韓氏,瓜分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和財產。知氏獨占了大部分范氏、中行氏故地,並取代趙氏而掌管晉國政事,成為四卿中最強的勢力,居四大公卿之首,並稱“伯”。同年帥軍滅中山國的屬國仇由國(在今山西省陽泉市盂縣)。隔年,在討伐衛國回國後,與韓康子、魏桓子在藍台舉行宴會,知瑤戲弄韓康子並侮辱韓氏家臣段規。[3]之後貪婪地向韓氏、魏氏索求並獲得了萬戶之邑。向趙氏索求藺、狼皋兩邑地時被趙襄子趙毋恤嚴辭加以拒絕,知瑤大怒,在前455年聯合韓、魏攻打趙氏,趙毋恤不敵,幾經考慮之後,奔走晉陽。

水灌晉陽及三家滅知

知瑤包圍並引水浸灌晉陽長達三年,晉陽岌岌可危,水僅距城頭僅三塊木板的距離。知瑤乘船在水中行進,得意的說:“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國也,乃今知之(當初我不知道水可以滅亡人家的國家,現在我才知道)。”聽見這話的韓康子魏桓子,不禁互使眼色、互碰身體。因為晉水可以灌魏氏的安邑,絳水也可以灌韓氏的平陽。不久,困守危城的趙襄子,眼見無法支撐,決定孤注一擲,暗中派出張孟談與韓、魏二氏相見,以“唇亡齒寒”的道理遊說他們。三方達成協定,結下盟約,約定起事日期。
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三月初十(丙戌日),趙襄子派出部隊.殺死知氏軍守堤的士兵,決開堤防水灌知氏軍。知氏軍因倉促救水而發生混亂,韓、魏軍趁勢從側翼進攻,趙襄子親率軍隊進擊並大敗知氏軍的前鋒,擒獲知瑤並殺死他,盡滅知氏之族。知瑤的頭顱也被趙襄子做成了酒器。只有知果因為已另立一族(即輔氏)得以保全。而豫讓為了要報答知襄子的知遇之恩,並發誓要替主人報仇雪恨,三番兩次行刺趙襄子,最後在砍了趙襄子的衣服三劍後,便自殺身亡了。

家庭

知申(父親)
知宵(兄長)
知顏(兒子)
輔果(即知果,族人)
智開(族人,前452年奔秦)
智寬(族人,前449年奔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