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形劍帶絛蟲

長11.5-23.0厘米,頭節小梨形,有四個吸盤,也有頂突和小鉤。 成節中的卵巢不分成兩瓣,位於反孔側睪丸的腹面。 5.診斷檢查糞便中的蟲卵,或進行診斷性驅蟲。

矛形劍帶絛蟲

由膜殼科劍帶屬的矛形劍帶絛蟲和普氏劍帶絛蟲寄生於鵝、鴨等游禽小腸引起的寄生蟲病

1.病原體

矛形劍帶絛蟲蟲體大型,形態如矛。長11.5-23.0厘米,頭節小梨形,有四個吸盤,也有頂突和小鉤。頸節短。節片的寬度都比長度大,蟲體中部的節片最寬。成節有3個橢圓形睪丸,位於節片中部,排成一列。卵巢分左右兩瓣,呈菊花狀,位於睪丸的一側,生殖孔開口於另一側。卵黃腺在卵巢下方,呈玫瑰花狀。蟲卵無色,有四層膜,最外層在蟲卵排到外界後吸水漲大呈橢圓形。蟲卵大小為82-83×100微米。普氏劍帶絛蟲形態與矛形劍帶絛蟲相似,較小3.5-17.0厘米,吻突發達,突出於蟲體前端。成節中的卵巢不分成兩瓣,位於反孔側睪丸的腹面。卵黃腺呈塊狀。蟲卵類圓形,15-20×22-27微米

2.生活史

成蟲寄生於鵝、鴨等游禽的小腸,孕節隨糞便排到水中,孕節在腸中或外界破裂散落出蟲卵,蟲卵被劍水蚤吞食,在其體內發育為似囊尾蚴,鵝、鴨因吃入劍水蚤而感染。

3.流行病學

本病全球分布,呈地方性流行,對鵝的危害大,尤其是幼鵝。鴨和許多野生游禽均可感染。流行跟中間宿主劍水蚤的存在密切相關。劍水蚤的生存環境很廣,許多水體都有,在覆有植物的靠岸水域分布最密集。

4.致病性和症狀

蟲體的吻突和小鉤刺激腸壁引起機械性損傷和炎症,並奪取宿主腸道的營養物質,同時排泄代謝產物,因而擾亂宿主消化機能和毒害血液系統和神經系統引起功能異常。症狀表現為:(1)食慾減退,常有腹瀉。生長發育受阻,貧血,消瘦。(2)有的鵝頭突然倒向一側,行走搖晃或失衡摔倒,有時在夜間伸頸、張口,如鍾擺樣搖晃,然後仰臥做划水動作。(3)嚴重感染者會死亡。

5.診斷

檢查糞便中的蟲卵,或進行診斷性驅蟲。必要時進行剖檢宿主查找蟲體。

6.治療

(1)氫溴酸檳榔素 1~1.5毫克/千克體重,用法同賴利絛蟲病。
(2)吡喹酮 20mg/kg體重。用法同氫溴酸檳榔素。硫雙二氯酚、氯硝柳胺、丙硫咪唑也有效果。

7.預防

1)對鵝、鴨定期驅蟲,有的地方有放牧和舍飼輪換的飼養方式,則每年兩次驅蟲,分別在放牧前和放牧後進行,可以防止水體污染。
(2)條件允許的地方輪牧池塘,停用時間為一年,使含有似囊尾蚴的劍水蚤全部死亡後再放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