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葉飛蓬

矛葉飛蓬

矛葉飛蓬,菊目菊科植物,蘇聯中亞及西伯利亞地區、蒙古也有。矛葉飛蓬,二年生或短命多年生草本,具纖維狀根。莖通常數個簇生,高3-30厘米,基部徑1-1.5毫米,直立或斜升,有分枝,分枝纖細,綠色或帶紫色,被開展的疏長節毛和疏或較密的貼短毛。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命名來源:[Fl.Bor.Amer.2:18.1834]
中國植物志:74:323
系中文名:矛葉系 系拉丁名:Ser.LonehophylliBotseh
亞組中文名:管舌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Siphonoglossi
組中文名:飛蓬組
組拉丁名:Sect.Erigeron
亞屬中文名:飛蓬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Erigeron
族中文名:紫菀族
族拉丁名:Trib,AstereaeCass.
亞科中文名:管狀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CARDUOIDEAEKITAM.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二年生或短命多年生草本,具纖維狀根。莖通常數個簇生,高3—30厘米,基部徑1—1.5毫米,直立或斜升,有分枝,分枝纖細,綠色或帶紫色,被開展的疏長節毛和疏或較密的貼短毛。葉全緣,綠色,邊緣被睫毛狀的長節毛,兩面無毛,或有時上面被疏毛;基部葉密集,蓮座狀,線狀披針形或匙形,長1-10厘米,寬0.15—6厘米,頂端鈍或稍尖,基部狹成柄,具1—3脈,莖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o.5—7厘米,寬0.5—3毫米,頂端尖,無或幾無柄。頭狀花序長8—10毫米,寬1.5—2厘米,單生或數個排成總狀,稀圓錐狀,具長花序梗,頂端的頭狀花序最發育且最大;總苞半球形,總苞片3層,線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內層總苞片黃綠色,頂端暗紫色,常伸出冠毛或幾與冠毛等長,長5.5—8.5毫米,寬0.5一o.75毫米,具1脈,背面被開展的疏長毛,外層的約短於內層的二分之一或較短;外圍的雌花舌狀,3—4層,長5—7毫米,管部長約2.5—3毫米,上部幾無毛或多少被短毛,舌片不開展,淡紫色,或有時近白色、頂端具2小齒,乾時內捲成管狀;中央的兩性花管狀,長4—4.5毫米,淡黃色,狹圓錐形或近圓柱形,下部急狹成細管,管部長約2毫米,中部或上半部多少被微毛,裂片淡紅紫色,無毛,花葯和花柱分枝不伸出花冠;瘦果狹長圓形,長1.5—2毫米,寬0.3毫米,被疏貼短毛;冠毛白色,2層,剛毛狀,外層極短,內層長4.5—5毫米。

花期7—9月。

產地分布

據文獻記載此種分布於我國新疆。蘇聯中亞及西伯利亞地區、蒙古也有。上述記載系據蘇聯的標本寫成。

菊科、飛蓬屬植物

飛蓬屬(Erigeron L.),菊科,200種,廣布於全球,北美尤盛,我國有33種,各地皆產。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葉互生,全緣或有齒缺;頭狀花序異性,放射狀,作傘房花序式或圓錐花序式排列;總苞片狹長,近等長或外列的較短,草質,頂端和邊緣為乾膜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